建立辨治规范,促进中医学成果转化推广
2015年2月8日,教育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创新团队建设中期工作研讨会在天津召开。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血管学科奠基人、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团队学术指导张伯礼教授,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处处长林列,天津中医药大学常务副校长高秀梅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马融教授、党委书记吴宝新出席研讨会。教育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及天津中医药大学和该校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科研及医护人员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团队骨干张军平教授主持。
在此次研讨会上,已届98岁高龄的阮士怡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指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疗效卓著,殷切期望团队通过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等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张伯礼院士指出,团队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依托冠心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及多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平台,重点围绕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进行研究,专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科研为临床指导和服务。马融教授指出,医院目前正处于大发展的好时期,非常支持科研工作。希望团队抓住机遇,实现团队与医院齐发展。
教育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毛静远教授主持了研讨会的全部议程,并就该创新团队2013年至2014年的工作进展情况做了详细的总结报告,还全面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研讨会结束后,本刊记者就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诸多问题,独家专访了毛静远教授。
发挥中医独特优势,
建设临床研究基地
在采访中,毛静远教授首先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即使在现代医学防治冠心病的方法、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药在缓解心绞痛、干预PCI术后再狭窄、防治再灌注后无复流、调节心律失常、改善心力衰竭以及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等方面,仍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另据记者了解,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首批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格审查的冠心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问及这方面的话题,毛静远教授介绍说:“2008年12月,经过严格初审、复审、终审及公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确定了全国16家医院共同承担11个学科基地的建设工作,其中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列榜首,并由此成为重点研究冠心病、中风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毛静远教授说:“在张伯礼院士领导下,我院的冠心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打基础、建机制、谋长远、见成效’总体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圆满且超额完成了原定建设周期内的所有研究任务。”
毛静远教授详细介绍说:“在临床研究方面,我们通过开展冠心病古今文献数据库建立与信息挖掘研究、名中医诊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整理与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以及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候学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总结了冠心病中医证治规律,诠释了‘阳微阴弦’病机特征的现代内涵;通过开展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应用规范及推广研究、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药辨治方案临床评价及推广研究,显示了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不同类型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的独特疗效。在协作研究方面,基于基地研究需要,我们牵头组建了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这个联盟由来自全国的46家临床、教学、科研及企业单位参加,并开展了多项协作研究,提高了冠心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水平。在团队建设方面,我们基于多年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的临床和基础无缝衔接合作研究队伍,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密切合作、联合攻关,成功入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成为全国3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仅有的7支团队之一。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我们与意大利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承担了‘植物雌激素类复方中药对更年期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任务,入选了欧盟GP-TCM研究团队、中英科技创新计划,并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德国KH Landshut-Achdorf医院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此外,我们还成功组织召开了‘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共有来自美国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104名专家学者代表参会;2013年11月应邀参加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的第10届国际冠心病大会,并在大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
致力搭建学术平台,
促进成果转化推广
2014年9月26日至9月28日,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暨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第四届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毛静远教授出任大会执行主席。
据了解,这次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教育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创新团队承办。大会以“研究、规范、转化、推广”为主题,参会人数达到1600余人,成为迄今“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领域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学术盛会”。
据毛静远教授介绍,本次会议高朋满座,学术氛围浓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学科奠基人、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陈可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会长、解放军总医院肾病专科医院院长陈香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穆大伟,天津市科协副主席白景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吴宗贵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范维琥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教授,天津心脏学会会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万征教授,天津市医药学(协)会管理办公室熊智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马融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宝新书记等专家和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众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成果,讨论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整体水平。”
谈及此次盛会,毛静远教授进一步解析说:“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中、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因此,充分发挥两者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这次会议旨在鼓励学术研究,建立辨治规范,促进成果转化,加强技术推广,充分展现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进展。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次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
作为本次大会执行主席,毛静远教授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倾注了大量心血。谈及此次盛会的“幕后”工作,毛静远教授介绍说:“受会议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托,我们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及教育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创新团队承办了此次学术会议。在会议的筹备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天津市心脏学会、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各级多家医院及企业的通力协助。会议之所以能够成功召开,应当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
毛静远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是本领域内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大会,每两年举行1次,今年是第12次,会议为期3天。我们不仅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作专题演讲,还特设了院士论坛、中西医诊疗规范论坛、冠心病论坛、高血压与心衰论坛、心律失常论坛及继续医学教育论坛,围绕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规范、冠心病、高血压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领域开展了近100场学术讲座,50余位顶尖专家和全国各地1600余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领域临床医生参与了会议的讨论,集中展现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会人士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将对我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工作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主笔制定专家共识,
注重临床诊治规范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近些年来,毛静远教授在心力衰竭的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执笔起草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谈及该《专家共识》的出台背景,毛静远教授介绍说:“随着现代医学治疗心衰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死亡总数仍在不断增加,再住院率仍然较高。临床实践显示,中医药防治心衰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中医诊疗规范尚未在业界形成共识,制约了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与推广研究。基于此,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共识专家组在文献回顾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咨询问卷、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常用中药系统评价等工作基础上,对心衰基本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临床辨治及用药规律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面向全国各地知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征询意见,充分吸收专家们的有益和合理建议,形成了简明扼要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将心衰中医证型概括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三种基本证型。”他认为,这部《专家共识》极大地方便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辨证治疗的规范,也便于指导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
据记者了解,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60年的积淀,目前已成为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在采访中,身为该院副院长的毛静远教授谈及该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时简要介绍说:“我们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4年,其前身是天津市立中医医院,当时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院名,是天津市开设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的中医医疗机构。经过半个世纪的继承与发展,医院早已成为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同时也是全国百佳医院、天津中医医学中心,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
提及自己领衔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毛静远教授坦陈:“我们心血管科奠基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董晓初先生、阮士怡教授、张伯礼教授等几代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的不懈努力,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以临床为基石,科研为动力,教学为保障,团队为核心,全力促进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构建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打造出了一支德才兼备的专业队伍。”
话题回到本文开篇介绍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教育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创新团队建设中期工作研讨会,毛静远教授最后回顾说:“在那次工作研讨会上,我们这个团队的骨干樊官伟博士、王虹博士、曹红波博士、朱金墙博士分别就组分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心血管保护作用研究、参附注射液舒血管作用及机制研究、防治心血管疾病中药评价关键技术等相关研究作了详细报告。最后,张伯礼教授作了总结点评,指出通过两年建设,创新团队已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相关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应进一步深入凝炼相关研究成果,使之更加系统、完善;同时强调,团队成员之间应进行充分的交流和研讨,加强合作,建立协调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发展、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毛静远教授充满信心地说:“这次工作研讨会通过报告研讨、信息沟通,使团队成员对彼此的工作进展有了进一步了解,也为团队下一步的协作研究校准了方向、夯实了基础。我期待在今后的日子里,全体同仁能够奋发图强,精益求精,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专家简介
毛静远,教授,医学博士,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教育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冠心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执行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心脏学会副会长等职。精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等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提出了“中西结合药动学”系列研究思路并付诸实践;提出“养血、活血、通络”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并发症及“理气宽胸活血”法防治心脏X综合征的方案;构建了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诊疗规范体系,组织了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及全国流调研究;作为“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研制了心力衰竭中西结合分期辨治方案,提出并建立了“病证结合、系统分段、多维指标”的中医临床效应综合评价方法;执笔制订了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先后主持“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学会及天津市科技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74篇,译文4篇,SCI收录5篇。
下一篇: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