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为教学一线服务”的理念落地开花
做实小班开学第一周的配班工作
金秋九月,幼儿园会迎来新小班的孩子们,初次离开家庭的孩子往往焦虑不安,哭闹的现象比较严重。为了较快稳定幼儿的情绪,我园会安排行政后勤人员在开学第一周进班,配合班级三位教师做好个别幼儿的情绪安抚工作以及保教工作。这也是践行我园后勤工作中的一个基本理念——为孩子服务,为教学一线服务。多一个人手多一份力量,此举历来都受到小班教师的欢迎。但最近几年,小班教师反映配班效果大不如前,原因何在?经仔细观察和了解,我发现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了配班的效果:
1.配班人员“身在曹营心在汉”。安排进班的人员都是幼儿园的行政后勤人员,有会计、总务、资料员、勤杂工、保健人员,还有园长。开学第一周也是诸事繁杂的一周,比如:总务要购买、分发各种班级物品,资料员要随时接待教师借阅或归还教学具。人人都有一堆事要忙,往往是人刚进班,那边电话就找来了,不是借东西就是谈事情,配班只好放下哭闹的孩子回去解决问题。诸如此类,无法保证配班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配班时间“隔靴搔痒——抓不到实处”。刚人园的小班孩子容易哭闹,特别需要配班的时间段是:早上入园(8:30-9:00),孩子与家长分别,哭闹声此起彼伏;进餐前后(11:00-11:40),因挑食、不会独立进餐等原因,很多孩子哼哼唧唧,拒食、“绝食”。教师嘴里哄着,手上喂着,按下葫芦浮起瓢;入睡前(12:00~12:30),一个个都要教师陪着、拍着才能人睡,碰上一两个哭闹的孩子,赶紧要分身去哄,不然影响其他孩子人睡。可是,配班人员往往是早上忙完自己的事9:00才进班,午餐时间到了,又离开班级去进餐。班级在最需要人手的时候配班不能到位,如同隔靴搔痒——抓不到实处,自然影响了配班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我和小班年级组长商量,对行政后勤配班做了以下调整:
1.事先制定了一份“小班人园期间行政后勤人员配班表”,并分发到各人手中。表中合理安排了每位人员的进班频率,写明了配班的时间、班级以及注意事项,一目了然。尤其是在时间上,明确要求配班人员8:30进班,12:30离班,保证了三个重点时间段配到位。
2.园长通过校讯通向全园教工布置这项工作,引起大家的重视和配合。校讯通的内容是:“各位老师,下周一我们即将迎来新的学期,也将迎来小班新生的一波波哭声,我们会继续传承实幼好的传统,后勤行政人员下周上午轮流进班增强班级力量。为了全力以赴配合做好小班幼儿的入园情绪安抚工作,恳请大家尽量避免在下周的上午时间段到财务、保健、总务、资料等部门办事,有事下午去办理。谢谢大家的友情支援。”校讯通的发布,取得了园内各班组的支持,也保证了进班人员能安心专注地做好配班工作。
3.园长提前与进班人员打招呼,请他们事先协调好自己的工作,在进班时间内不安排业务工作,尤其是不安排与外面人员有联系的工作,保证进班的质量。
一个星期很快过去,小班绝大多数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班级活动逐步走上正轨,小班教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件事尽管只是管理工作中一件非常细小的事情,带给我的触动却很大。理念是喊出来的还是做出来的?如何让我们秉持的理念能落地开花?我想,这需要管理者去关注执行、关注细节,及时清除执行过程中的障碍,将每一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做教师课程实施最有力的服务者、支持者
大班幼儿即将进入“我是中国娃”的主题活动。依照惯例,年级组全体教师会提前针对原有的主题实施方案进行课程审议,根据该主题的核心关键经验,结合当下幼儿的问题和兴趣需要,调整、丰富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路径等。目的是通过集体智慧对课程中的问题进行商议、选择和决策,使之更加适合当前儿童的发展需要。
中午h00,我准时来到教师办公室,参与大班的课程审议。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自己是个中国的小娃娃?仅仅通过原有主题设计时采用的文学作品、图片介绍形式,并不能有效帮助孩子形成“中国”的概念。这个教师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主题实施前的经验调查中,教师们发现大班阶段的孩子对于国家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常常将其与所居住的城市混为一谈。虽然也有部分孩子初步知道我们的国家叫中国,但不是自己通过具体的体验获得的,是成人告诉他的。如何将间接经验的学习转换为直接经验的学习,让幼儿通过实际的观察、体验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呢?
课程审议的过程就是问题破解的过程。教师们七嘴八舌建言献策,但都因种种原因被否决了,其中一个方案被否决的原因引发了我的关注。那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她先分享了一个案例,说有一次带幼儿去夫子庙参观,孩子们看到有几位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都自发地用“hello”打招呼,还主动交流:“这是外国人,不能说‘你好’,要说‘hello’,他们才能听得懂。”这位教师就说,这个事例说明孩子们已经初步具有了通过外貌观察、比较、辨别自己与外国人不同的能力,而且表现出了与外国人交往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机会让幼儿与不同肤色、国籍的外国朋友接触,在共同的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我”与“外国朋友”在外貌、饮食、生活、文化习俗上的不同,从而形成“我是中国娃”的概念。这个提议非常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大家一致认可。可现实的问题是,到哪里去找那么多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呢?而且还得会说中文,否则不能和小朋友交流。反复讨论后,因无法寻找到合适的资源,加上课程审议时间有限,不宜在这一个问题上深究,教师们只好将此方案否决了。
看着教师们略显沮丧的表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脑海里飘出这样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线教师有热情、有智慧,但往往受困于信息的缺乏、时间精力的有限,无法组织和协调更加适宜的课程资源来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许多好的创意、更适切的教育行为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忍痛割爱。
作为园长,我们在参加年级组课程审议中的角色是什么呢?参与者?分享者?指导者?都是,但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园长还应是教师课程实施的服务者,是教师课程实施最有力的支持者。
因此,年级组课程审议一结束,我就拉着年级组长和业务园长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确定由业务园长和年级组长制定活动组织的计划,包括需要邀请几位外籍朋友、外籍朋友需要做哪些准备、活动基本的组织流程是什么,由我去寻找资源。经多方咨询,我打听到幼儿园附近的南京大学有留学生院,就辗转找到南京大学的家长,请她帮助联系留学生院的负责人,并亲自登门拜访说明意图。留学生院的领导也很感兴趣,认为留学生走进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互动是非常好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机会,双方很快达成了共识。活动当天,一群不同肤色、穿着本国民族服饰、用不同的语言说“你好”的外国朋友走进了班级,受到孩子们的热情欢迎。孩子们通过观察外貌、服饰猜测他们是哪个国家的朋友,学说简单的问候语,欣赏介绍不同国家生活习俗等内容的PPT,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对象提问采访,学唱外国歌曲,了解外国朋友与自己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而知道地球上有许多国家,加深了“我是中国娃”的认知。
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孩子们受益,教师们也备受鼓舞,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坚定了我作为管理者“为教学一线服务”的管理理念。在我园,无论是园长还是其他管理人员,都逐渐形成了先倾听,再分析、解决问题的工作习惯。针对教师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困难给予及时帮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自信,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还形成了合作互助的团队文化,实现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目标。
上一篇:如何管理学校后勤工作
下一篇:韩国佛教国际交流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