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就业需求下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建设
对高职院校而言,其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目的在于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创造型、能力型以及应用型人才,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高的职业道德以及艺术素养,而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未来走向工作岗位能够从事工业设计创作。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现代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草图表现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等。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必须紧紧围绕这一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方案,以就业为导向,围绕“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加强工业设计专业建设。
一、对加强就业需求下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的建议
(一)分析岗位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与普通本科相比,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属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认知能力稍低的类型,而且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为2~3年,学生在校时间平均为2.5年,加之工业设计属于文理科交融的专业,设计学科众多,包含艺术、营销、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方面,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很难学以致用,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既懂设计又懂生产,而且很多学生毕业后未必从事设计工作。不同的学生能力不同,潜力和兴趣也相差甚远,高职院校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时,必须意识到这一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保证学生在工业设计总的范围之内发挥各自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其特长与爱好加以引导,打破传统粗糙的培养模式,根据工业设计市场需求,重新定位自身的培养目标。
(二)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我国的高职教育区域性以及市场导向性较为明显。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与地方经济相结合,根据地方经济需求,培养市场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教育资源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然而,很多的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开设同质化现象严重,作为当前的热门专业,工业设计的发展虽然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并没有和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前就业形势,重新定位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充分依托自身在某领域的技术与资源优势,转移工业设计教学的重点,打造自身特色。例如,职业院校的优势在于汽车工业,那么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便可以放在交通工具上;学校的特色是轻工业时,工业设计的教学重点可以转移到造型设计上。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而且能够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重复的人才培养。
(三)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增大实践教学比重
上文已经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做了简要对比,而且工业设计专业横跨学科众多,为了满足市场就业需求,高职院校应改变培养模式,增大专业与实践教学比重,打造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熟悉工作岗位要求、适应性强等优势,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为学生以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要达到以上目标,仅靠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实践与课程改革,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需求,做到工学结合。关于这一点,教育部曾明确指出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充分说了工学结合已经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必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且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学生的企业实习时间要高于半年。对工业设计专业而言,其实践性更强,更有理由重视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的模式,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
第一,进行课程改革,增大实践课所占比重,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到企业第一线参观学习的机会,或者是把部分课程教学转移到企业,通过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把教学与实践真正结合在一起。
第二,学生到企业设计部门的目的,不只是在于参观与学习,更多的应该是深入企业的制造和生产部门,学习一些材料与工艺、模具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比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效果要更加实际;对教师而言,他们应该抓住和企业联系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与设计活动中来,把自身学习到的技能传授给学生。
二、结语
当前社会对于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面对这一紧迫形势,高职院校必须在工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束缚,注重实践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作者單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上一篇:基于生活方式的工业设计探析
下一篇:浅谈工业设计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