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的崇文模式
1月16日,来自全国近20个城市的100余位市长、区长以及国内知名城市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崇文区天坛饭店,在全国“2010城市管理经验交流会”上,深度探讨城市管理的经验与体会。
会上,崇文区在近三年时间内通过城市管理具体实践总结创建出的“崇文模式”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反响和关注。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认为,一座城市光鲜的外表之下,不应当是一颗冷冰冰的心。崇文区的城市管理模式,把城市管理更多地放在满足民生诉求上,带着感情管理城市,实现了从突击式向常态化转变,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从单一式向社会化转变,正在成为共和国首都最美丽的城区,同时也为全国提供了一个经验样本。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灵魂管理城市
崇文区是北京市中心城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历史传统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城市管理领域实现了由落后到先进的历史性跨越,连续三年在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城管行政执法综合考评中保持领先,2008年被国家卫生部和全国爱卫会授予“国家卫生区”荣誉称号,在中国城市管理发展年会上荣获“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奖”。崇文区的城市管理思路和体系被领导和专家誉为“崇文模式”。
在城市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以文化优势打造管理特色,以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增强城市个性魅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崇文区的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拥有“天坛居中,几楼环绕”的独特城市空间格局。自明清以来,就是北京建筑文化、商贾文化、会馆文化、民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玉器、象牙雕刻、景泰蓝、漆雕等民族手工艺荟萃,入选国家级和市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位居北京市第一。
祟文区的城市管理正是坚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灵魂,从单纯追求环境整洁有序过渡到追求文化品质的管理。通过坚持“四个百分之百”的原则(即百分之百遵从中华传统文化、百分之百抢救有价值的文化建筑、百分之百维护前门地区的整体风貌、百分之百保护民族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前门大街成功地实施了自明清以来600多年间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最为彻底的修缮整治,取得了“古都风貌焕发青春”的重大历史性成果。前门大街开街以来,已迎来观光购物的国内外宾客超过8000万人次,进入到明清以来最为繁华的历史时期。
不仅如此,崇文区还抢救和修复了北京仅存的一段明代城垣和角楼,建设明城墙遗址公园;复建了永定门城楼,竣工启用了永定门广场,实现了北京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贯通;集中整治南护城河沿岸,建成24节气柱主题公园等等。崇文区不断在城市发展中注入人文内涵,有效地凝聚城市精神,提高城市品质。
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为改善民生,从根本上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崇文区在全市率先推行信访代理制、领导干部“三访”和信访风险评估制度,着力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让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替群众跑腿,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建立了经常性走访机制,变上访为下访,深入全区83个社区倾听群众建议。连续三年崇文区保持信访量下降和越级群体访、非正常群体访“双零”指标。同时,崇文区还大力推进“早餐工程”、“菜篮子工程”,新增各类规范化早餐经营网点49家,蔬菜经营网点27家,就地设立便民服务临时市场,让无照商贩“合法经营”、规范经营,既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和广大群众买菜难的实际问题,又维护了正常的市容环境秩序。为帮助百姓就业,崇文区采取岗位支持、适地安置、联合救助、就业帮助等全面的救济救助措施,在全市率先推出“创业者俱乐部”模式,累计带动1.1万人就业,全区连续20个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所有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全部就业。
以旧城改造为前提。崇文区是老城区,人口密度过大,市政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2006年以来,崇文区先后实施了18余项危改工程,累计启动搬迁3万户、近10万人,占北京市城四区总量的62%,占城八区总量的51.1%,全区危旧房比例由70%降到了14%,成为北京市近年来旧城改造“项目最多、户数最多、社会却最平稳”的城区。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城市管理中,崇文区大力推动管理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全市率先将市政管委改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赋予其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组织、协调、监督、指挥、服务的职能,实行“大城管”管理模式。变“部门分割”为“集团作战”,进一步整合了管理资源,增强了管理合力。
以科技运用为依托。崇文区还通过提升城市管理科技含量与科技水平,实现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城管监督中心广泛使用3G、GPS定位、GIS、移动监控和计算机技术,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城市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此外,崇文区还在全市率先引进了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设备,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全区垃圾总量逐年递减,垃圾减量工作连续两年排在全市第一。
以综合执法为保障。2007年,崇文区明确提出了“政府统一领导、街道牵头组织、日常全面监管、综合强力执法”的基本思路,全面推行综合执法机制。全区7个街道分别成立综合行政执法组,最大限度地整合执法力量,囊括了城管、公安、工商等25个执法部门。在运行模式方面,坚持执法重心下移街道,突出街道的属地管理责任和统筹管理权。通过综合执法,崇文区的“城中村”整治、拆违、户外广告牌匾整治、静态交通管理等多项工作在北京市进入先进行列,全区环境秩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为“招大商、引强企”打造良好投资环境
2006~2009年,崇文区不断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在区级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累计投入18.36亿元,年增长69.7%,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管理各项工作超常规推进。
三年来,崇文区集中整治“城中村”面积38.3万平方米,占城四区的51%。垃圾减量工作、节水创建工作连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2009年全年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273天,高于北京市下达指标3.8个百分点。左安浦园、广外南里和东花市南里三个社区被评为“2009年北京市十大魅力社区”,数量居全市第一。全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在北京市城八区保持最低水平,连续两年被评为“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
通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崇文区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中村”消失了,绿地景观增多了;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彻底告别了“下水使用清朝方沟”、“三百人共用一个公厕”的落后状况,水电气热等管线深入腹地,“五横五纵”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公共配套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经过危改,全区教育设施、卫生设施、社区办公用房建筑面积分别增加了52%、36%和234%,有效疏散了人口,缓解了人口、资源、环境这一突出矛盾。
如今,崇文区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脏乱街巷基本消失了,公共绿地和市民休闲公园增多了,金鱼池、国瑞城等一批现代化社区拔地而起,南中轴路、前门大街等重要文化遗存恢复了历史风貌。一个文化彰显、管理有序、景观优美、环境宜居、市民满意的环境靓丽之城、生活品质之城在崇文已经初步呈现。
城市管理新模式更进一步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持续改善的区域环境为“招大商、引强企”打下了坚实基础。三年来,崇文区凭借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京港地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集邮总公司、五粮液大世界等690家企业入驻;前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南中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崇外商务区建设进展顺利,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预计2009年全年,崇文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区域税收实现109.14亿元,同比增长8.5%;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完成20.58亿元,同比增长13.6%。“招大引强”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崇文区新引进企业69家,其中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7家,预计全年实现区级税收3000万元,实现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