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澄泥砚艺术性新考
摘要:在中国制砚史上,澄泥砚与我国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黄河澄泥砚”于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流域中部地区的独特艺术瑰宝。黄河澄泥砚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砖瓦,由于陶砚的吸水性较好使得其质地不够坚硬,一直难以和石质砚相媲美。而现在黄河澄泥砚造型多变,窑变色彩丰富,极具艺术性价值,其艺术性可以说是中国名砚中最具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
关键词:黄河澄泥砚;艺术性;造型设计;技法构成
[文章系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调查———‘黄河澄泥砚’艺术性的综合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10476013),张琬悦为该项目主持人。]
一、引述与评述
黄河澄泥砚在史料中较为详尽的记载在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渗。世传云:昔人制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滤过,碎胡桃油方埏埴之,故与众瓦有异焉。”
张洎《贾氏谭录》中也有类似详细记载,“绛人善制澄泥砚,缝涓囊致汾水中,年而后取,则泥沙之细者,已入囊矣,陶为砚,水不涸然。”历史长河由唐朝向宋朝推进,黄河澄泥砚的技艺也逐步精进。宋朝开始出现标明产地、制砚者的印款的澄泥砚,这是宋砚的特点。这一时期制砚技艺流传甚广,数量达到历代的最高峰,制砚名家也开始出现。
二、造型结构的艺术性
(一)寓意类
早期的黄河澄泥砚利用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创作形制,现在黄河澄泥砚则主要制作与“河洛文化”有关形制的砚台。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现代,由于制墨技术的成熟,使得黄河澄泥砚已不再承担其本身实用价值,逐步成为工艺观赏品供人欣赏把玩。黄河澄泥砚的传承与发展逐步加入了文化蕴意,这是黄河澄泥砚生命力旺盛的最主要因素。
(二)组合类
组合类砚以风景、人物、动植物等形制组合而成一幅画面,如《清明上河图砚》由集市、小桥、楼阁、河水和众多姿势各异的人物等物象构成了汴京城喧嚣的街市。为营造欣欣向荣的场面,砚面以富有立体感的楼阁为主体框架,多个姿态各异人物的叠加表现出集市的繁忙。如《富贵吉祥》砚,砚面上的牡丹芍药均以写实手法为主进行造型创作,但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和艺术家的思想,会人为的把砚面处理成一个画面,代表一个神话故事或古代场景。
(三)象形类
砚体造型仿造珍禽异兽、佛教经典形象、自然动植物,砚体之纹取自古青铜、瓷器等绘制的珍禽异兽,或生动逼真之形,或高度概括的纹饰。除此之外,象形类砚被更多地赋予吉祥、驱邪等特殊含义。象形类砚台一般以立体构图完成砚台的制作,也有部分是以深浅浮雕手法来表现,河南新安的游敏大师所制象形类砚有:《荷鱼砚》《辟邪印·砚》《卢舍那大佛印·砚》《天长地久》等。
三、雕刻技法的艺术性
(一)揉泥与制坯
澄泥后,进入揉泥捶打塑形阶段。黄河澄泥砚的揉泥手法是“金属工具捶打法”和“菊花形揉泥法”相结合。金属工具捶打法是为了使额外在泥料中添加的云母粉、黄丹粉分布更加均匀;而菊花状揉泥法则是向同一个方向挤压泥料推挤出泥中气泡,由于其推法是沿圆周进行,推出的泥料有如层叠的花瓣,故而得名。这种手法非常考验技术,一般都是由技术较为熟练的师傅完成,泥料是否均匀细密是最为重要的基础。
泥料准备妥当后便课制作粗砚坯,制作粗砚坯的方法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对于较大批量生产的砚坯制作主要是通过石膏模具翻模来完成,模具一般有两块或多块拼接而成,模具越多,损坏率越高,因此复杂的多模具拼接的砚艺术价值较高;二是对于特殊定制砚台或精品砚台的坯体的制作,不入模具而全部由手工进行制坯,一般制砚艺术家会多做几组砚坯,因为特殊定制砚台等成功率不可控,因此这种砚台艺术性价值更高。
(二)雕刻技艺
黄河澄泥砚的形制雕刻,是展现其艺术性的最重要方面。
砚的雕刻分为两部分,粗雕和细雕。粗雕指砚坯稍阴干一段时间后进行的雕刻,并根据设计图纸对砚坯进行首次雕刻,即将图纸上的平面形象立体呈现在砚坯之上。《盛世中华·2008》砚的造型,便是依照原始设计图片在砚泥上的重现后,再在砚坯上用肆意的线条进行破坏重组,重塑新的形象,融汇新灵感,使新的形制更为新奇有趣。经过这种处理以后,最初的灵感就变得更为丰满和具体。粗雕砚坯后,这黄泥仿佛就有了生命。
下一步便进行细致雕刻,如《盛世中华·2008》砚综合运用了“捏”、“塑”、“圆雕”、“刻”等手法塑造出立体仿真的五爪金龙盘绕盘绕砚身和印型,顶面运用深浅浮雕刻五星红旗和长城,寓意中华繁荣昌盛。该方砚台,形状规则、体积较大,古朴大气之感扑面而来。砚体细雕修饰时需要从整体着眼,调整粗坯中形象的各种比例与布局,然后将人物的五官、四肢或景物、花卉花瓣等细节等进行精心雕琢。在此阶段,黄河澄泥砚的体积和线条结构已趋于明朗,一个不小心就容易破坏掉现有构形,此时的细雕过程要求制砚艺术家的刀法圆润流畅,形不雕满要留有修改余地,并且富有表现张力。正是由于黄河沉泥较软的特性也促使了黄河澄泥砚艺术家多着眼于整体结构的塑造,形成整体之美。
经过几次反复的雕琢和风干后,方砚已基本成型,此时就进入细节修改与打磨抛光阶段,这时艺术家会利用条状的粗细砂纸和自制的抛光块来进行处理。用砂纸在边缘、砚台和雕刻形象进行打磨,目的是让刻痕不太明显,但也不会将线条感完全磨去,工艺美术大师游敏认为,“将线条完全打磨掉就像故意而为的圆润感,华而不实。黄河澄泥砚取自黄河泥,泥变成了砚,就是要古朴大气之美,而不是天生就是细致精巧之美。打磨时最重要的是一定的保持作品轮廓清晰、线条流畅。”
四、设计构成的艺术性
制砚艺术家除了师效古法秦砖汉瓦技艺外,在形制设计上更注重从河南洛阳当地的河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灵感,并增强砚体本身所囊括的精神性,其中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源于现实美和形制美的同源性。砚的形制反映了现实美,而形制美是合乎规律性创作。所以最终成型的砚是现实与艺术生产的最终体现;二是艺术原则,是从现实生活和作者自身感受出发,最终以反映中原精神和河洛文化为归宿;三是砚的雕刻技艺所表现的直观形制美。新时期的艺术家十分注重砚本身的造型和创新,以跳出固定形制的束缚,砚体本身的雕刻形式多样,窑变色彩奇异,风格大方典雅,内涵韵味十足。
(一)象征性形制砚
中国古代工艺常常会利用象征理念来设计物体的形象,例如青铜器上的龙、饕餮、鸟兽、虫鱼纹等,均以原形象为基础加以变形、平面化、对称化等手法来表现这个物象,题材选取与寓意相互联系,含蓄的传达感情或祈福概念。这一含蓄表达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传承中约定俗成的方式,也使得某一象征体有了一个或多个固定的象征意义,在长时间的继承和发扬后,这些含蓄表达的象征体和象征意义也就成为了的固定审美对象。如1997年游敏制作“回归砚《家》”为庆祝香港回归并慰藉长久旅居香港的中国人。同年CCTV专题片《香港沧桑》纪录片称该砚“砚重一百五十余斤,砚整体取中国版图为骨,意为庆祝1997年香港回归,砚面雕两条飞天龙为肉,寓意长江黄河;五十六只和平白鸽在祥云中上下翱翔,象征着一个和平、繁荣的新的中国的到来,下方砚池以圆雕手法描绘了长城、紫金花等象征物,彰显了东方大国的中华民族博大宽广的胸怀和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信心与决心。该砚正是因其对象征性设计理念的运用,从造形设计到工艺精堪程度都可称是澄泥砚中珍品。”
(二)蕴意型黄河澄泥砚
蕴意在辞典中意为:“寄托或蕴含的意旨或意思。”游敏所制的“荷鱼澄泥砚”以一条灵巧的出水鱼为外形,以尾鳍和荷叶围绕砚池,砚堂中间鱼眼雕刻灵动有神,片片鱼鳞纹理清晰可见,朱砂红、檀香紫的窑变更使得这方砚色彩丰富。整个砚面如一个小品画作,人看完以后心情舒畅仿佛置身其中,荷鱼共生、闲静雅致,有清雅之感。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冒雪来到洛阳新安县,与游敏先生一起探讨新安澄泥砚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并将一方游敏先生亲手制作的“荷鱼澄泥砚”带回天津珍藏。现在这方砚台收入冯骥才艺术馆内。
(三)系列性黄河澄泥砚
放眼来看,砚主题很少涉及当地的人文历史,多以民间传说、祈福祝愿、国家纪念为题材,但游敏想师法盘谷砚大师张书碧一样,用砚本身承载“河洛文化”这个地域文化概念。游敏说:“河洛文化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情感,一种身为河洛人无法扼止的情感,渐渐我长大后,知识也逐步的增长,我对黄河澄泥砚的过去和现在更为感兴趣从而去深入了解它的脉络发展,存在与脑海中的儿时记忆一点点复苏,养育一方人的黄河泥在召唤他,展现河洛本土文化的澄泥砚在召唤他。”从此,在他眼里砚便是凝聚了黄河之魂的“神圣之物”,这份神圣感更是促使游敏对黄河澄泥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钻研和开发了“河洛文化”这个系列性题材。如《河图洛书砚》《龙门二十品砚》《国色天香砚》等。该系列的黄河澄泥砚创作,取自洛阳民间当地的坊间故事。游敏把历史的沉淀,河洛文化和对家乡浓浓的深情,都融入到了每一方黄河澄泥砚之中。
五、结语
笔者认为黄河澄泥砚的艺术性展现在造型结构、雕刻技法和设计构成之中。当今黄河澄泥砚效仿秦砖汉瓦古法技艺,并加入时代精神,造就了新艺术的创作。黄河澄泥砚艺术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来的艺术瑰宝,它随着中华文化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虽经历了三百年断代,最终还是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对黄河澄泥砚艺术性考辩,从客观的角度了解黄河澄泥砚的艺术性方面,也可以为其他民间美术艺术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与启发。该篇对黄河澄泥砚艺术特征进行研究、梳理,使人们认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美术遗存的价值,关注对其的挖掘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史宏云.绛州澄泥砚的艺术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13(02).
[2]沈晓筱.中国澄泥砚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3]萧高洪.唐、宋名砚新说[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
下一篇:演绎诗意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