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的另一种境界
人物外,亦着力于本土与原住民题材的研究挖掘;半具象作品,以个人偏好的冷峻、简化、线性的造型来诠释作品。
4.“以写实元素与造型共构的再表现”:以形式共构的方式,藉以呈现多元的神秘性,寓哲理于其中。
5.“形象的抽离到本质的追寻-抽象的析构”:以解析再构成的方式,提炼新的空间与造型语汇,或以漆艺增饰,增加细节的可读性。常以不同的材质、肌理、色彩,复合化地呈现作品。
6.梦塔系列:每个人都有梦,对事业、爱情、财富等的憧憬与盼望、艺术家创作的灵感,都会在梦中出现,这是本系列的主旨,探讨潜意识的“梦”对于人的影响。
对话陈培泽
您是从哪年开始转做石雕艺术的?石雕和玉雕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1993年,感知平凡石头的自明性,开始实验以玉雕技法与思维方式雕刻平凡朴素的石头。从宝采玉华到尚璞归本最大的差别,从我的观点来看,在各层面而言是有一些意义的。一是石头与宝玉各拥其美,各擅胜场,都值得去完善它、诠释它、利用它;另一个意义是以玉雕的长期训练背景来思考与利用石头,会是我们父辈少有尝试的做法,这在工艺史的历史纵深来看是会有意义的。
在您眼里,石雕的最大魅力是什么?最难攻克的技术是什么?
石雕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光泽鉴人,也可以粗犷质朴,并具备恒久不朽的坚韧特质。应该没有难以攻克的技术,有的只是体力日衰,人终究敌不过岁月的销蚀。
台湾石雕艺术家多吗?您接触石雕时台湾石雕行业是什么情况?现在有什么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您起了什么作用?
不太多。台湾石雕行业,在我初探这个领域时(约20年前),有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的前身台湾省省手工业研究所的林文龙、许庆福,两位老师做了少量的溪石作品。我当时受邀教授玉雕,见识到这类作品,领略到它们虽不需高明的技术,却朴素而直触人心。一晃20年已过,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其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我只知道,那是踽踽独行的寂寞长途。
在您46年的艺术道路上,你有何自己的坚持?
只谨守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本衷,不去做营生赚大钱的考量,不是我的坚持,只是我兴趣在此,将工作、创新、自我实现视为最大的幸福。
2006年您成立意匠工房,和攻玉山房有何区别?和厦门的意匠工房有何关联?
意匠工房是做可以量产的生活工艺品,台湾这边的设计由我主导,并与厦门意匠做生产与设计的整合。现今的重点放在:将台湾设计的文创产品与作家的艺术创作,推介到大陆,并与筹备中的厦门意匠基地的文创园区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工作。
您收徒吗?对于艺术传承和推广,您有何自己的方式和见解?
我的工作室基于工作需要会请学生来帮忙,同时我设立攻玉山房义塾,在假日会义务教学生玉雕,已陆续教导了20多个学生。除教授基本技法外,同时也给学生一些台湾玉雕走向的概念,希望学生们能环顾竞争环境,找出一条适合台湾发展的玉雕之路。
台湾工艺需要有多样化的创意才能有竞争力,而传承是延续台湾工艺文化最好的方法。一个国家的器物的文明其实是靠工艺的手段去承载它,所以我们每一个工艺师应该不要妄自菲薄,好好地把工艺这个部分做好,把它提升到最高的境界。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