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课程为支撑的高职校园文化隐性课程构建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研究了校园文化建设人文课程参与方法,探索以人文课程为支撑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人文课程;高职校园文化;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概念是在1968年由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在他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在学校里学生除了接受读写算等文化知识外,还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成长,后者是由非学术途径潜移默化地、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杰克逊将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
一、隐形课程之一——科学合理优化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物质环境,科学设计与建造人造生态环境,如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树木森林、鸟语花香,花园式校园,人造的亭台楼阁,独具内涵的标志建筑、人物塑像,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的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体育馆所、图书馆、教室、学生寝室等,会以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温馨宜人的物质形态对学生的进步产生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对学生的良好品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方面,人文学科各科室要积极参与学校物质形态的文化建设,如人文艺术类学科可以参与设计学校标志性建筑、校园景观、亭台楼阁、校园人物塑像、艺术展览馆、教学设施、教室的布置、色彩构成、校园中的植物构成等,这些校园中的物质环境,将成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蕴含了具体而丰富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的情感、情操、审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跨文化交流类的学科可参与设计外语学习者学习交流的场所(外语角等)、外语多功能阅览室、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外语电台、校园外语网络,建议购买英语教材、馆藏的英语文献、英语电子资源等学习材料;体育健康类学科可参与学校体育馆所、各种体育活动场地环境,心理咨询室的设计布局、心理健康咨询校园网站的设计与构建,体育器材器械和心理教材、辅导书的购买等。
另一方面,人文学科还可以通过对自身人文(公共基础)学院的环境布置、建筑墙面设计、室内外装饰、人物塑像取舍等物质条件,体现人文学院文化建设内涵;以人文各个科室为中心,通过设置特定馆室,建立特定网站,开设“校园动态”“素质教育”“文史天地”“时政要闻”“热点点评”校园“睿思建言”“回音壁”“健康与美”“体育栏目”等專栏,以文字材料、图片视频资料以及相关实物,展示各科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思想及其成果,体现人文学院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理念,组织学生参观浏览,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
二、隐形课程之二——积极参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人文课程积极参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要从两方面的工作人手。
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当前,高职院校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往往行政管理手段,实施自下而上的决策,师生基本没有参与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力与机会,制定的条文侧重维护管理者与师生员工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忽视规章制度应有的公平,忽视校领导与全体师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忽视师生对制度条文的认同性、支持性等。对此,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和赋予教师和学生参与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权和质询权,充分发挥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对制度的拟订、征求意见、反馈、修改、试行,规范征集师生意见,审核修改,培养广大教职员工的制度参与意识、制度公正意识、制度平等意识、制度维权意识。
另一方面,积极落实规章制度。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方法,使得学校师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不强,参与面普遍较低,尤其是一些师生制度意识低,缺乏制度观念,甚至对制度熟视无睹,出现不认同制度,不执行制度,不督促落实,不遵守规章制度的现象,使得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
三、隐形课程之三——积极参与打造积极上进的校园精神
人文课程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校园精神建设,致力于建设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校园精神。如人文艺术类隐性课程,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社团指导、网络新媒、人际交往等,传递人文观念、美学观念等。跨文化交流类的要积极传输国外先进文化理念、教育理念、思维方式等。思想政治类课程要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方法等。体育健康类的可以传输竞争意识、团体意识、集体主义情感等。此外,人文学科教师还要通过展示教师气质、领导作风、教学艺术、学术氛围,通过良好的师生交流、人际关系等发挥校园精神的积极影响。
总之,学生健康成长不仅取决于显性课程的建设,也取决于隐性课程的建设,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下一篇:浅谈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