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对小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隐性激励作用
摘要:校园文化具有隐性课程的作用,对小学生的品德形成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围绕隐性学习与小学生品质形成的内在联系、校园文化对小学生的隐性激励作用,以及如何创设具有隐性德育功能的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提出创建校园文化,实现隐性激励,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观点。
关键词:校园文化;良好品质;隐性激励;德育
一、隐性学习与小学生品质形成的内在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A·S·Reber)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一文中提出,人们学习是按照本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来进行的,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另一种就是内隐学习。这种内隐学习,虽然学生个体对学习过程没有清晰的意识,而恰恰是这种无意识、模糊性,对学生品质形成却有着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定义教育:“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而隐性学习得到的东西往往都能够长时间地存留下来,这很形象地说明了隐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品质的形成更多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过程,所以现在各小学都把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作为德行的重要内容。学生每天在学校超过6小时,那些无意识接收的信息被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内化为自身品质。隐性的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学生的这种无意识学习,创设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内容,以委婉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校内,这种“习惯”会与校园文化环境紧密联系,作为隐性课程,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二、校园文化对小学生的隐性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信奉、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所构成。学校的环境、气氛、风气潜在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品德发展,是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德育隐性课程。
(一)物化的校园文化产生积极的隐性教育作用
学校的物化载体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环境布置。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如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启发灵感,愉悦心情。在这一方面,国内学校的建筑普遍没有特点,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校园文化设施如体育场、图书馆、功能教室、文化长廊等,如果能够进入学生的情感内心,就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创造思维得到启发。校园环境布置包括绿化、雕塑、亭台,以及各种教室、走廊、墙体的布置,经过精心设计和创造后,就能赋予这些物体以生命和情感,影响学生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而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二)成功的办学理念深刻影响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办学理念的提出有两个容易进入的误区:一是空洞的办学理念,为理念而理念;二是没有得到师生认同感的理念,也很难成为学校的精神文化。成功的办学理念应该首先是校长的思想,是正能量,然后能够得到师生的认可,并且有效地传承,成为师生精神的一部分。具体体现在学校领导作风和风格,师生的品行、人格、气质、仪表和学习态度,甚至饮食、服饰等生活习惯。办学理念的贯彻落实,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学校的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奖惩制度、活动制度等,以及延伸到校训、校标、校歌等,这些制度毫无疑问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无时无刻不在教育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及品德形成与发展。因此,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取得师生的认同感,赋予美的内涵,成为师生价值观念、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审美价值、人生价值、人际交往、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导向。
(三)阳光的价值取向决定校园的精神文化
教育家对学校有何影响?艺术雕塑能否催人进取?碑文有没有历史意义?张贴在墙上的书法、绘画作品,以及名人名言能否与学生的情感融合?经过创设出来的校园文化,要让学生在道德规范上产生共鸣,在理想建构中向往,使其内心产生向善的道德自觉,成为内在的驱动力。如果营造出这样的校园文化,学生会自然地进取,勇于创新。校园文化的隐性作用,有效地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无需道德的“灌输”,学生不会产生情感抵触。
三、创设隐性德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打造的过程中,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也不要生硬的说教,要从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这三个方面入手,做隐形的老师,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道德的境界。
(一)打造美观实用的校园物质文化
现在一些学校为了“让每个墙壁都说话”,尽可能的在墙上张贴,但学生并不买账,不看、不记;这样的文化虚假无味,更多的是做给领导看,图个热闹。如果能够在学生经常经过的地方建设动吧、书吧、棋吧、艺吧等场所,把这些场所建成展开式,就能引领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动吧包括猫猫屋、攀爬林、拳击场,还有开放的体育器材室;书吧里学生可以坐着、躺着看书;棋吧有棋有书;艺吧可以写字弹琴。每个区域在造型、色彩等方面精心设计,蕴含着创新元素和审美情趣,成为课间学生争相前往的地方。学校内有大面积的生态植物园,是名符其实的绿色校园。墙壁尽可能不张贴东西,每一个激励元素重视的是象征意义,不直白教育,给孩子更多想象的空间。图书馆用大面的玻璃做墙体,通透、阳光,实行全开放。宣传橱窗讲求多功能,如校外风雨宣传栏,实现宣传、家长书吧、休闲座椅、便民伞架等多项功能。两座教学楼分別命名为赏善楼、赏信楼,三个楼道分别叫知善道、行善道,诚信道,充分体现了“善”和“信”两个核心品质。
(二)生成陶冶学生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风、校训等精神文化元素和教职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是隐性德育课程,表现在学生身上,就能内化为学生的信念,激发学生自强不息、敬业守道、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引导人才的塑造。我校以“金拇指赏识教育,让师生拥有阳光心态”为办学理念,将“赏识你我,快乐向上”立为校训,这个理念与校长的品质契合,与时代的精神接轨,得到师生的认可,经过几年的践行,已经逐步成为学校的品质,师生展现出阳光向上的积极心态。办学体系围绕理念、生长平台、科学评价、积累沉淀等方面,设春生、夏长、秋收、冬藏4个篇章,促进师生成长,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育人水平,且与办学理念契合,深受学生的喜欢。
(三)制定贴近小学生的校园制度文化
科学管理需要制定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制度文化,不仅是约束,更要让规范贴近学生,促使其主动遵守制度,从而达到制度的导向作用。比如要求学生做到:“能彬彬有礼、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安静走路、端庄地坐、讲究卫生、认真晨读、深情午读、走好路队,能诵读中国经典美文等。”要求具体,目标明确,学生做起来就容易。从表达形式上,可以采取童谣、三字经、顺口溜等方面,避免过于严肃,同时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如:“进校园——穿校服,带校卡,安静走,准时到。”“讲诚信——说话算话做得到,诚信待人守信誉。”在激励举措方面,不要都只是三好学生、优秀队干等综合性的表彰,可以为学生量身订做各种荣誉,如爱心星、坐姿星、晨读星、主持星、跳绳星、周记星、好奇星、合作星、孝顺星等,星种设计得好,人人都是优生,人人都能得到肯定。还可以参考游戏币的特点,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即时奖励学生特别的币,还可以在学校建设“超市”,用这种币兑换奖品,促进学生情商、财商的提高。
总之,好的校园文化是美的,是能够激励学生阳光向上的,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能够有效产生约束作用的。创设好的校园文化,就能对学生进行深刻的隐性激励,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