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多近妖”顾毓
1973年,顾毓琇已经客居美国23载,此前,故国之思,家园之念,一直弥散于顾毓琇的诗中,进入七十年代,更是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了。
“故国不堪怀汉月,他乡到处闻胡笳。女娲炼石天何补,宇宙无涯生有涯。”(《纪念陈寅恪先生》)“空谈世事惭轻微,一夜风吹瑞雪飞。青鸟不知谁处去,白云还道不如归。”(《庚戌夜阑》)羁旅者的怀抱,凄怆无依,不得不自我安慰。所以,刚刚还慨叹“玉关杨柳东风度,无奈有家不得归”,随即又吐出“遨游异域无非客,久住他乡便是家”这样的豪语。
坐言起行。羁旅者一边吟咏,一边开始收拾行囊。事实上,三年前,在与叶嘉莹等人唱和的诗中,顾毓琇就透露了要回故园的信息。诗云:“梦游灵谷经盘古,志在云涯傍海涯。便欲乘槎回故土,神州消息尚无期。”显然,已经在做联系工作。
三年后,梦里家山还原为现实。1973年8月,这位学贯中西、兼通文理的大师级学人,终于踏上故土。此后,直至2002年辞世,顾毓琇总共八次回到大陆,先后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的接见。后来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更是对其执弟子之礼,视为恩师,二人出访美国时,都曾经专程拜访过顾毓琇,一时传为佳话。
也在1973年,回大陆之前的两个月,顾毓琇加入了美国国籍。对于这一事实,百度词条上的解释,至今仍是顾毓琇要出席于莫斯科召开的国际理论及应用力学学术会议,没有美国国籍就不能办签证,不得不然。其实,在顾毓琇的自传《一个家庭,两个世界》中,对于自己此时入籍的动机写得明明白白:“为了使我的大陆之行变得容易些,在1973年时使用美国护照无疑是更明智的。”自传中,顾毓琇还表示,自己是非共产主义者,既然美国政府批准了自己的国籍,自然应该从此忠诚于美利坚合众国,“即使我将到中国大陆旅行,毋庸置疑,我的政治信仰不会有任何改变”。
政治信仰不同,不影响对故国的眷恋与关切,更不影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同样在1973年,年底,台湾华冈出版社出版了顾毓琇的诗集《蕉舍诗歌一千首》。此前,顾毓琇已出版过多种诗集,这一本,是其集大成之作。顾怀家国,寄情山水,伤逝念远,抒写性灵,是其诗歌的不变主题。而其诗歌风格,则忠实实践着自己推崇的“重,大,拙”理念,力避纤巧、绮丽。试看:“六十年来多少恨,谁知鼎足又三分”,极写诗人对祖国分裂的沉痛。“偶有云山来洗眼,遥闻烽火便焚书”,抒发对沉沦于十年浩劫的故国的关切;“玉垒浮云共古今,骄阳返景入山林。原知物理循天理,便觉吾心印道心”,是诗禅证道的感悟。为了向古典时期的中国文化巨人致敬,顾毓琇每每迈越时空,唱和杜甫、王维、苏东坡、王阳明的诗作,这些作品,被钱钟书称扬为“稍一吟讽,往往与原什功力悉敌”。钱氏眼高于顶,夸人往往出于情面与谐谑,当不得真,不过,对于既是乃父钱基博的学生又是理工出身的顾毓琇,他的赞美应该由衷。喜欢拆字的钱钟书还从顾毓琇的“窃意新年多”这句诗中,看出诗人的“寿徵”,而顾毓琇果真罕见地以百岁高龄辞世,令人称奇。
1902年顾毓琇生于江苏无锡,13岁入清华学校,苦读8年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4年时间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发明“四次方程通解法”和“顾氏变数”等,奠定其在国际电工界的权威地位。归国后创办清华大学电机系、无线电研究所、航空研究所,任清华工学院首任院长。他还是胡适三十年代主办的《独立评论》的主要撰稿人。抗战时期,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校长、国立音乐学院(今中央音乐学院前身)首任院长。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移居美国后,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作为“常青藤”之一的宾大,至今还保留着他的公办室。除了科学专著与论文,顾毓琇还创作了大量戏剧、诗词、禅学、音乐方面的作品。
鲁迅评价诸葛亮,有“智多而近妖”之语。这句话,放在顾毓琇身上,应该更为恰当。
(作者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