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视角下的学校变革动力机制探析
基于自组织理论,学校变革动力机制与自组织之间有一定的耦合性,创造一定的条件,动力机制就具备形成自组织的可能性。这些条件包括保持适度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形成非线性反馈机制、形成随机涨落。在动力机制形成自组织的过程中,动力激发是动力机制自组织运行的培养基,动力聚合为动力机制的自组织运行提供动力源,在动力维持下,动力机制的自组织运行最终形成。
自组织 学校变革动力机制 运行机理
学校变革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学校系统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外部力量的作用方式,是使学校系统诸要素、部分、环节在互动中形成整体良睦运行的结构和功能。学校变革动力机制与自组织之间有一定的耦合性,满足一定的条件,动力机制就可以转化成自组织。而动力机制一旦转化成自组织,就能够保证不受外界环境的干预而自我生成与发展,能够为学校变革提供持续不断的推动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学校变革“无疾而终”的尴尬境地。
一、学校变革动力机制自组织运行的条件
自组织理论揭示,如果一个开放的系统,远离平衡态,并且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满足非线性关系,那么在涨落的诱发下便可能进入自组织状态,使系统不断结构化、层次化,从而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1]。由此可知,学校变革动力机制要保持适度开放、远离平衡态、形成非线性反馈机制、形成随机涨落,才具备形成自组织的可能性。
1.学校变革动力机制要保持适度的开放
开放,是指系统要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一个与外界环境没有任何交流的封闭系统不可能出现自组织行为。学校变革动力机制就是为学校变革提供推动力的一套系统,从本质上来说,一切系统都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是系统必备的基本属性之一,跟外部环境绝对没有联系的系统是不存在的[2]。
首先,学校变革动力机制是学校变革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系统论指出,在子系统与母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会保持不间断的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流,以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学校变革动力机制与学校变革大系统及其他子系统如教学系统、管理系统,保持着信息、能量的交流。其次,动力机制的运行要依赖源源不断的动力,动力持续不断的输送和更新保证了动力机制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与交流,动力本身就具备开放性。
2.学校变革动力机制要远离平衡态
远离平衡态,是指在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分布存在显著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发生较大的相互作用,宏观体系会发生变化。系统处在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时,系统可以向更高级有序的结构演化[3]。
首先,要吸收多种来源的动力。在学校系统外,争取教育行政力量在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以及家长的谅解。在学校系统内部,变革主体的动力是动力机制形成的基点,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校长、中层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变革动力,形成变革共同体有效聚合变革主体动力。其次,在广泛引入多种动力源的同时,不能对所有的动力平均用力,要根据学校的校情、变革的实情选择以一种或几种动力作为主动力,其他动力作为辅助性的动力,根据不同动力的性质确定其发挥作用的领域。
3.学校变革动力机制要形成非线性反馈机制
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是具有相干性,即对象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耦合形成为一种在整体上完全不同于各部分的崭新整体效应[4],各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能够产生相干效应和协调动作,产生新的综合效应,使系统走向新的结构。
要形成非线性反馈机制,就要倡导内部竞争。一方面,破除“一刀切”的线性反馈机制,设立多种评估方式和奖励方式,根据教师参与学校变革的程度和贡献的多寡分配绩效工资,评优评先、外出培训的机会都向在变革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教师倾斜,最大限度上激发教师的变革热情。另一方面,学校变革的过程中,允许不同声音和讨论的存在,通过彼此交流信息和意见,发生冲突和合作,最终达到最大程度上的“一致”,消解因意见不一致产生的变革阻力。
4.学校变革动力机制要形成随机涨落
状态量对其平均值的偏离,称为涨落,涨落产生有序:系统通过涨落来触发旧结构的失稳,探寻新结构,系统在分叉点且在非平衡态背景下,涨落由于非线性机制而放大,实现对称性破缺选择,建立新结构。
学校变革动力机制的运行随着动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涨落:动力大于阻力,动力机制顺利运行;动力与阻力相互持平,动力机制的运行开始变得缓慢;阻力大于动力,变革停止,甚至遭遇倒退。学校变革的动力和阻力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不仅动力和阻力的强度发生变化,而且动力和阻力的种类、来源、方向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面对阻力因素,要及时发掘新的动力因素,通过动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创造“小涨落”,促使动力机制自组织的形成和运行。
二、学校变革动力机制自组织运行的机理
在动力机制形成自组织的过程中,它的内在机理依照动力激发——动力聚合——动力维持的环节运作。
1.动力激发:自组织形成的培养基
学校变革动力机制的运行首先依赖于学校变革有足够的动力,动力激发是动力机制运行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动力机制形成自组织的培养基。学校变革的动力激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动力激发;二是组织动力激发。
个体动力激发是指激发学校变革参与主体的变革动力,包括以校长为首的校高层领导、中层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要根据不同主体的角色和地位,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来激发个体动力。组织动力是指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在学校变革中要发挥组织的整体效应,我们运用欣赏型探究范式的“4D循环变革模式”来激发组织的整体动力,发现组织内部的正面力量,构筑更高的学校变革梦想,设计梦想实现方式,实现学校变革愿景。在实施“4D循环变革模式”的同时,要在组织内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组织内成员的归属感和对组织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群聚效应。
2.动力聚合:自组织形成的动力源
在动力聚合的过程中,个体动力和组织动力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合力所发挥的整体效应大于各种动力的线性相加之和。通过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学校变革整个动力机制就具备了自组织的倾向。同时,学校变革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动力聚合的过程中,会始终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断吸收新的动力源,也就会不断产生变革阻力,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抗衡会形成动力机制运行中的“小涨落”,这些涨落通过非线性反馈机制而被放大,形成“巨涨落”,实现对称性破缺选择,建立新结构。久而久之,动力机制并不需要外界的强制干预,就可以自动运行和更新。
3.动力维持:自组织运行的自生成方式
动力维持是指变革合力能够有效得到维持,能够持续不断地作用于学校变革,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干预而受到影响。这一点与自组织的特点相吻合,自组织强调自我生成、自我调控,不受外界的干预就能够自行运作。动力机制一旦形成动力维持,就能够不因外界的干预而使合力消减甚至消失,动力机制不受干预而自行运作,至此,动力机制形成了一个自组织,而自组织的形成又加强和保证了动力维持,二者相辅相成。
动力机制想要做到动力的自我维持,首先,需要将“动力形成”制度化,在学校变革初见成效后,将动力激发和动力聚合的相关策略和路径以一种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保证变革动力源源不断地产生,杜绝“朝令夕改”式的流程化和仪式化。同时,学校高层要高瞻远瞩,充当变革的“观察者”和“指挥员”,在变革的不同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改变动力激发和聚合的策略,但是不宜变动频繁。其次,在动力机制的运行中,要通过制度规约、利益驱动、权力赋予、绩效问责等多种作用方式来激发和聚合动力,并且依据变革主体的特性,采用两种或多种作用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于海波,孟凡丽.论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机制[J].教育科学,2002(5).
[2] 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卫东.教学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4] 冯立明.自组织理论对创造教学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责任编辑 郑雪凌】
上一篇:BP神经网络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