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留一份沉默给自己!
流年日深,岁月叠加,我们便越来越多的学会了缄默不语。看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人,不再直言不讳,而是选择沉默不语。
曾经年少,觉得心直口快是一种率真,而今成熟,觉得做好自己才最重要。
就算是遇到看自己不顺眼的人,也懒得较真。因为我们活着,从来就不是为了刻意让谁顺眼的。
与其取别人悦,不如做更好的自己。而对于那些本心就不在乎的人,压根就不在我们的视线范围。懂你的人,何须解释,不懂的人,没必要解释。
不多管别人的闲事,也是一种修养。毕竟眼见别人的好与坏,也许并非真正的好与坏。
无多了解,不必妄评,没有人必须要依着你的行为标准去生活。若投缘,谈笑风生;若无缘,保持距离,足矣。
比起锋芒毕露,韬光养晦更显涵养。有时候,管住嘴,远比口若悬河,更容易令人心生敬意。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沉默思索,不要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凡事留些缓冲的余地,余地不是留给别人,而是留给自己的心地。
墨子的弟子子禽曾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曾国藩最痛恨的就是多言,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
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更是反复灌输与强调这一点。
言多必有失,寡言才养气。要知愈是沉默寡言之人,其言语便愈加可贵。如流的光阴,让我们变得愈来愈安静,因为知道,宁静才能致远,淡泊方可从容。
人生潮起潮落,失意常有时,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光芒万丈的,人生有精彩之处,自然也有不尽人意之时。与其抱怨诉说,于事无补,不如沉默独处,静心思考。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写道:“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正如《大学》开篇中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心烦气躁的时候,更应该克制自己,学会缄默平和,静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活得愈加有深度。
要么默默努力,要么不计庸俗,人生从来都是属于那些默不作声,却悄悄奋斗的人。
放下浮华,才能看清自己;胸中有志,无畏沉默孤独。内心丰富的人,无需多言陪衬,自有一片繁华,在心中规划成景,蓄势待发。
要么不言,若言必有分量。大事宽容,小事淡然,比起逞一时口舌之快,以不争之势争该争之事,优雅从容间,亦是不卑不亢,更显格局与风度。
上一篇:志愿者代表讲话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