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丽美同志先进事迹(精选范文4篇)
同志指志同道合的人。在中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建国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丽美同志先进事迹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孙丽美同志先进事迹4篇
孙丽美同志先进事迹篇1
钟南山同志先进事迹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他既是一名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医学专家,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为祖国争一口气
在旁人看来,抗击非典是钟南山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但钟南山不这么认为,他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早年留学英伦时的求学生涯。
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但英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导师不信任钟南山,把2年的留学时间限制为8个月,钟南山暗下决心为祖国争口气。他拼命工作,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篇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和糖尿病学会上发表。他的勤奋和才干,彻底改变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医生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他“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当他完成2年的学习后,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里教授一再盛情挽留。但钟南山回国报效的决心已定,他说:“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为党工作高于生命
20XX年我国局部地区发生SARS疫情,国外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势力借机丑化中国。钟南山作为防治SARS的权威专家,利用经常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各国的专家学者在中国发生的SARS事件,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5月28日,钟南山应邀在全美胸肺学会(ATS)上作了《中国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病情况及治疗》的专题学术报告,他专业、开放、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理有利有节的辩论风格,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著名的CNN电视台在《今日美国》中评论“中国大陆的SARS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令人鼓舞”。钟南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势力借SARS事件丑化中国的“话语垄断”企图,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那段时间,钟南山既要在临床一线救治SARS患者,又要协调各地的防治工作,极少休息,身体很疲惫。老伴经常劝他少外出、多休息,甚至为此朝他发脾气。但钟南山停不下来,因为他把自己为祖国服务、为党工作的有限时间,看得比健康、比生命更宝贵!
看病“三个一样”
说起钟南山,广州市邮政局女工阿琼总是很动情。她说:假如不是遇上钟院长,自己就没命了。8年前,阿琼反复咳嗽、气喘,吃了很多药也不行,病越来越重,后来慕名找到了钟南山。根据阿琼的病史和症状,钟南山给她做了哮喘检查,结果呈阳性,一般而言,诊断应该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而钟南山却不放心,继续细心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从一个细微的症状里发现了新问题,怀疑是气管肿瘤。为确诊,钟南山亲自为她做了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病情得到证实后,钟南山又亲自安排了医生手术,术中一看,好险,那隐蔽得很好的肿瘤竟已堵住气管的五分之四,什么时候堵满了,阿琼什么时候就没了。阿琼深情地说:“钟教授的过人之处岂止在于他的医术,他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和对病人的爱心,同样常人难及。”
对个别医生索取红包礼物的行为,钟南山深恶痛绝,“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不能有任何折扣,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个品德。”在钟南山身边工作的人员都知道他有一句名言: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他还有著名的“三个一样”——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三个一样”成了所内医务人员的共同追求。
科学不能明哲保身
钟南山是一个求实严谨的科学工作者。早在留学英国的时候,他决定开展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为了取得可靠的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事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当一氧化碳浓度在血液中达到15%时,同行们都不约而同地叫嚷:“太危险了,赶快停止!”但他认为这样还达不到实验设计要求,咬牙坚持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才停止。实验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但钟南山却几乎晕倒。要知道,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吸60多支香烟,还要加上抽800cc的鲜血。
在20XX年抗击SARS战斗中钟南山更是这样。他坚持实事求是,不畏权威,勇敢地对“衣原体之说”提出质疑,促成广东省决策层坚持和加强了原来的防治措施,这也是广东省取得SARS患者病死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很重要的原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
人要活在理想中
钟南山很喜欢中学老师的一句教导:“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他经常跟身边的人强调,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最重要,它是精神的灵魂和支柱。
从医以来,钟南山先后取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他是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和临床事业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领头人之一。他和他的同行们在这个专业的突出贡献,奠定了我国呼吸疾病某些项目的研究水平在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用“著述等身”、“声名显赫”来形容钟南山的成就一点也不为过。但这位68岁的老人,他仍然对事业保持着炽热的追求,在科学的殿堂坚持创新、永不停步。这种性格也深深地感染了他周围的人,熏陶出了一个勇于奉献、蓬勃向上的群体,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了国内瞩目的学术阵地——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博士学位授予点。
多年来,钟南山“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的精神被同志们亲切地誉为“南山风格”。1997年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广东省卫生厅也专门行文,要求全省医疗战线的同志学习“南山风格”。20XX年6月19日,因在抗击非典战斗中表现卓越,他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的特等功。20XX年4月8日,又被授予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钟南山事迹介绍
钟南山同志是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广州医学院院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了发展祖国的医疗、教育和科研事业,他三十多年如一刻苦攻关,不断攀登,取得了累累硕果,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9年10月,钟南山同志通过国家外派学者资格考试,获得了赴英国进修的机会。在英国两年,钟南山与英国教授合作,先后取得了六项科研成果。由于成绩卓越,伦敦大学医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边缘科学协会分别授予他“荣淮学者”称号。其主要贡献是阐明了吸烟(一氧化碳)对慢支炎病人血红蛋白解离曲线的作用规律及高(低)氧对人工通气病人肺内分流的作用特点。
1982年,钟南山回国之后全身心投入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并取得突出的成绩。在医学科研中,他重点研究支气管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证实并发展了“隐匿型哮喘”的概念,并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撰写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一书中多次被引用)、呼吸衰竭与呼吸肌疲劳(创建了运动隔肌功能测定法,研制了电脑化膈肌功能测定仪,探讨了无创通气恢复膈肌张力的途径)和慢阻肺及肺心病人营养状态及营养疗法(制定了中国人的基础耗能校正公式,研制出符合中国慢阻肺病人营养需求的全营养素“优特力生”)。他所领导的实验室发现了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可诱导气道平滑肌分泌内皮素,后者又可增强纤维母细胞PDGF-β及CM-CSFmRNA的表达,形成恶性循环,在气道高反应性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阐明了皮质类固醇对该恶性循环遏制作用,发现了茶碱对内皮素生成的抑制作用。并首次证明低剂量茶碱联合皮质类固醇吸入在哮喘治疗上的优越性,阐明了肺血管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失衡以及多种原癌基因表达异常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首次证实了慢性阻塞性肺病在早、中期就存在膈肌耐力减低、采用呼吸休息(非创伤性通气)疗法可使60%病人气促及跨膈压改善;他主持和参与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卫生部和省自然基金课题10余项;现主持国家九o五攻关课题一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一项、卫生部课题一项、世界卫生组织协作课题一项。先后有1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国家教委、广东省科委等各级别的奖别;在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他是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和临床事业走向世界的杰出领头人之一。他和他的同行们在这个专业的突出贡献,奠定了我国呼吸疾病,特别是哮喘及呼吸肌的医研水平在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
他的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将呼吸衰竭各类抢救成功率提高到85%,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医学界享有较高声誉,被聘为撰写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哮喘防治全球战略》文献的中国代表,他不仅自己潜心科研,更重视培养青年人才。他常常为青年医师选定科研课题、设计方案、指导实验,而出成果时他却退倒后面,宣扬别人。他所培养的学生,有的已成为广州市优秀专家。在他的带领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科研成果累累,成为“国家投入不多”、“取得好的成绩”的单位,被列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在临床治病工作中,钟南山同志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同事和病人的高度赞誉。他无私、奉献、拼搏、实干的精神被同志们亲切地誉为“南山精神”。
在医学教育工作中,他自1992年起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后,在学院党委领导下与学院领导集体共同先后制定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医、研质量和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为目标,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总任务和“在20XX年使广州医学院跨入全国同类省市地方院校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总结了“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带领全院教职员工深化改革,努力工作,使我院各项工作都呈现出了好的势头。他从1986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16名硕士,1994年又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了表彰他对医学事业的突出贡献,1984年国家科委授予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85年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聘请他为医学顾问;199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给予他通令嘉奖;国家卫生部授予他“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广东省卫生厅授予他“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国家卫生部和人事部授予他“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获“五一”奖章;1996年2月他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广东省医药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此外,他还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五大代表、中共广州市委委员、广州市科协主席、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副主任委员等。1997年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模范共产党员钟南山同志活动的决定(穗字[1997]2号文),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并将他以报国为志向的宽阔胸怀,视人民为父母的高尚情操,以攀登为天职的进取精神和以清廉为本份的堂堂正气高度概括为体现共产党员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的“南山风格”,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条战线干部群众广泛开展学习钟南山同志先进事迹活动。随后,广东省委宣传部派出联合调查组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并在全省各大报刊作了宣传报道,从而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钟南山的热潮
孙丽美同志先进事迹篇2
张伟同志事迹简介
张伟,男,1972年9月出生,周口市郸城县秋渠南街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级骨干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2004年8月以来任秋渠一中校长。2014年3月17日晚,巡视晚自习后,在办公室因突发脑干出血不幸去世,年仅42岁。
3月20日上午9时许,郸城县秋渠乡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哀乐低回,挽幛如云。数千名群众和师生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用生命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郸城县秋渠乡第一初级中学校长张伟。
3天的工作
如果不是连续的劳累,张伟此刻或许正在陪刚刚化疗结束的母亲复查,或许正在和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吃顿晚饭。而这一切,都成为了他未了的遗愿。
时光倒回到3月17日19时40分,张伟和往常一样,在教学楼巡视完各班晚自习之后,在学校值班室倒了一杯开水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准备参加20时20分召开的校领导班子会。
“张校长说有点不舒服,让我赶快过来……”几分钟前还在陪同张伟检查的学校副书记张洪涛说,当他赶到时,看见张伟坐在办公椅上,身体伏在办公桌上,说不出一句话来。几分钟后,他和同事们把张伟连同办公椅一起抬上了救护车,送往县人民医院。
“如果不是连续工作,张校长也许不会离开。”张洪涛说,15日,周六,张伟和他一整天都在修整女生宿舍楼前的水泥地坪;16日,周日,白天,张伟指导九年级学生做中招考试分组实验练习;晚上,和九年级教师王增录值夜班,处理一起七、八年级学生纠纷,一直到第二天凌晨1时17分,几乎是彻夜未眠。
经医生诊断,张伟系脑干出血。“多次催他去做个检查,可他总说工作太忙顾不上。”一路陪同到医院的侯志刚老师说,尽管医院选派了最好的医生,用上了最好的设备,也没能挽留住张伟的生命。晚上22时10分,张伟走完了他42年的一生,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教育事业。
11年的执着
张伟,1972年9月出生在贫穷的农村家庭,一直跟着教学的舅舅读书。1994年周口师专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老家秋渠一中当了一名普通教师。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孩子也能学到知识。”秋渠一中副校长刘华说,2003年,张伟临危受命,接任秋渠一中校长时,学校人心涣散,教育质量已连续3年在全县倒数,生源也严重流失,全校只有300多人。
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张伟带领一帮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他的家离学校只有不到200多米的距离,却长年住校,把心思都用到了学生身上。”教师韩保志是张伟教过的学生,谈起张伟声音几度哽咽。“白天上了一天课,晚上还要查寝、写总结。每天夜里12时之前我就没见他睡过觉。”
“我们先后去过山东杜郎口、南京等城市,学习别人的课改经验。”九年级教师王增禄介绍,每周五,学校都要进行集体研讨、备课、赛课,教师的授课水平一点一点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上来了。2011年到2013年,学校连续3年中招平均分位居全县初中第一,综合量化位居全县前三;在校生不断增加,目前达到1100多人;县内外许多学校纷纷慕名来学习。
一生的付出
“张校长对我影响最大。”秋渠二中的刘中华校长动情地说,自己在秋渠一中任政教主任期间,在张伟身上看到最多的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对学生、对社会的仁爱之心,“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挚爱,20年来他一直没有改变”。
“张校长待我特别好,就像亲闺女一样。”八年级学生孙丽影是一名孤儿,和奶奶相依为命。张伟得知情况后,和她结成了帮扶对子。“经常和我谈心,为我买新衣服,带我到家里吃饭……”孙丽影回忆说,如果没有了张伟的帮助,自己早已辍学打工了。
“我很幸运,遇到了张伟这个好校长。”王增禄说。由于家庭情况不好,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是张伟忙前忙后为他介绍对象。自己结婚后,张伟又操心把他爱人调到一中任课,夫妻得以团聚。“他就是这样,心中总是想着大家,唯独没有想到自己。”
周末假期,张伟本来计划陪母亲去医院做手术后的复查,陪上高三的女儿好好吃顿饭,祝贺她顺利通过北京电子科技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可这一切,成为了他永远无法实现的遗愿。
永远的榜样
在张伟的办公桌上,详细记载着17日工作轨迹的笔记本还在静静地等待着主人归来。一行苍劲有力的笔迹特别醒目:“学习焦裕禄,就是学习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张伟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庄严的承诺。
几天来,郸城县政府、周口市教育局负责同志,郸城县各乡校校长、教师、学生和群众纷纷前往张伟家吊唁,表达哀思。郸城县教体局局长刘现营看望了张伟家属,并送去慰问金。据不完全统计,前来吊唁、送别张伟的群众已达数千人。
3月18日,郸城县教体局向全县教育系统发出向张伟学习的号召。3月20日,周口市教育局也发出通知,号召全市教育系统向张伟学习。“我们要结合学习张伟的先进事迹,把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刘现营说,张伟是平凡的,正是这平凡之中的默默奉献,托举了无数农村儿童的美丽梦想,也铸就了郸城教育的金字招牌。
张伟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光荣的人民教师,始终为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忙碌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参加工作20年来,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同志满腔热情,始终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作为教师,他知识广博,备课、讲课一丝不苟,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历史老师;他关心学生,学校的留守儿童经常会领到他送的学习用品,会到他家吃饭、洗衣,体现了一名园丁的奉献精神。作为校长,他履职尽责,勇于创新,引领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效益上寻求突破,把一所濒临关门的学校带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他率先垂范,关爱教师,离家200米却坚持吃住在校,心里始终装着全校师生,帮助教师解决困难;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却从不利用权力谋取私利,面对高薪聘请不为所动,体现了一名中学校长的责任与担当。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先后被授予全省远程教育示范校、全市课改先进校等荣誉,他本人先后被授予“郸城县十佳校长”“周口市优秀教师”“周口市优秀校长”等称号。
张伟同志是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党员干部的楷模,是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典范。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的崇高品质,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牢记使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孙丽美同志先进事迹篇3
先进事迹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孙丽美同志先进事迹篇4
XX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先进事迹
刘华同志先进事迹
丹心为民苦也乐
1994年8月,刘华同志从部队转业来到A镇政府工作,这一干就是11年。12年来,他先后担任过茶山村党支部书记、牛山工作组总支书记、组长、镇纪委副书记、武装部副部长、镇计生办支部书记、主任等职务。不论是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他都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告诫自已,要少务虚、多务实,不辜负组织和群众对自已的信任。
1996年2月,组织上安排他担任茶山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茶山村,党支部形同虚设,村干部因为长期没有工资无人肯做,近2000人的村只有两名村干部,村级经济薄弱,群众收入增长缓慢,群众对干部不信任,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公共事业无人过问,各项工作近乎瘫痪……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工作行不行,靠的是支部一班人。他深知其中的道理。上任伊始,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村支部班子上,同时,对现任干部,他千方百计帮助落实工资待遇,激发其工作积极性。1996年10月,袁中民等3名群众信任的村民分别进入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各项工作迅速起步,当年克服重重困难,第一次全面完成农业税费结帐,实现茶山村税费任务“历史性”突破:组织群众完成山塘、水库整险12处,泵站维修、渠道清淤9处,确保抗旱急需;1997年多方想办法筹集资金建起了茶山小学新小学教学楼,顺利通过各级普九达标检查。
2000年10月,组织上安排他担任牛山工作组临时党总支书记、组长。在牛山他一干就是五年。牛山工作组是A镇六个农村工作组中最大的工作组,辖5个行政村,1.3万余人。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是全镇出了名的旱包子和水袋子。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上任之初,他就下决心:“一定要拔掉穷根,让牛山老百姓尽快富起来。”
思路决定出路,他深知,干事业不能凭一夫之勇一味蛮干,重要的是寻求一条切合牛山实际的发展道路。通过深入一线走访群众,广泛征求意见,他和总支一班人将牛山片五个村的发展思路定格为:湖区抓水产,畈区抓油菜,户户抓养殖的“三抓”工作模式,打出了水产养殖、油菜生产、生猪养殖三张大牌。
“上下围”水面涉及枫林、西海2个村。过去因为管理模式混乱和经营不善,村与农户、承包主之间互相扯皮,上下围水产养殖年年亏损,抗旱排涝设施老化,历欠电费2万多元,群众得不到应得补偿,经常上访闹事。2001年,刘华引进鄂州老板投入资金50万,引进蟹、鳖、蹶鱼等优质水产品种,对上下围水面进行全面开发,当年就扭亏为盈,2004年实现产值40万元,比承包前增长80%。有了成功开发“上下围”的经验,他的信心更足了,几年来,又成功开发了黄海湖1000亩、桐沙湾和三八湖3000亩精品水养殖基地,实现产值400万元,群众户平增收200多元。通过对外发包开发,老板赚了钱,更加安心做生意,村集体增加了经济收入,群众也得到了一定补偿。实现了老板与村、农户“三赢”。
接着,刘华又将工作精力放在了做大牛山片的油菜产业上。油菜生产牛山工作组有传统优势,每年播种面积近万亩。但长期以来,由于品种不良、技术不新,致使油菜产量不高,亩平还不到150斤。不种又可惜,种了又赚不到钱,被群众一度称为是“鸡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增强群众种植油菜的信心,他与牛山片村组干部一起走家串户,厚着脸皮、说破嘴皮、走破脚皮,周而复始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给农户算经济账,积极动员群众改良品种,推广优质双低型油菜、改进种植技术,实行沟厢改革和油菜移栽。在他的努力下,牛山片的油菜覆盖率、移栽率、优质率均达到95%以上,平均亩产突破200斤,总产达到200万斤。群众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偿还国家税收任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0—2004年连续四年牛山工作组在全镇率先一次性完成国家税收任务。
2001年,他和有关村的同志专程到华中农业大学请专家教授来我镇传授环保型生猪快速养殖技术,并带回了优良生猪品种和速效配方饲料,准备在牛山工作组推广养殖。然而,大多数群众持怀疑观望态度。言教不如身教,他知道,群众的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必须要用实实在在的收益来吸引群众,尽量少让群众担风险。他以牛山村为试点,养殖环保型生猪50头,3个月后出栏,平均每头猪净赚150元。试点的成功吸引了村民的注意,环保型生猪养殖在牛山工作组五个村迅速得到推广,并在全镇普及推广。牛山村成了全市闻名的生猪生产示范村。2004年,全镇最大生猪养殖基地──投资150万元的宏达养猪场也落户在牛山工作组黄海村。
2004年初,刘华同志下决心要在任期内将牛山工作组的公路修好,全面打通A至长岭段的水泥公路。2004年4月破土动工,投入资金近300万元,修建了A至长岭总长14公里,宽4米的水泥路面,从此结束了牛山片村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历史。
为解决群众的抗旱难题,几年来,他和总支一班人带领群众,兴建小山塘10口,新增蓄水量2万立方米,改造6处55千瓦提水抗旱泵站基本满足了牛山片农业生产抗旱灌溉需要,与此同时积极兴办社会公益事业,2000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使牛山工作组5个村在全镇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电话;2001年与黄石移通信公司、联通公司联系,在牛山村白秀山、芦咀周家脑分别建立了移动、联通信号中转塔,使牛山工作组的电信信号覆盖率达到100%,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与外界的信息沟通。
2005年初,镇党委又安排刘华同志挑起了镇计生办党支部书记、主任这副重担,众所周知,全市的计生政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重提“一环二扎”。面对更加严峻的工作形势,如何打开计生工作局面,他反复思考。从每年只结扎10多例到一下子要完成100多例,是个什么概念?工作中会遇到多大的阻力?他如覆薄冰。为此,他多次向领导汇报征求意见,召集计生办和有关村干部讨论研究计划生育工作方案。针对“三查四术”对象外出流动较多的情况,计生办通过建立外出流动人员联系点、外出查找通知等方式促其“三查四术”到位,保证三查率;对结扎对象,全面落实随访和慰问到位,使其积极配合结扎手术;下大力度征收社会抚养费,严查违法生育案件;加大村计生委员选配工作力度,对村计生委员按“35岁左右、初中以上文化、热爱计生工作,以女性为宜”的标准,对村计生委员进行大换血;强化计生办内部管理,订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优化服务,全面开展四术随访孕期随访;成立计划生育办证服务中心,将服务窗口阵地前移。正确的工作思路是成功的一半,他的努务没有白废。2005年前10个月,全镇出生450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9.12%,出生性别比为108,完成结扎手术156例,上环手术362例,超额完成市定任务,同时查处历年政策外生育案件21起,选配女性村计生委员25名,全面打开了全镇计生工作局面,得到了上级肯定,计划生育半年考核顺利通过国家、黄石、大冶三级检查评估。2005度A镇计生办被黄石市计生委评选为黄石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荣获大冶市计划生育“一等奖”荣誉称号。
上一篇:廉洁从政的认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