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A类练习题+(23)(2022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事业单位A类练习题+(23)(2022年),供大家参考。
1.近年来,各地普遍设立医调委来调解医患纠纷,有效化解了医疗纠纷。某大学法学院院长分析,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是由政府购买服务、医调委出面调解。医调委是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可将医患双方直接对抗转化为第三方出面调解,并将调解的场地从医院转移到院外,避免患者和医院直接对抗,有利于维护医院的诊疗秩序。
这段话的意思是(
)。
医调委处理医疗纠纷具有权威性、合法性、有效性
B 医调委的设立是医疗服务升级的表现
C 医调委作为第三方能够避免双方直接对抗,避免医患升级
D 医疗纠纷调解是要准确把握医疗纠纷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是:
C
解析
文段开篇提出观点:各地普遍设立医调委,有效化解了医疗纠纷。接着对观点进行解释说明,即通过介绍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是什么,并指出医调委以第三方身份调节医患关系,可避免医患升级,有利于维护医院诊疗秩序。文段意在强调医调委在医患矛盾的解决中起到的作用,即作为第三方能够避免医患关系直接对抗,对应 C 项,当选。
A 项,文段指出医调委可有效处理医疗纠纷,但并未提及其权威性、合法性,排除;
B 项,“医疗服务升级的表现”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D 项,文段主体为医调委,重点强调了医调委所起的作用,选项缺少主体,且文段没有对医疗纠纷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
2.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改革历程,从大包干到乡镇企业崛起,从土地流转试水再到特色乡村的遍地开花,正是发端于最基层农村农民的改革实践,让广袤乡村迸发出强大的内生活力。今天的乡村大地上,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资金互助组,这些农民自己创造的新事物,朝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
B 乡村振兴要靠真抓实干
C 要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D 乡村振兴有赖于改革创新
正确答案是:
A
解析
文段开篇指出农村改革开放中的各项成果都来源于农民的实践,强调农民这个基层群体的重要性;第二句话指出农民自己创造的事物能够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合力,仍然在强调农民这个主体的作用,所以文段主题词是农民,对应 A 项在强调农民。
B、C、D 三项的主题词均不是农民,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A。
中介机构的唯一资产是信誉。如果中介机构不讲信誉,她们就不可能提供真实的信息,为了使中介机构讲信誉,中介不能变成法定的垄断组织,也不应该是政府的附属。目前世界上比较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比如标准普尔公司、穆
迪投资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都是私人性质的,不属于政府,原因就是第三方认证机构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方面远远强于政府。以上段落阐述的主要意思是(
)。
A 中介机构必须要有良好的“信誉”
B 中介机构应当远离垄断和政府干预
C 信息化中的信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D 真实性、有效性代表了信息领域新的价值取向
正确答案是:
B
解析
文段首句指出信誉对中介机构的重要性,紧接着点明文段主旨,即中介机构既不能变成法定的垄断组织,也不应该是政府的附属,最后用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举例论证。文段主旨在首句,对应 B 项。
A 项,为主旨句前的背景表述,非文段重点,排除;
C 项,“信息化”无中生有,排除;
D 项,文段并未提及“信息领域的价值取向”相关话题,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4.经典,是当世仍有典范意义与价值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感性中融入深刻理性的杰作。因此,阅读经典常常会陷入深刻的思考。近些年,受大众文化影响,阅读出现了去经典化的倾向。一是追求阅读的快感,推崇碎片化、快餐化、浅易化、感官化的阅读;二是盲目从众,缺乏自己的判断。阅读真正的属性在于自由。大众文化的流行恰恰挤压了读者自由的空间。久而久之,读者的判断力理解力下降,想象力贫乏,经典也可能变成了啃不动的馒头。
对画线部分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经典的理性价值难以把握
B 读者自由阅读的空间被挤压
C 大众阅读经典的能力下降
D 经典阅读与大众文化背道而驰
正确答案是:
C
解析
文段开篇引出“经典”的论述话题并具体阐述其意义,接着指出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当前阅读出现去经典化的问题,并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指出该问题导致读者的判断力理解力下降,想象力贫乏,阅读经典的能力不足,故画线部分重在强调大众阅读经典的能力下降,对应 C 项。
A 项,“理性价值”无中生有,且文段重点论述“阅读经典”而非“经典”,偷换概念,排除;
B 项,“读者自由阅读的空间被挤压”对应前句“挤压了读者自由的空间”,与画线部分无关,排除;
D 项,“经典阅读与大众文化背道而驰”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
5.与传统出版时代一样,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时代依然是一个产品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的角色。但数字出版时代读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出版社想要生存,就必须对读者的需求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出版更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图书,提供更多样的产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时代的角色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B 适应读者需求开发多样化产品是出版社的生存之道
C 图书数字化使得出版社的生存空间更为有限
D 读者需求日益个性化是出版社面临的新挑战
正确答案是:
B
解析
这是一道中心理解题。文段开头引出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时代的地位,接着通过“但”进行转折,提出出版社要想生存的对策。分析可知,转折之后的对策是文段的重点。
A 项,“出版社角色未发生根本改变”,仅指出出版社的现状,非文段中心,排除。
B 项,是对文段转折之后对策的同义表达,符合文段重点,当选。
C 项,“图书数字化”的说法在文段中未体现,属于无中生有,故排除。
D 项,“新挑战”的说法欠妥,文段强调的是面对“读者需求日益个性化”这一现状,出版社“应该出版更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图书”,唯有如此,才能生存,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6.
科学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欠缺模型,用以描述某类科普活动的动机,大意是指如果公众对某项科学活动不支持,可能是因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相对欠缺——因为不懂,所以恐慌。科学家的对策便是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他们坚信一旦公众了解了细节知识,熟悉该门科学及其技术的运作过程,便会相信专家的判断。这类科普行为也有专门的称谓,即“公众理解科学”。这一行为的立场和首要目标受益者实际上是科学共同体,而非公众。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可以归纳为(
)。
A 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
B 科学传播理论、欠缺模型
C 科学共同体、科普行为
D 科普活动、动机
正确答案是:
B
解析
寻找文段的关键词,即寻找文段的论述对象。本段都是围绕“科学传播理论中的欠缺模型”来展开叙述的,依次讲述了模型的内容、对策、对策的受益者与预期是否一致。故正确答案应包括“科学传播理论”“欠缺模型”,选择 B项。
另外,本题还可用排除法做题。细读内容,文段首句先提出一个话题“欠缺模型”,接着解释了什么是“欠缺模型”:公众因为不懂某些科学知识,所以恐慌,进而不支持某些科学活动。科学家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但最后一句提到“这一行为的立场和首要目标受益者实际上是科学共同体,而非公众”,也就是说公众并没有从中受益,自然也不会支持某些科学活动,所以“公众理解科学”并不能解决“欠缺模型”的问题,那么“科普”“公众理解科学”不能成为文段的关键词,即可排除 A、C、D 三项。
故正确答案为 B。
7.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我们在端午节纪念 2000 多年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为了忆念其伟大,传承其精神。又因为农历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然而,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度被人们淡忘,不少人索性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仿佛节日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应当探讨并解决的问题是(
)。
A 怎样重拾传统文化
B 怎样才能给端午节赋予更强的传统文化内涵
C 怎样过节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的传承
D 怎样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背后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是:
D
解析
文段开头说明了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了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通过指代词”这些“进一步总结了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对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接下来通过转折词“然而”指出许多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度被人们淡忘的现状,重点看文段尾句,因此文段接下来应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即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不应留于表面形式,而应注重体会其内涵,领会更深层次的意义,对应 D 项。
A 项,文章中的核心话题是“传统节日”而非“传统文化”,非文段重点,排除;
B 项,“端午节 ”并非尾句的核心话题,只是一个例子,范围缩小,排除;
C 项,“过节”可以包括传统的,也可以包括现代的,范围扩大,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D。
8.不讲道理的话语逻辑是值得警惕的,长期处于这样的言论状态中,难免影响理性表达。好的公共表达应该是温和理性的,即便是带有情绪的话语,也应该对事不对人。言论自由是我们的权利,但说负责的话也是我们的义务,没有限度的自由只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使得社会缺少应有的共识。公共平台是自我言语表达的载体,体现着发言者的个人素养,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公民,当有这份责任意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公共表达时更应遵守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B 遵循讲道理的话语逻辑是理性表达的前提
C 公民在公共平台上应有理性表达的义务
D 有限的自由空间是人们建立信任感的基础
正确答案是:
C
解析
文段一开始提到“不讲道理的话语逻辑……难免影响理性表达”,接着提到“好的公共表达应该是温和理性的”,接下来解释原因“没有限度的自由只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最后得出结论“公共平台是自我言语表达的载体……现代公民,当有这份责任意识”。文段重点在最后,强调公民在公共平台上应理性表达,同义替换后,对应 C 项。
A 项:“公共表达时更应遵守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属于公民在公共平台上应理性表达方面的具体内容。而文段“公共平台是自我言语表达的载体……现代公民,当有这份责任意识”,强调公民不仅在公共平台上应理性表达,还应认识到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所以 A 项表述不完整,排除。
B 项:文段中没有提及理性表达的前提具体是什么,无中生有,排除。
D 项:文段中“没有限度的自由只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指没有限度的言论自由对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感产生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有限的自由空间是人们建立信任感的基础”。并且文段中强调的主题是公民在公共平台上应有理性表达的义务,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
9.古老的问答文化中问与答的形式和寻问、拷问、追问,都孕育着我们今天的谜语这种文化形式的各种要素。在神话思维的追问下,远古的先人们一点点地积累起关于世界的解答,这也成为后来人类思维与意识的模式和底层文化。当先人们要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们的下一代时,儿童游戏中的谜语形式便诞生了。后人又把先人们的文化问答通过新颖、曲折、变形的游戏问答加以传授和衔接,谜语便应运而生了。设问与回答是后世猜谜活动的本体,一切谜语文化都是从这里出发的。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
A 人类思维模式深受问答文化的影响
B 谜语传承了先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解答
C 谜语文化源于古老的问答文化
D 儿童游戏是古代知识传授的重要方式
正确答案是:
C
解析
文段首先阐述古老的“问答文化”孕育着今天“谜语文化”的各种要素。随后指出远古先人由“追问”积累起的“解答”成为后人思维与意识的模式和底层文化,后经更新、变形,“谜语”便诞生了。尾句进一步强调“一切谜语文化都从问答出发”。因而,文段谈论的核心话题为“问答”和“谜语”,对应 C项。
A、D 两项错误,均没有提到“谜语”这一主题词,排除。
B 项错误,没有提到“问答”这一主题词,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
10. 我国古代诗人探索多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诗歌的形式美和韵律美,这使古诗英译困难重重。就诗的外型看,每句字数相同与否,使其或呈方阵,或呈长短句式,而英语诗歌的行数和每行的音步数固定,但字数不固定,外型均呈长短句式。英诗虽然有可能译出近似原诗的长短句式,却难以再现古诗的方阵外型,其中的美感就会大打折扣。例如下面的回文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这首诗仅用十四个字却起到了二十八字的作用,读起来声调和谐,婉转悦耳,极具音乐美感,但这样特殊的诗歌形式在英文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表达形式。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古诗英译造成美感缺失
B 诗歌翻译要兼顾形式与内容
C 古诗的形式很难在英译时体现出来
D 语言差异是诗歌翻译不可逾越的障碍
正确答案是:
C
解析
文段首句提出观点“古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使古诗英译困难重重”;然后进行解释说明:先从“诗的外型”出发,说到“英诗却难以再现古诗的方阵外型”;接着通过例子来说明“古诗的韵律美在英文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表达形式”。所以文段属于“总—分”结构。重点在“...
推荐访问:事业单位A类练习题+(23) 练习题 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