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作
者:
孟庆国
作者简介:
孟庆国,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孟庆国(1955-),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长,教授,研究方向:职教教师教育。
原发信息:
《职业技术发展》(长春)2013 年第 22 期 第 50-54 页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面临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等新机遇和挑战。在新的背景下,我国一些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建设新型职教教师培养体系的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建议加强对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规划与管理,加大职教师资招生与培养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职教教师培养的政策环境,加强对职技高师院校的投资。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教师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er training system/teacher education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4 年 04 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2-0050-05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
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2001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完善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正式以“教师教育”的概念取代“师范教育”,并对教师教育改革与建设诸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划和部署[1]。2004 年 2 月国务院批准颁布的《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的目标。这些规定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战略开始实施。经过十多年的转型发展,普通教育初步构建起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在这一历史变革中,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出现了萎缩、去师范化的倾向:一是各培养单位师范生招生比例逐渐减少;二是一些学校去“师范”名称或不再从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部分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去“师范”名称,普通高校设置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有的已不再培养
职业教育教师。然而,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现状与普通中小学面临的情况不同。近些年来我国普通中小学教师在总量上基本能满足需求,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结构上,而中职学校教师仍处于总量不足的状态。目前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为 25∶1,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 2015 年,专任教师生师比降到 20∶1以下。按最保守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 2000 万计算,需要补充 20 万教师。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仍需要处于并存并重的阶段。近年来在保持传统师范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如广西试行“4+1”培养模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开展“3+2”人才培养模式、云南师范大学开展双学位培养模式等[2]。可见,适应教师教育的要求,需要重新构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从一个层次发展为一个类型,需要逐步建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同时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教育分类要求教师也要分类,仅有教育的分类,没有教师的分类,各类教育办出各自的特色是不可能的。为促进高等教育分类改革,教育部启动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研究工作,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初步
的研究结果表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教师是关键。可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三)“四化”同步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四化”同步。“四化”同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2013 年中央 1 号文件指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然而,目前我国农民工的素质难以满足市民化的要求。2012 年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76.3%,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5%,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 26.2%,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 68.8%。可见,实现农民市民化必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强其变市民的能力。这就迫切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推动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新四化的要求;通过提供多种培养培训方式,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推动农民工向市民转变。
(四)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质量
受学龄人口减少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双重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减少,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时期。2011 年普通高中招生 850.78 万人,比上年增加 14.54 万人,而中职学校招生 813.87 万人,比上年减少 56.55 万人。根据 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2 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761.0万人,比上年减少了近 53 万人,这一趋势还可能进一步延伸,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是有效遏制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
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目前职业学校对教师学历层次和素质要求普遍提高。许多地方或职业学校,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要求新进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减少。但目前符合“双师型”教师要求的硕士较少,大量非“双师型”研究生进入职业学校,他们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深刻理解和认同感,导致专业队伍不稳定,影响教师队伍健康发展。可见,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提高质量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
(五)职业院校新教师进入机制的变化
为体现就业公平和严把入口关,目前许多地区新进教师建立了“逢进必考”的人事制度。由于 1993 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和 1995 年实施的《教师资格条例》对职业学校教师准入资格只提出学历和一般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没有对专业能力提出要求,现实中对职业学校新进教师考核的是一般教育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缺乏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测试,职业技
术师范院校培养的职教教师优势难以发挥,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的渠道不畅。
同时,许多地方或职业学校对新进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如 2012 年山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中对中等职业学校新进专业教师提出的要求是:一般应具有 3 年以上所需专业工作经历、三级以上职业资格或助理以上非教师所需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这些新要求或新变化迫切要求创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二、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探索
近些年,各地积极探索建设新型的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说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的一些新进展和新探索。
(一)实施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
为有效适应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学校在总结以往“双证书、一体化”和“本科+技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 2011 年开始实施“卓越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计划”:一是从全校二年级学生中选拔有志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优秀学生;二是对学生进行教师基本素质能力测试,通过测试的学生才能入选,组建机械类(技校生源)、电气类(高中生源)实验班,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具有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学能力的高素质职业教育教师。目前,已连
续招收三届学生,拓展为四个专业。实践证明,学生的总体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普遍较高,实现了优者从教的目标。
(二)开展职教免费师范生教育
我国不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而且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学校适应西部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起步晚、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2010 年创新性地与海南省合作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开创了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的先河,免费师范生数由最初的 1 个省 30 名,现已招收内蒙古、甘肃、海南、广西、西藏、新疆、温州市、温岭市等省(自治区)、市免费中职师范生 554 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 254 人,涉及 16个少数民族。这一举措提高了学校适应社会需求办学的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三)创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校从 2005 年开展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以来,积极探索硕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经过近些年的探索,构建了“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三双”培养模式。“双基地”指校内基地和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双导师”指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专业导师相结合,“双证书”要求学生毕业必须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个证书。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定位明确,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就业之前对职业教育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业的比例明显提高,职业学校对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加。
针对全日制职教师资毕业生难以进入职业学校的现状,学校积极扩大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招生规模,招生人数从 2007 年的 30多人,扩大到现在的 190 多人,并在培养过程中充分遵循“三双”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既适应了职业院校教师学历提高和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职业学校对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迫切需求。
(四)开展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
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殊需求,国家启动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要求申报学校必须由相关部委或行业推荐。学校在教育部的推荐下,2011 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2013 年开始招生,学制四年,招收工科背景的学生,通过加强课程开发、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等教学环节,培养职业院校急需的专业带头人。为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经多方调研论证提出了“三三三制”“双师型”博士层次教师培养模式,即三方参与:学校、企业和职业院校;三类导师:高校导师、企业导师、职业院校导师;三种证书:学生毕业获得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和技师资格证书。
(五)充分发挥援外基地的功能,对外开展职业教育工作
2003 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教育援外基地,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对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工作。受教育部委托,2007 年以来承担了国家援建埃塞俄比亚“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开展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每年招收约 100 多人。这些举措使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从以往更多的是“输入”开始向“输出”转变,扩大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对外影响。
三、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工作的规划与管理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成为国家战略、国家意志。但长期以来,由于职业教育的弱质性而得不到重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据此,国家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中应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这一教育类型,并加强对其规划管理和建设。我国职业教育师资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不同,很多国家通过多年的建设建立了体系完整的现代企业培训制度,有的国家现代企业培训甚至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校企合作也比较成功,形成了职业学校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的制度,很好地满足了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我国多年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企业才真正全面面向市场开展经营活动,企业培训教育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普遍处于缺失状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职业学校仍然是职业教育的主体,职业学校教师还主要由学校来培养。因此,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规划、指导和管理,为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大招生与培养制度改革
2012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探索建立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制度。扩大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招生规模,培养高层次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完整版 职业教育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