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国家税务总局,对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公告(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国家税务总局,对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公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4 2014 年第 4 64 号
为落实国务院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创业创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 号)规定,现就落实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对生物药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企业(以下简称六大行业),2014 年 1 月 1日后购进的固定资产(包括自行建造),允许按不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 60%缩短折旧年限,或选择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进行加速折旧。
六大行业按照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11)》确定。今后国家有关部门更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从其规定。
六大行业企业是指以上述行业业务为主营业务,其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 50%(不含)以上的企业。所称收入总额,是指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的收入总额。
二、企业在 2014 年 1 月 1 日后购进并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 100 万元的,可以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单位价值超过 100 万元的,允许按不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 60%缩短折旧年限,或选择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进行加速折旧。
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范围口径,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 号)或《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362 号)规定执行。
企业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已享受上述优惠政策的,在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时,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
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 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 〔2013〕70 号)的规定,就已经进行会计处理的折旧、费用等金额进行加计扣除。
六大行业中的小型微利企业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可以执行本条第一、二款的规定。所称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
三、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不超过 5000 元的,可以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在 2013 年 12 月 31 日前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 5000元的固定资产,其折余价值部分,2014 年 1 月 1 日以后可以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企业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对其购置的新固定资产,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的折旧年限的 60%;企业购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其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实施条例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减去已使用年限后剩余年限的 60%.最低折旧年限一经确定,一般不得变更。
五、企业的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一般不得变更。
所称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1 号)第四条的规定执行。
六、企业的固定资产既符合本公告优惠政策条件,同时又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27 号)中相关加速折旧政策条件的,可由企业选择其中最优惠的政策执行,且一经选择,不得改变。
七、企业固定资产采取一次性税前扣除、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方法的,预缴申报时,须同时报送《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见附件 1),年度申报时,实行事后备案管理,并按要求报送相关资料。(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6 年第 34 号废除)
企业应将购进固定资产的发票、记账凭证等有关凭证、凭据(购入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提供已使用年限的相关说明)等资料留存备查,并应建立台账,准确核算税法与会计差异情况。
主管税务机关应对适用本公告规定优惠政策的企业加强后续管理,对预缴申报时享受了优惠政策的企业,年终汇算清缴时应对企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的比例进行重点审核。
八、本公告适用于 2014 年及以后纳税年度。
特此公告。
附件:(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5 年第 31 号废除)
1.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 2.《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填报说明
2014 年 11 月 14 日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 扣除) ) 预缴情况统计表
所属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纳税人识别号:
纳税人名称:
所属行业
行次 项
目 房屋、建筑物 机器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 合计 原值 本期折旧(扣除)额 累计折旧(扣除)额 原值 本期折旧 (扣除)额 累计折旧(扣除)额 原值 本期折旧(扣除)额 累计折旧(扣除)额 正常折旧额 加速折旧额 正常折旧额 加速折旧额 1 一、六大行业固定资产
2
(一)生物药品制造业
3
(二)专用设备制造业
4
(三)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5
(四)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
(五)仪器仪表制造业
7
(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
(七)其他行业
9 二、允许一次性扣除的固定资产
10
(一)单位价值不超过 100 万元的研发仪器、设备
11 其中:六大行业小型微利企业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
12
(二)单位价值不超过 5000 元的固定资产
13 总
计
法人代表:(签章)
填表人: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填报说明
一、本表适用于符合《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75 号)和本公告规定的企业,填报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和一次性扣除优惠政策的统计情况,不作为纳税申报表格。企业月(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作为附报资料,随同纳税申报表一并报送。年度申报时,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中统一填报,不单独填报本表。
企业享受《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1 号)规定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的,不填报本表。
二、为统计加速折旧(扣除)政策的优惠数据,固定资产填报按以下情况掌握:
(一)会计处理采取正常折旧方法,税法规定采取缩短年限方法的,按税法规定折旧完毕后,该项固定资产不再填写本表; (二)会计处理采取正常折旧方法,税法规定采取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方法的,从按税法规定折旧金额小于按会计处理折旧金额的月(季)度起,该项固定资产不再填写本表; (三)会计处理、税法规定均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合计栏项下“正常折旧额”,按该类固定资产税法最低折旧年限和直线法估算“正常折旧额”后,与税法规定的“加速折旧额”比较,计算加速折旧金额。
税法规定采取缩短年限方法的,在折旧完毕后,该项固定资产不再填写本表。税法规定采取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加速折旧额小于会计处理折旧额(或正常折旧额)的月份、季度起,该项固定资产不再填写本表。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一)表头项目
1.所属时间:填报本年度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或一次性扣除的起始时间至本月份、季度申报的截止时间。
2.所属行业:六大行业企业按照本表项目栏纵向对应的实际从事行业填写;六大行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不填写。
(二)行次填报 1.六大行业按照本公告规定确定的六大行业,分别填报本表第 2 行至第 7行。第 8 行“其他行业”:由单位价值超过 100 万元的研发仪器、设备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方法的六大行业之外的其他企业填写。
2.允许一次性扣除的固定资产,按照单位价值不超过 100 万元的研发仪器、设备等和单位价值不超过 5000 元的情况,分别填写。小微企业研发与经营活动共用的仪器、设备一次扣除,同时填写本表第 10 行、第 11 行。
(三)列次填报 1.原值:填写固定资产实际购置价值。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按照会计入账价值确定。
2.本期折旧(扣除)额:预缴申报时填报当月(季)度税法口径的折旧(扣除)额。
3.累计折旧(扣除)额:预缴申报时填报本年度 1 月 1 日截止当月(季)度税法口径的折旧(扣除)额。
4.合计栏“本期折旧(扣除)额”中的“加速折旧额”-“正常折旧额”的差额,反映本月、本季度加速折旧或一次性扣除政策导致应纳税所得额减少的金额。
“累计折旧(扣除)额”中的“加速折旧额”-“正常折旧额”的差额,反映本年度 1 月 1 日截止当月(季)度,加速折旧或一次性扣除政策导致应纳税所得税额减少的金额。
(1)正常折旧额:会计上未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按照会计账册反映的折旧额填报。
会计上采取缩短年限法的,按照不短于税法上该类固定资产最低折旧年限和直线法计算的折旧额填报;会计上采取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按照直
线法换算的折旧额填报。当会计折旧额小于税法加速折旧额时,该类固定资产不再填报本表。
(2)加速折旧额:填报固定资产缩短折旧年限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一次性扣除等,在本月、季度实际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