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银市“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供大家参考。
白银市“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复杂环境形势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依据国家《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旅政法发〔2021〕40 号)、《“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文旅科教发〔2021〕39 号)、《“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旅产业发〔2021〕42 号)、《“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旅非遗发〔2021〕61 号)、《“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21〕32 号)、《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甘文旅厅字〔2021〕72 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促进全省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意见》(甘政办发〔2019〕100 号)、《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市政发〔2021〕25 号)、《中共白银市委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市委发〔2020〕21 号)、《白银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市政办发〔2018〕132 号)、《白银市第九次
党代会报告》《白银市十届一次政府工作报告》等精神,编制白银市“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白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举措,是未来五年白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提质增效,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 年,规划范围为白银市所辖三县两区。
一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是白银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抢抓国家、省上政策机遇,全力推进白银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通过挖掘文旅资源,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广泛开展文艺创作与宣传,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培育和扶持文旅产业,大力推进景区升级改造,着力打造智慧文旅,白银文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 文旅市场实现稳步增长。白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截至 2019 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9.35 亿元,同比增长 11%。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 1663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 107.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4.9%和 28%;全市旅游就业人数达到 3.62 万人以上,其中 2019年旅游业新增直接就业人数 5165 人,增长率为 10%,是 2015
年新增人数的 1.86 倍;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 GDP 比重逐年提高,从 2015 年的 9.79%增加到 2019 年的 22.02%。文旅产业已成为全市重要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
表 表 1 1
“十三五”期间白银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关键发展指标年度实现值 主要指标 2016年 7 2017 年 8 2018 年 9 2019 年 0 2020 年 (截止 12月)
均值 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亿元)
7.13 8.43 8.50 9.35 10.32 8.35 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
15.1 14.9 10.7 11 10.85 12.93 游客接待量(万人次)
879.5 1080.4 1337.01 1663 1024.638 1239.98 增长率(%)
22 22.9 23.8 24.9
23.40 旅游总收入(亿元)
50.20 64.2 83.18 107.1 64.73 76.17 增长率(%)
23 27.8 29.6 28
27.10 旅游业新增 3293 3839 4689 5165
4246.50
直接就业人数(人)
增长率(%)
19 17 22.14 10
17.04 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GDP比重(%)
11.35 14.27 16.26 22.02 13.02 15.98 注:数据源自白银市各县区文旅部门统计,均值采用2016-2019 年四年平均值。
2.。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明显。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基础建设。建成文化馆 5 个,群众艺术馆 1 个,公共图书馆 6 个,博物馆 7 个,纪念馆 6 个,文化广场 12 个,文化站 78 个,农家书屋 739 家,新改建厕所 474 座,清洁村庄 177 个。大力实施“通路”“改站”“畅游”等旅游交通提升工程,构建了S217 线、S103 线等“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提升了景区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可达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3.。
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显著。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美术馆依托自身优势,不断创新社会服务手段,全面推进基本服务全免费、场馆开放全年化、观众活动全公益、服务体系全覆盖及文化资源全共享,形成了以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
图书馆、美术馆阵地服务和社区宣传、青少年教育为一体的服务新模式,建成了基本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 非遗保护传承得到加强。基本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白银市收集、整理非遗项目十大类 416 项。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类别。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2 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21 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147 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236 项;被认定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4 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325 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419 人。
5. 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显著增强,厘清了文物资源家底。全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 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 29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 425 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增至 1087 处;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增至 14 个,馆藏文物数量达到 13620 件/套,其中一级品 18 件,二级品 115 件,三级品 1253 件。实施一批国家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项目。重点对永泰城址、明长城、会师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黑城子遗址、甘沟驿遗址、西宁城遗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本体进行保护维修和抢险加固,对全市 8 个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的陈列
展览和文物库房进行了提升改造,对各馆馆藏珍贵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打造了 4 个数字化博物馆,实现了博物馆“线上+线下”的双联动。组织开展举办 150 余次临时展览和重点节庆日宣传活动,展现了博物馆的宣教能力。
6. 行业供给体系趋于完善。文旅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供给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全市共有国家地质公园 1处,国家森林公园 1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9 处,省级森林公园 5 处,省级自然保护区 2处,4A 级景区 3 家,3A 级景区 9 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1个,全国旅游重点村 1 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13 个,旅游专业村 34 个,星级酒店 15 家,旅行社 45 家。
7.。
乡村旅游取得蓬勃发展。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壮大乡村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乡村旅游成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生力军。“十三五”期间,创建 1 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3 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70 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农家乐 1000 多家,建设旅游民宿 32 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 6000 多人。打造了会宁县线川·田园综合体、紫香·童家湾、谷仓·田家坪,靖远稻花香·瓜园、水韵·独石,景泰县石头部落·大水䃎、桃花村·红岘台,白银区“六朵金花”、五柳·云小镇,平川泉村·响泉、
小黄湾·古村落等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取得蓬勃发展。
8.。
文化旅游宣传卓有成效。先后策划举办了四届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甘肃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节、会宁油菜花文化旅游节、靖远枸杞爱心采摘节、景泰葵花节、白银水川樱花节、白银区荷花美食节、北武当民俗文化旅游节、四龙剪金山九九重阳民俗文化旅游节、花村顾家善·金秋菊花展、第四及第五届西部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旅游品牌节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旅游节、深圳文博会、甘肃省“一会一节”等省内外各类文化旅游节会。全面参与“丝绸之路”“黄河文化”等国内旅游品牌创建与宣传,使得文化内涵提升和宣传营销齐驱并进,“黄河之上·多彩白银”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文旅宣传成效卓越。
9.。
客源市场不断延伸扩大。白银市省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于甘肃中东部地区,省外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宁夏、新疆、陕西、青海等省份。“十三五”期间,通过深入开发针对省内重点客源市场的旅游产品,凸显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加大冬春季旅游市场开发,加强在省内外主流媒体宣传和营销推介,主动赴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客源市场开展文旅推介会,全市客源市场不断向东部地区省份延伸,客源市场明显扩大,游客层次和消费力明显增强。
10. 行业监管水平持续增强。白银市、县(区)两级文旅部门持续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有序推进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严厉打击文化和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行业市场监管,妥善处理突发事件。深入推进基于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文明倡议和安全预警提示。实施“旅游团队管理系统”和“旅行社统计调查系统”,旅游行业队伍和游客文明素质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市场秩序井然。
总之,“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齐心努力,攻坚克难,通过挖掘文化旅游资源,落实重大项目,拓展旅游市场,打造旅游品牌,强化行业管理,完成了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符合白银实际的文化与旅游特色发展道路,为“十四五”时期白银市文旅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1.。
文化旅游产品供给较为单一。白银市文旅产业发展起步晚,整体水平不高。部分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把握文旅市场发展的敏锐度不够,科技创新项目落实难度大。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深入,导致满足旅游者文化憧憬、民族精神追求、凸显时代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较少,旅游产品供给类型单一。当前应急需转型升级文旅产品,不断丰富白银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旅需求。
2. 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差距较大。白银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覆盖不全,尚未形成城乡均衡发展、同步推进的发展格局。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无论层次、规格、结构、种类,还是专业化、标准化、多样化建设方面均高于农村地区。乡镇社区、村郊等偏远地区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仍然低于城市社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比例高于农村地区,导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仍然存在差距。
3. 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仍需提高。“十三五”期间,白银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加固维修和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但由于文物保护相关机构历史欠账多,文物保护底子薄,基础设施条件差,造成展示利用程度不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较低,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会师旧址、永泰城址、明长城和黄河遗址等遗址保护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保护还需加强。
4.。
文化旅游品牌区域竞争力较弱。白银市文化旅游尚未建成具有核心吸引力的 5A 级景区,4A 级景区量少质弱,能体现全市各个县区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视化旅游产品、商品以及科技创新性、创意性产品较少。更是缺乏国家级的核心文化品牌和文旅产品,导致在周边区域乃至全国的文化
旅游产业中竞争力较弱。尤其是文化收入在全市 GDP 收入中占比仅为 1.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商业带动效应较低,亟需加强。
5.。
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不足。白银市文旅基础设施供给有限,市场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市区到达各旅游景区的客运专线覆盖率低,高档旅游汽车数量不足。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不强,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滞后。服务散客和自驾车游客的自驾车营地数量少、层次低、功能弱。加油站、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不完善。内部交通路网不畅,交通未实现整体贯通。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淡季资源闲置,与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
6.。
文旅资源价值挖掘深度不够。白银市对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从区域特色文化、历史文化中汲取足够养分。特别是黄河文化在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中挖掘不深,整个城市的文化魅力没有显现。红色文化、工矿文化、民俗文化的产品比较单一,游客体验价值不高。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户参与较少,未能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目的,乡村旅游的游客体验价值有待提升与优化。
7.。
文化旅游消费整体水平较低。白银市文化旅游全年旅游接待季节分布不均衡,无法形成旅游产业的稳定收入。观光旅游依然是文旅产业主体,旅游住宿、旅游出行、旅游餐饮和旅游购物发展明显不足。旅游新业态培育严重滞后。门票收入仍是白银各地文化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他旅游消费环节的占比较低,“量增”突出而“质升”有限,文化旅游收入整体水平较低。
8.。
文旅市场产业链构筑不完整。白银市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实施以政府投入为主,资金来源单一,规模有限、市场运作和抗风险能力较低,无法对文化旅游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大投入、大市场、大发展的新常态要求。资金缺少导致发展引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企业和景区不够,度假休闲、康体养生、户外体验及商务会展等新业态培育和产品开发处于被动局面,距离完整成熟的文旅产业链尚有一定差距。
二、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文旅融合释放新红利。2018 年 3 月,文旅部门机构改革自...
推荐访问:白银市“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 白银市 发展规划 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