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意义林洁公开课(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意义林洁公开课(完整),供大家参考。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 P48-P49 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犯罪现场有一个脚印,这个脚印长 25 厘米,你能估计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来帮助破案吗? 2、揭题:福尔摩斯“根据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 “1:7”破了案,“1:7”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
二、新授,理解比的意义 1、示题 “甲 3 小时走 15 千米,乙 4 小时走 24 千米”“国旗的长是 15 厘米,宽是 10厘米”根据条件提数学问题 2、由倍数问题不仅可以用除法运算还可以用“比”来表示引出“比”的意义。
3、根据图中信息写比 桃子与梨的个数比 梨与桃子的个数比 你还能找出图中其它个数的比吗? 师:“比”不仅表示两个量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两个以上量的关系。
三、自主学习,加深认识 (一)深化理解 1.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 49 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比的读法、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比还可以怎样表示? 2.汇报交流。
(二)探究比、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1.填表
2.同桌讨论: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 0 吗?强调:比的后项不能为“0” 3.各类比赛中的“比”与这节课学习的“比”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 1.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求出比值 4 :5
0.8 :0.4
9/7
3/30
1/3:1/2 2.判断对错我能行 (1)六年级小刚的跳远成绩是 2 米,三年级小明的跳远成绩是 110 厘米,他们的成绩比是 2:110。(
)
(2)如果 A 是 B 的 3 倍,那么 A 与 B 的比是 1﹕3。(
)
(3)7/15 既可以读作十五分之七,又可以读作十五比七。(
)
(4)把 1 克盐溶于 20 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的比是 1:20。(
)
错题要求说出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
3.P49“做一做”第 1 题。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练习本。小敏买 6 本,共花了 1.8 元。小亮买了 8 本,共花了 2.4 元。
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4.P49“做一做”第 2 题。
3:(
)= 24 (
): 8 = 0.5 提高练 求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 五、生活中的比 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 1:1 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 1:1
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 4:1 脚长和身高的比是 1:7 成年男子肩宽和头长的比是 2:1 美术绘画中,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表现有这样的说法:立七、 坐五、 盘三半、 跪四。用比来表示分别为 :
7:1, 5:1,3.5:1, 4:1 六、回顾总结,交流收获师: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七、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15 ÷10
15 比 10
15:10 10÷15
10 比 15
10:15
比值=前项÷后项 15÷3
15 比 3
15:3
后项=前项÷比值 24÷4
24 比 4
24:4
前项=后项×比值 3÷15
3 比 15
3:15
《比的意义》 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了《比的意义》这节课,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
一、这节课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本课我从 “甲 3 小时走 15 千米,乙 4 小时走 24 千米”,和“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入,使学生认识到求倍数问题不仅可以用除法计算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从而引出比。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在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我也同时还意识到不够放手,当学生汇报时应该让学生说,让学生去补充、去比较、去总结,不能一问一答,这里还是放不开。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我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让先学生自己填写自再分组讨论,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
1、对于问题的设计,是否给予学生合理的思考空间,优化学生的有序思维,课堂中有些问题还提得欠妥。
2、拖堂几分钟没有掌握好教学时间。
通过这次上课活动,我感觉到自己需要挖掘课本的知识还很多。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仅仅要认真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还要在这个“好”字上下下功夫,怎样才能给学生上出真实有效学生又喜欢的数学课 ?要多琢磨,要多学习,这样才能欣赏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绚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