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应对策略(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应对策略(全文),供大家参考。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应对策略 作
者:
贝学问
作者简介:
贝学问,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223100)。
原发信息:
《中学语文教学》(京)2015 年第 20153 期 第 78-81 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5 年 12 期
从 1997 年全国卷出现第一道诗歌比较鉴赏题到 2014 年,全国高考共出了 32 道诗歌比较鉴赏题,其中尤以 2014 年为甚,共有 6 份试卷拟的是此类题型。高考命题专家之所以青睐此类题型,是因为这种比较鉴赏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样的诗歌比较鉴赏题呢?
一、利用已知,整体把握
比较鉴赏是比单首诗歌鉴赏要求更高的鉴赏,但开始答题时不能直奔比较点而去,而是应该先从整体上了解两首诗(或三首诗)的体裁、题材、作者、背景、意象、主旨、感情等。诗歌题目、诗歌的作者介绍、诗歌的词语注释等都要注意到。有时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帮助理解诗意。
譬如,2014 年江苏卷所选的两首诗的诗题是《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和《访隐者不遇》,题中均有“访”与“不遇”,由此可知,这两首
诗都是因访友不遇而发的感慨。2012 年浙江卷两首诗的题目分别是《未展芭蕉》和《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题中的“未展”和“未开”也在提示考生诗中所写的植物都是未展开时的情状。2010 年天津卷两首诗的题目是《峡口送友人》和《送蜀客》,两题中均有一个“送”字,可见都是送别诗。
再如 1997 年全国卷的诗歌比较题有个注释: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而用于鉴赏的两首诗分别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通过此前的注释,我们就知道了《望洞庭》的山就是君山,而《题君山》的湖就是洞庭湖,由此可见两首诗所描写的对象是一样的。201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选了唐代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和宋代郭震的《宿渔家》,命题者特别给韦庄加注:“韦庄(约 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如果考生注意到注释中的“流离迁徙”,就能从诗人的枯坐“灯前”感受到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
再说 2007 年的湖北卷选了唐代吴融的《华清宫》和唐代李约的《过华清宫》,2003 年的上海春季卷选了唐杜牧的《过华清宫》和宋代杜常的《题华清宫》,如果考生能了解一点华清宫的历史故事,了解唐玄宗和杨贵妃淫逸误国的史实,对答题也一定是有帮助的。
二、寻找比点,准确定位
在整体把握诗歌主旨情感的基础上,考生就必须迅速寻找两首诗的比较点。尽管是比较鉴赏,但仍然不离诗歌鉴赏的基本路数。当然,鉴赏点
的选择还是有多有少的。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比较比例最大,在 32 道题目中,有 14 道题涉及思想感情,有 10 道题涉及表现手法。另外,形象、意境、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当然,还有些题目涉及风格、评价、作用、结构等。
面对这些鉴赏点,我们必须准确定位,运用相关的知识去作答。比如说到抒情方式,我们就要想到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说到间接抒情我们就要想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说到表现手法,我们就要想到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等。再比如说到意象,我们就要想到古代的那些常见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附着的情感,这样,当看到“大雁”(2003 年北京春季卷),我们就能很快意识到诗中所饱含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当看到“燕子”(2007 年浙江卷),我们就能体会到诗人想要传达的兴亡盛衰之感;当听到“猿声”(2014 年浙江卷),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人浸透在字里行间的愁苦。
除了确认比较的鉴赏点之外,我们还要弄清楚命题者的比较要求。也许有人会武断地说,比较不就是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吗?原来我也是这样认为,可当细细研究了 32 道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之后,发现诗歌比较鉴赏的方式,起码有五种:
1.同中求同
2010 年天津卷第 2 题: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2008 年广东卷第 1 题: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这两题都是同中求同,前者求的是共同的感情,后者求的是共同的修辞手法。答题时,请注意题干中的“共同”“都”等表达求同的词语。
2.同中求异
2014 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第 2 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014 年浙江卷第 2 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这两题,前者求的是情感之异。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后者求的是手法之异。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答题时,请注意题干中的“各自”“差异”等表达求异的词语。这种“同中求异”的方式是诗歌比较鉴赏中用得最多的。
3.异中求异
2014 年山东卷第 1 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006 年江西卷第 2 题:两首诗的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这两题,第一题是就不同的句子分析其不同的景色特点,“园花经雨百般红”要抓住“艳丽”,因为这句诗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要抓住“清幽”,因为这句诗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第二题是就不同的词语比较其优劣。回答这样的题目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一般情况下,最好在前两个答案中选其一,回答时在肯定某词时还要同时否定另一词,以回应题干中的“哪个更好”。
4.异中求同
2014 年江苏卷第 3 题: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门对寒流雪满山、日暮归来雨满衣)的表达效果。
2007 年浙江卷第 1 题: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兴亡)之感。
第一题,虽然两首诗都写了访友不遇,但结果不一样,前者看到的是“门对寒流雪满山”的清幽之景,而后者却遭遇“日暮归来雨满衣”的尴尬,但二人对友人却无一句怨言,反而羡慕友人,欣赏友人。第二题,选
的是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的三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却从中找到了共同的意象和共同的思想感情。
5.求同辨异
2012 年江西卷第 2 题: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2005 年浙江卷第 2 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种求同辨异的方式思维难度较大,既要求同,又要找异。题干中虽然是“比较异同”,“异”在前,“同”在后,但回答时还是应该先答“同”,再答“异”。如果异同点不止一点,就要分点阐述。如第一题可这样回答:同:①都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都运用了比喻手法,都是以水喻愁的。异:①愁的内容不同: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现的是儿女之愁;②愁的程度不同: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③表现手法不同:李词是直接以水喻愁的,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三、细品字词,抓住关键
找到了比较鉴赏点,明确了比较的方式之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细品字词,努力从诗歌的关键词语中去揣摩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深意。下面以2013 年安徽卷为例来谈谈细品字词的重要。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这是两首唱和诗,但作者是相隔几百年的两位诗人,两首诗意境相似,情感相似,只是轻重有别,只有细细品味诗中的字词才能真正感觉得到。两诗开头都有月都有烛,但韦诗的月是满月,是朗月(皎),而赵诗的月是冷月,是残月(冷、残),韦诗中的“烛”是来喻月的,而赵诗中的“烛”是来衬月的,前者因“皎”而明亮,后者因“残”而昏暗。再看第二句,同有“竹”,韦诗之竹是因“霜风”而“动”,赵诗之“竹”却因“雨声”而幽(“深”),前者着眼于动,后者着眼于静,而这种静是一种幽静,是一种寂静,更衬托了人的孤寂。第三句都有鸟惊,韦诗是到半夜时分惊了一次,而赵诗却是不时的鸣叫(“时一鸣”),这说明韦庄仅是偶尔被鸟惊醒了一回,而赵秉文却是根本没睡着,可见孤苦忧愁之深。最后看结句,韦诗是“窗间人独宿”,这只是告诉人们,他是一个人
睡的,赵诗是“寒枝不成宿”,这句表面上是说鸟儿立于寒枝一夜未眠,其实是在告诉人们,他一夜未睡。由上可见,韦诗营造的意境是宁静的,而赵诗营造的意境是清冷的;韦庄的孤独是淡淡的,而赵秉文的孤独却是凄凉的。以上的结论,其实都得益于对诗歌关键字词的品味,由此,我们可以形成如下答案:(1)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的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2)“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一个“侵”字写出了冷月的无情,更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另外,诗题中的有些关键词也是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意的,如 2008 年湖南卷所选的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由题中“左迁”二字可知李白是在听到王昌龄被贬谪到龙标之后有感而发写的此诗。李白一生,任侠尚义,交游天下,是极重道义和感情的人。素称“诗家天子”的王昌龄又是李白的挚友,他性情豪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而不屈己志。现在好友王昌龄又被贬到偏远的瘴疠之地夜郎,李白怎么会不在诗中流露他的同情关切之情呢?
四、精心组织,规范答题
在整体把握,准确定位,揣摩词语之后,我们就需要将自己思考研究的结果表达出来。这就涉及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规范答题的问题。如果是求同类的,答题时就要用“都”“共同”等词;如果是求异类的,在表述
对一首诗评价时,常常是诗人之姓加“诗”。假如是李白和杜甫的诗比较,阐述两者不同时就用“李诗”“杜诗”称之。
如果是分析形象,可以先概括形象特点,然后再做具体阐述。如2014 年山东卷的第 2 题:“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第一步:形象特点概括: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第二步:具体阐述: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如果是分析手法,可以先总说手法,接着做适当描述,最后再说作用或效果。如 2012 年浙江卷的第 2 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我们来看第一首的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方法),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描述),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作用)。
以上仅是举例而已,具体怎么回答,各地试卷的命题专家所提供的参考答案都是范例,只要细细琢磨,就会避免无谓的失分了。
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诗歌比较鉴赏题是一种有新意有深度的题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题型今后还会不断出现在语文试卷上,人们对这种题型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本文就权当是引玉之砖吧。
推荐访问: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应对策略 高考 鉴赏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