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那么一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那么一点,供大家参考。
学那么一点 ————带着“目的”去听课 作
者:
何建东
作者简介:
何建东,浙江省绍兴市越州中学(312075).
原发信息:
《数学通报》(京)2016 年第 20162 期 第 13-16 页
内容提要:
作为校本研修主阵地和重要形式的听评课,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听评课,做到“内外兼修”学素质;“游刃有余”学驾驭;“有的放矢”学把握;“灵活机智”学应变;“探析引领”学互动.从每一位教师那里“学那么一点”,才能获得听评课活动尽可能大的效果.
关
键
词:
听评课/校本研修/专业发展
期刊名称:
《高中数学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6 年 07 期
作为校本研修主阵地和重要形式的听评课,依然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的学考选考分离,必修课选课走班模式下,由地区教研机构统一组织的大规模教师培训逐渐变得不太现实.因为,往往是同一学科的课被安排在同一节次进行,每位教师面对的是来自许多不同班级的学生,并且学科之间存在着互相牵制,因此,某学
科组甚至某位教师的缺课,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影响整所学校教学系统的正常运作.因此,近几年来,浙江省、市两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及时调整了师干训工作模式,将更多教师培训自主权下放到学校,加大了校本研修在教师发展培训中的比重,由各个学校更多思考如何探索、寻找一条适合新课改、新考改的校本研修之路.有鉴于此,学校层面如何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切实开展校本研修,如何引导教师特别是新教师通过听评课这种传统教研方式获得专业发展,显得特别紧迫而重要.笔者以及所在的“教学行动研究小组”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应该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听评课,从每一位教师那里“学那么一点”,即便是在听的过程中发现上课教师的不足,也能积极换位思考自己的对策,这样,才能获得听评课活动尽可能大的效果.以下,笔者拟以高中数学学科为例来具体谈谈自己粗浅的想法与做法.
一、“内外兼修”学素质
新课改的推进,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须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多方面素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觉得听课变成了一种享受,这样的课必然是好课.
笔者推荐新教师们带着这种对自身素质“内外兼修”的目的,去听校内一位个人素质很好的 C 老师的课.这位教师的个人素质可谓各方面俱佳.普通话、板书、教态、课堂语言都让听课者佩服.
C 老师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洁,表达清晰,她将教学环节组织得脉络分明,将教学过程引导得丝丝入扣.一节课听下来,几乎没有冗言废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数学思维被充分激发.她讲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等差、等比型数列的判断入手,拾级而上:
这样的教学,不仅消除了学生学习数列的惧怕心理,还创设了一段美妙的寻 之旅.
一节课听下来,新教师们最大的感受就是 C 老师的业务素质太好了,听课是种享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要想不好好听讲都难.在课后交流听课心得体会时,每位新教师都表达一种决心: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把自己业务素质中的短板补上去,以良好的形象赢得学生“先入为主”的良好印象.这不正是我们组织他们听这种课的目的吗?
二、“游刃有余”学驾驭
对于新教师来说,如果提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只是想到如何钻研教材、分析学生、设计过程,认为关键是应当考虑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那是有偏颇的,因为对他们而言,限于教育经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教师首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身份,从而导致他们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进行课堂教学后学生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时产生困惑.笔者
认为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必须建立在有效的课堂管理基础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必要的组织纪律,表现比较散漫,是无法保证良好教学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
为此,笔者推荐新教师带着如何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的目的,去听了校内一位以上课有激情、能轻松驾驭课堂的 H 老师的课.这位老师一进教室,学生们便立即“条件反射”似地知道课前该做好什么准备,上课过程中如何专注高效有思维地听好课,与老师充分互动.关键是听他的课,也没觉得学生有多么辛苦与疲劳,一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似乎令人意犹未尽.
笔者让新教师们在课后与 H 老师交流探讨,以得知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H 老师介绍: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课堂纪律管理与课堂秩序维护这件事,那么学生就难免会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心不在焉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如开小差、走神,看课外书,打瞌睡,甚至玩游戏,发短信等.作为教师,一方面固然也讲求自己上课的吸引力,而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课堂管理.可这往往是新教师和一些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教师的问题所在,应当予以特别关注的.因此,教师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课堂管理是个前提,至于管理的方式方法与尺度,是要科学把握的.
听课的新教师们也留意到,H 老师上课时会将目光投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包括坐在教室各个角落里的一些学生.一旦注意到有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他会及时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提示,或设计针对性的提问,或自然地
走到那位学生附近,或故意提高讲课音量,或暂时停顿讲课以引起注意,等等.例如,H 老师在进行人民教育出版社 A 版教材(以下简称“人教 A版”)必修五 3.3 线性规划教学时,举例画可行域 时,注意到一个角落的男生甲可能注意力有一些分散,他稍稍提高语气,作强调状,“画可行域的基础与前提是准确画边界线,那么,我们请同学说说如何正确地画直线 2x+3y=6?”说着,他的人已慢慢来到甲同学身边,经这样的提醒,甲同学集中注意力,听清问题,思考并接受 H 老师的提问,而且说出了分别取 x,y 为 0,算出截距这种较快捷的方法,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并顺势进行总结.在这一“润物无声”式的教育中,新教师们受到一次很好的业务培训.
当然,H 老师始终以一种温和平等友善的方式进行授课,没有让学生感觉到特别的压力.在问题设计上,也是注重有梯度,有区分,有较强的目的性,同时不失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螺旋上升,会的仔细做,难得努力想,都有收获.
三、“有的放矢”学把握
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数学思维最大程度的训练,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精选一些针对性强的例习题,在课堂中精讲精析,并注意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不断加强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为了使新教师们明白经验丰富的教师是如何处理使用教材,把“教教材”改进成为“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因材施教的素材源,笔者推荐
新教师们带着“有的放矢”的目的去听校内一位市级学科带头人 T 老师的课.这位老师在科学选用例习题方面很有研究,他不拘泥于照搬教材例习题,而常常会根据学校生源实际和所教班学生特点,合理选用或适当改编例习题,以发挥例习题最大的功效.
他在进行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时,针对人教 A 版必修五课本3.3.2 的几个实际应用问题对我校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根据课后习题设计改编了一个问题串: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选取三个坐标均为整数的点,如 A(1,2),B(-2,1),C(0,-3),请分别写出直线 AB,BC,CA 的一般式方程.
2.在题 1 基础上,请写出表示△ABC 内部(含边界)的不等式组.
3.设定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 2x+y=0,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一个线性规划小问题,如求 z=2x+y 的最大值.
4.在上述问题基础上,设计一个难度稍大的问题,如将直线 AB,CA中至少一条边界去掉,求 x,y∈N 时 z=2x+y 的最大值,或者将 A(1,2)更改为 后解决同样几个问题.
T 老师这样设计的一串问题,不仅较好地联系起了直线的方程与线性规划两块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解决教材几个难度较大的应用题铺设了合理的台阶,还训练了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值得听课教师们好好学习借鉴.
笔者也认为,每节课的例习题,可以利用教材选用的那几个,也可以参插学生作业中的一些,还可以教师根据自己的分析理解以及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的增删.有一条原则可供考虑,那就是绝不要完全受制于教材或别人,盲目地唯教材是从或唯优秀教师是从,因为别人的有些经验看起来很好,但在你运用起来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恰恰相反,合理的引用最好.
四、“灵活机智”学应变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但备课只是预设了一个课堂情景,实际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常常会“生成”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去应变.
为此,笔者让新教师们带着观察与寻找课堂中教师“灵活机智”的目的,有意识地去听校内同备课组几位教师的课.在听课后的交流评议中,新教师们还的确发现了教师缺失应变的不足之处,还提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达到了听课的目的.
其中一位 F 老师上的是人教 A 版教材必修四第一章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复习习题课.这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是不错的,但一节课听下来,我们感觉到一条明显的“分水岭”——一个教学细节的处理不当导致前后两段时间课堂气氛的截然不同.
在讲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值域时,教师穿插了上节一道作业题(浙江省编作业本题):“若函数 的值域是[a,b],求 的值.”的讲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将函数关系转化后,问
学生接下去怎么处理.学生中已有人轻声地说“换元”,可这位教师并未听到,反而是直接采用配方法继续变形成 .这没错,学生也基本表示理解,但他接下去的问题“同学们看这个函数什么时候取到最大值和最小值?”许多学生一时很难回答,课堂气氛突然沉闷起来.事实上,进高中才一个多月,学生在初中时对二次函数内容普遍感到困难,再加上这里还有一个范围需要考虑,而且又涉及刚刚所学的正弦函数,这样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是不易马上解决的.可惜这时教师并未觉察到(也可能是判断失误),不仅没有采用换元法降低思考难度(学生对换元法是比较熟悉的),反而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甚至表情中还有责怪学生为何不能回答的味道,直接给出了答案,导致“冷场”的出现.在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时,本来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台阶重新激起学生兴趣,但他反而继续以自己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活动,将“冷场”进行到底.
听课教师达成一致意见,认为教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反应,合理地控制和调节教学节奏:对学生熟悉的或不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只需稍加点拨,重在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对于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难点或困惑,教师则应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师生、生生互动,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上面所提到的 F 老师在求函数 ,cosx∈[-1,1]值域时,应当注意到学生反应上的变化,适当将教学进程放慢,共同探讨解决办法,而不能在最紧要之时匆匆而过,以至于给后面的教学制造障碍,也不要只因有个别学生能回答了而忽视引导其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本节课中的尴尬情景,如果 F 老师引导学生互动,我想会有学生指出用换元法
将问题转化,从而降低思考难度,并且教师也可以为自己反思教学,作出及时调整赢得一些时间.
五、“探析引领”学互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解决.对学生面对的疑难问题的引导解决过程可以折射出教师的素质能力.这一点也是新教师们急需要学习的.考虑到笔者曾就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析式”答疑做过专门的研究与实践,因此,笔者专门为新教师们开出以“探析引领”为主题的研讨课.通过“抛砖引玉”式的专题研修,激发大家的思考.
课堂“探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努力创设“探析”氛围,设计“探析”活动,产生“探析”行为,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基础是波利亚的解题教育经验;这种教学不急于正面给出问题的具体解答过程,不一味关注具体步骤和结果,而是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展现,但应与指导学生相应的提问方式结合,达到教学活动“整体性”目标,让学生从问教师逐渐转变为问自己,从求助逐渐转变为自助,最终自主找到解决方案,体验真正的学习成就感.
笔者专门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下面问题进行“探析”:
已知△ABC 中,a,b,c 分别是角 A,B,C 所对的边,且 ,求证:
.
探析解决实录:
师:你们在解决本题时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不知道条件“ ”怎么样朝结论“ ”变形.
师:如果你们觉得不易从条件入手推出结论,不妨从结论入手思考.本题的结论等价于怎样一个不等式?(指导学生选择“易于入手”的切入口)
生:2A<B+C.
师:在△ABC 中,隐藏着怎样一个 A,B,C 的关系式?
生:A+B+C=π.
师:那你们能否用这一关系对所求证结论进行变形?
生:消去 A 或 B+C.
师:从宜简不宜繁的角度,你们选择怎样消?(指导学生选择“简单易行”的途径)
生:消 B+C,得 2A<π-A,即 .
师:接下来你们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是,根据本题的条件与结论,结合以前接触过的类似题型,与解决本题有关的数学知识有哪些?(指导学生选择“似曾相识”的解题经验)
生:以前解三角形边角有关的问题时,常常用到正弦定理 =2R,以及余弦定理 (这样有三个类似的等式).
师:在本题情景下,你们应首选哪个定理?是用定理本身还是用它的变式?(指导学生选择“联系更多”的数学知识)生(稍作思考后):用的变式 .
师:顺着这一思路,你们尝试一下,同时注意条件的正确使用.
...
推荐访问:学那么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