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行动研究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问题行动研究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小学在上级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全体教师的敬业奉献下,坚持爱心育人思想不动摇,坚持精细管理理念不张扬,坚持课堂主阵地不折腾,坚持教师专业发展信条不懈怠,以“规范、养正、务实、创新”的校训作为行动指南,扎扎实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我到学校担任校长不足四年时间里,一步一个台阶,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市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市遵纪守法光荣校、山东省远程研修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并在 2011 年、2012 年连续荣获山东省电脑作品制作最佳组织奖,连续两年在全市学校管理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赢得广泛赞誉,将一所山区小学打造成群众满意、社会放心、师生幸福的品牌学校,逐步跻身全市农村小学先进行列;我本人亦先后被授予市优秀教师、山东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市第二届名校长、市教学能手、市“中联杯”群众满意的人民教师等荣誉称号,还光荣地被选举为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
回顾几年来走过的历程,在紧张忙碌的学校管理中,我找到了一套管理学校的“法宝”,即“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实践”,帮助我解决了学校管理中不少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和成长了一批教师。所谓“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
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发挥教师团队协作精神,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实践与研究相结合,将问题与行动相结合,有效破解了管理中存在的难题。下面我将从我校两个具体问题谈一下个人理解,敬请批评指正。
(一)“逼”出来的路队
我校位于通往风景区的曲石公路旁,门前车流量较大,最初学生放学经常出现门口拥堵现象,偶尔还会发生家长接送车辆碰撞事故,不仅影响学生接送安全,对旅游开发也带来不好影响。每逢有上级领导检查车辆通行,总要提前通知学校晚几分钟放学或安排专人维持校门口行车秩序,学校疲于应对,班主任都成了临时“交通协管员”,给学校和教师带来额外工作负担。
面对家长多年形成的积习,如何规范校门口接送秩序?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无数次的与家长劝导、沟通,我与学校的几名中层干部盯住靠上,研究对策,验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规范路队管理,开展“正立行”活动,倡导学生在校内外“走直线,拐直角”, 引导学生家长乘“安全车”,自觉遵守交通秩序,文明出行;二是设置家长接送区,在校门口两侧 200 米范围,给每位学生及家长编号定位,
指定“停车位”,放学时由教师按秩序将学生路队带入家长接送区,对号接送;三是实行错时放学制度,从幼儿园到低、中、高年级分时段错时放学,同时对幼儿实行接送卡制度,确保安全有序接送。四是聘请“安全爸妈”执勤,学校加强家委会建设,建立教师、家长、学生三级管理网络体系,除每天安排值周教师在重要路口疏导学生安全过路外,还为每个班级都聘任了“安全爸爸”“安全妈妈”,在 104 国道路口、学校门前协助学校执勤,重点做好特殊路段的护卫和记录工作,使学校门前“接”、“送”始终保持井然有序,广大家长不顾在家劳作的辛苦,不怕尘土飞扬,坚守在“执勤岗位”上,同广大教师一起,形成了一道安全屏障,成为通往景区的又一道亮丽风景。
学校规范的家长接送秩序,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并在全市学校管理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市内各兄弟学校纷纷学习借鉴,目前,已在全市各学校全面铺开,解决了各校特别是城区学校门口拥堵现象,为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出了努力。
接送安全“倒逼”出来的精细管理理念,促使我们深刻的意识到,抓规范就是要不断地将常规落实到位,并努力把“精细化”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中去。为此,我们积极倡导“人人都是学校窗口,事事关乎学校形
象”的行为理念,提出“做规范办学典范,育彬彬有礼之人”的口号,组织开展了“正立行、写好字、诵经典”活动,使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课堂、进课程、进活动”,帮助学生明志、益德、立品、做人。另外,注重教师的示范引领,提出了“三提前三禁止”规定:即教师提前 3 分钟候课、提前备好班会课、提前做好安全预案;禁止在校园内吸烟、禁止中午饮酒、禁止向学生推销学习资料,让教师的行为规范对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做出示范,促使学生养成“交往彬彬有礼,待人诚实守信,行为文明规范,秩序井井有条”的良好习惯。
(二)多元评价催生“爱心班”
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加,一直困扰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教师、评价学生已行不通。我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培优,而是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实现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公平均衡、特色优质的教育服务”,这成为我校全体教师共同追求的教育梦想。多年来,我们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把留守学生的冷暖记在心上,把留守孩子的需要挂在心头,用爱温暖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灵。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在校 438 名小学生中,有近 200 人因父母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其中不乏有随班就读的智障、残疾儿童。这些孩子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往往出现作业完不成、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普遍较低等问题。如何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们努力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倡在评价方式上,既要注重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们除采用目前教师常用的定量评价外,还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对留守儿童教育做了一些工作。
学校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对学习有困难的留守儿童组成“义务爱心班”,每天由志愿者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无偿辅导。“爱心班”不同于社会上开办的培训班、辅导班,老师们全部自愿参与,从不向学生收一分钱,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思想,不但帮助孩子提升了信心,培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而且有效端正了教师教学观和人才观,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利用“乡村少年宫”平台,举办了“暑期开放日”活动,为学生们免费开放微机室、图书室、科学探究室等活动场所,全部由志愿者教师无偿辅导,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沐浴
在快乐的阳光下。为帮助贫困留守儿童实现读书梦想,我们设立了“学校爱心基金”,每年都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爱心企业捐赠的资助款,一些党员教师还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资助款,为山区孩子奉献自己的爱心;有的则利用“党员联户”关系开展与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活动。在学校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连续两年来,一位不愿留姓名的退休老干警向我校贫困学生捐助了 4000 元助学金,不仅温暖了这些贫困家庭,激励着孩子们茁壮成长,更让孩子们懂得了节省每一分钱,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在深入学习借鉴“后茶馆”、“271高效课堂”教学经验的前提下,以“因学施教,三三达标”先进理念为引领,探索总结了“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当堂训练”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另外,针对不少留守儿童留守、孤单,特别是周末、节假日这些孩子生活中缺少亲情、情感上缺少依靠、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现象,积极呼吁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主动担当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帮助这些农村妈妈们在各村成立“留守儿童之家”,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组建“周末合作学习小组”,将学生周末、节假日空闲时间
有效管理起来,使小组合作学习由课内拓展至课外,由校园发展到家庭。
作为农村学校,比城里老师更多了一份责任,就是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引领和指导。为此,我们组织了“访百家,知百情,扶百生”全员家访活动,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日、节假时间深入到 438 个学生家庭,和家长聊家常、谈教育、话人生,指导家长开展好家庭教育,让一个个困难家庭父母走出心灵阴霾,勇于直面生活,科学教育子女,有的还主动参与到“爱心妈妈”的行列。学校还创办校报《石门新苑》,设立家教专栏,内容涵盖家教理论知识、名人家教故事、家长感悟交流,向学生家长宣传家教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学校注重做好与社会结合文章,先后与曲师大数学科学学院、远东职业学院、齐鲁晚报逍遥自驾游旅游编辑室、管委会、市霍家街小学、齐鲁拍客团站、南京国际学校等多家爱心企业、单位建立联谊关系,共同关心关注留守儿童成长,也为提升农村小学办学品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创建乡村学校少年宫,搭建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学校整合现有场地、器材,规划设置了音乐、舞蹈、国画、书法、探究实验、手工制作、田径、篮球、乒乓球等 20 多个社团活动小组,根据学校师资情况,以艺术、体育、科技等为主要培训内容,配备了辅导教师,做到班班参与,人人动手,实现
了“一校多品,一室多用,一班一特色”,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总之,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结出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近年来,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做法先后在《人民网》、《网》、《民生》、山东教育报、晚报、政府网、东方圣城网等媒体网站进行了宣传报道,受到社会好评。
梦想在前,实践先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学习借鉴校长论坛先进经验,坚持用文化引领,用制度规范,用心管理,用情感激励,一点一点开启美好的未来,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追梦人”!
以上汇报,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
推荐访问:基于问题行动研究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 推进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