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环保服务业实施方案(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提质增效环保服务业实施方案(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提质增效环保服务业实施方案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两带分布”的格局,分别为辽宁至珠三角地区的“沿海行业带”与四川至长三角地区的“沿江发展轴”。其中,以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引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形成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在经历了 30 余年的发展后,实现了由引进模仿,逐步转向引进再开发与集成的突破,目前正在创新、突破与颠覆传统节能环保产业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未来产业将持续释放更多机会,产业发展不断升级。
引导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精特新”企业。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项目融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管理等专业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研发创新和运营成本。鼓励中小企业瞄准市场空白,为终端用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高性能产品或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借助公共服务平台,破解融资、技术、人才等发展瓶颈问题,助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促进龙头企业、中坚企业与优势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拓展优势中小企业发展空间。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规划实施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高端技术装备产业化、绿色示范创建、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材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改造七大工程。
一、 节能环保产业概况 (一)节能环保产业定义
节能环保产业实质上是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行业。节能环保产业链庞大,产业环节众多,包含三大子产业,即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与服务等,其产业链长度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在碳中和、碳达峰大目标的引领下,节能环保产业将对经济增长起到进一步拉动作用。
(二)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演进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速,节能环保产业为适应环境需求、工业绿色发展等需要应运而生,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渗透至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自 2013 年起,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2016 年,国家发改委等 4 部门发布的《“十三五”节能
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0 年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制度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2017 年 10 月,工信部发文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2018 年,国家统计局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体现了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性。
二、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满足环保市场需求。
创新驱动,工程带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立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关键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发攻关,提升环保产业对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支撑能力。实施一批示范作用明显、带动性强的重点工程,推动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强化产业规划引领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通过示范带动整体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做强特色优势领域,挖掘培育新兴优势领域。
龙头引领,集群发展。重点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引导关联企业向重点区域集聚,加快形成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开放共赢,协同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鼓励外商投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支持环保企业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三、 推动环保企业“ 走出去 去” 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参加各类双边或国际节能环保论坛、展览及贸易投资促进活动等,充分利用有关平台进行交流推介,开展国际合作,增强“走出去”能力。培育国际化环保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抓住机遇,通过海外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参与境外公共环境基础设施、污染防治设施等环保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出口成套环保设备,承接境外各类环保工程和服务项目。
四、 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打造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服务业等产业基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依托特色产业园,围绕林产品加工、固废处理等,打造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打造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服务业等产业基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依托特色产业园,围绕林产品加工、固废处理等,打造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五、 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 开展种植秸秆、养殖粪便、林业“三剩物”等农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利用农业固体废弃物饲料化技术、肥料化技术、能源化技术推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培育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促进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开发蔗渣和废糖蜜综合利用产品,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和集中供沼气示范工程。推广标准地膜,引导回收废旧地膜和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利用林业废弃物建设热、电、油、药等生物质联产示范项目。
六、 共伴生矿、尾矿资源化利用
重点开发推广低品位伴生矿及尾矿资源综合回收与利用技术,低品位铂钯矿提取工艺技术,新型绿色矿冶技术。加大对共伴生矿产中铟、铊、镉、锗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重点支持原生或共生稀贵金属矿物综合提取及高效分离提纯技术集成。合理利用高硫煤,开发煤伴生硫铁矿资源及稀贵金属回收技术。大力发展利用煤层气,推广大容量煤泥与煤矸石、矿井瓦斯等低热值燃料混烧发电技术。开发推广加大共伴生有价组分综合回收利用、膏体尾矿干式堆存、尾矿充填利用与自动化控制、尾矿胶结充填采矿等关键技术,尾矿低成本生产超高强度混凝土、微晶玻璃等技术。
七、 发挥环保产业集团作用 以我省环保领域重大需求为导向,发挥集团资源整合平台作用和产业发展引领作用,联合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发展与转化平台,打造产业服务体系,引领我省环保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大力推动第三方环保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支持和推动环保企业资产证券化,鼓励上市并购,拓展绿色信贷、绿色信托、绿色资产支持证券、融资租赁等业务,在不断拓宽投融资空间的同时,做大做强,加速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研究制订“一企一策”扶持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向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推动大中型企
业剥离环保相关业务,成立专业化环保产业公司,为同行业提供高水平的第三方治理服务,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兼并重组,推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支持龙头企业有效整合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中坚力量企业加速发展。遴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细分领域市场占优势、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节能环保骨干企业,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加大中坚企业扶持力度,帮助企业稳步发展壮大。针对产业链短板和弱项,支持培育一批中坚企业实施“补链”、“强链”行动。积极引导中坚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企业竞争力。大力培育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再生资源、垃圾处理等细分行业领军企业,着力发展特色技术产品、专用装备、环保材料、药剂等中坚企业。
八、 减振降噪及辐射污染防治 开发和生产高效多功能消声器、吸声构件和系列化隔振、减振器,系列化风机、水泵、电机及汽车消声器,重点发展用于大型通风及空气动力设备消声的配套消声器。推广应用新型吸声、隔声、减振技术、材料及装备。开展辐射剂量学和辐射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监测仪表及防护装备升级改造。
九、 完善环保服务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综合型节能环保服务公司,中小企业积极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向专、精、尖发展,构建合理分层的行业体系。通过完善标准和管理办法等措施,建立完善市场信用评价机制,加强对节能环保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十、 创新环保服务模式 鼓励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环境服务、第三方监测及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重大环保装备融资租赁等模式创新发展,开展新模式试点和节能环保“一站式”服务。推行节能、环保和回收综合服务,推动共伴生矿、垃圾收运、再生资源回收信息共享。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中坚企业和特色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十一、 强化环保服务竞争与协作 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破除环保市场“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经营。鼓励创新能力建设,支持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多元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产业内企业公平竞争、开放合作,通过有效竞争培育优势企业,围绕优势企业实现横向、纵向、多层次和全方位协同创新。
十二、 提升环保服务能力水平
完善节能环保服务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定期遴选和公布优秀服务案例,以点带面,强化示范效应。加强专业整合与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鼓励和支持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激励从业人员提升业务技能,打造高质量的服务团队。深化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发挥服务行业的媒介作用,搭建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对接平台,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上一篇:§15.3随机事件概率与古典概型
下一篇:通用航空公益服务提能增效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