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状物篇(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四-状物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专题四, , 状物篇
专题四,状物篇
第一讲 巩固基础
■冯贵征
【概念阐释】
“状物”一词出自唐朝欧阳詹《建溪行待陈诩》:“空忆丽词能状物,每看奇异但相思”的诗句。状物的“状”,就是描摹、陈述形状的意思;“物”可以是动物、植物、器物等。状物的文章是以描摹形状、陈述缘由为主要内容的,不仅抓住具体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器物等)的特点进行临摹、描写,而且还寄托着作者的某一寓意,表达作者的喜爱或厌恶、歌颂或鞭挞的情感,有时还可以借物喻人或借物寓理,这就是常说的借物抒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例如:《松树的风格》通过对松树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像松树一样的人的敬仰,要做松树一样的人的志向。这类文章多借助联想和想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文笔流畅。
【经典阅读一】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院子的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转眼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阅读感悟
作者通过写自己对马缨花情感的变化,寄托了作者对于新旧两个不同时代的情感,全文以小见大,描景写物,真挚自然。文章的比喻新颖精当,语言清新流畅。文中 “光”与“影”的对比是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
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作者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真情,通过其细腻的描写和精彩的语言真切地传达了出来。
【经典阅读二】
猪
□梁实秋
猪没有什么模样儿,笨拙臃肿,漆黑一团。它那个嘴巴尽管有些近于帝王之相,究竟占面部面积过多,作为武器固未尝不可,作为五官之一就嫌不称。它那两扇鼓动生风的耳轮,细细的两根脚杆,辫子似的一条尾巴,陷在肉坑里的一对小眼,和那快擦着地的膨亨大腹,相形之下,全不成比例。当然,如果它能竖起来行走,大腹便便也并不妨事,脑满肠肥的一副相说不定还许能赢得许多人的尊敬,脸上的肉叠成褶,也许还能讨若干人的欢喜。可惜它只能四脚着地,辜负了那一身肉,只好谥之曰猪猡。
任何事物不可以貌相。可恼的是猪儿除了那不招人爱的模样之外,它的举止动作也全没有一点风度。它好睡,睡无睡相,它睡起来是四脚直挺,倒头便睡,而且很快地就鼾声雷动,那鼾声是咯嗒噜苏的,很少悦耳的成分。一旦睡着,天大的事休想能惊醒它,打它一棒它能翻过身再睡,除非是一桶猪食哗啦一声倒在食槽里。这时节它会连爬带滚地争先恐后地奔向食槽,随吃随挤,随咽随咂,嚼菜根则嘎嘎作响,吸豆渣则呼呼有声,吃得嘴脸狼藉,可以说没有一点“新生活”。动物的叫声无论是哀也好,凶也好,没有像猪叫那样讨厌的,平常没有事的时候只会在嗓子眼儿里呶呶嚅嚅,没有一点痛快,等到大限将至被人揪住耳朵提着尾巴的时候,便放声大叫,既不惹人怜,更不使人怕,只是使人听了刺耳。它走路的时候,踯躅蹒跚,活泼的时候,盲目的乱窜,没有一点规矩。
虽然如此,猪的人缘还是很好,我在乡间居住的时候,女佣不断地要求养猪,我终于买了两只小猪。她立刻眉开眼笑,于抚抱之余给了小猪我所梦想不到的一个字的评语曰:“乖!”她根据“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道理对于猪食是细切久煮,敬谨用事的,一日三餐,从不误时,等到“架子”长成“催肥”的时候来到,她加倍努力地供应,像灌溉一株花草一般的小心翼翼,它越努力加餐,她越心里欢喜,她俯在圈栏上看着猪儿进膳,没有偏
疼,没有愠意,一片慈祥。年关将届,她噙着眼泪烧一大锅开水,给猪洗第
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热水澡……
看猪的一生,好像很是无聊,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临了还不免冰凉的一刀。有一个时期,我的居处与屠场为邻,黎明就被惊醒,其鸣也不哀,随后是血流如注的声音,叫声顿止,继之以一声叹气,最后的一口气,再听便只有屋檐滴雨一般的沥血的声音,滴滴答答的,落在桶里。我觉得猪经过这番洗礼,将超升成为一种有用的东西,无负于养它的人,是一件公道而可喜的事。
我养过几年猪之后,顿有所悟。猪在圈里的工作,主要的是“吃、喝、拉、撒、睡”,此外便没有什么。圈里是脏的,顶好的卫生设备也会弄得一塌糊涂。吃了睡,睡了吃,毫无顾忌,便当无比。这不活像一个“家”吗?仓颉泄露天机倒未必然,他洞彻人生,却是真的。
(选自《梁实秋选集》,有删改)
阅读感悟
本文的特色就是对猪绘声绘色、绘形绘态的生动描写。作者先写猪的相貌、食性与吃相,突出猪令人生厌的特点;接着写猪的习性之“乖”,写女佣对猪的“钟情”以及对猪的侍候之周到,最后写猪“不得善终”的结局,富有情趣。本文思路开阔,联想丰富;语言简洁,绘声绘色,令人捧腹。语言最具特色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在对猪的状貌的描绘中饶有兴趣地注入了一份人情,渗透了一份情趣,更是因为作者借此透视了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破译、趣解了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细节与因素,给人以无穷的审美愉悦。
【经典阅读三】
日 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
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 1976 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在长沙路思治里十二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 年 7月 28 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变得厚重、智慧和理智。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选自《冯骥才选集》,有删改)
阅读感悟
本文是冯骥才先生写的一篇颇有哲理的借物喻理型散文。文章开篇就说“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让人不由得好奇:为什么冯先生喜欢用日历而不用月
历?难道日历与月历不是同样可以计算时间的吗?这样就巧妙地引出了真正要写的主题——日历。读罢全文,我们会被作者的文笔深深地吸引,我们可以读出冯骥才对日子的留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珍惜。我们也会发现:此时冯先生笔下的“日历”已不再仅仅是日历了,而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此时的“日历”超出了实体的“日历”,使它具有了抽象的“生命”。文章在充分挖掘“日历”真实意义的基础上将其虚化,这样就令“日历”有了更广阔的生命哲理意味。
第二讲 阅读鉴赏
■冯贵征
【鉴赏目标】
阅读状物类文章,我们要弄清楚它在结构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下面我们将从几方面来讲述状物类文章的阅读手法:
一、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
“状物”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状物类记叙文的写作顺序,或者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写静物一般按形状、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弄清了写作顺序,就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
二、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类记叙文,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目的。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喻理或托物言志。我们阅读状物类记叙文时,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喻什么理,寄什么情。
三、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
在结构方面,这类文章通常采用按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的方法来安排材料。例如:《世纪宝鼎》一课就
描写了宝鼎的构造特点和艺术价值,我们可按这些给文章分段。
总而言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体会作者借这个物体所表达的感情。
【美文品读一】
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房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是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
下一篇:审计毕业实习报告四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