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 1 - 2022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 2022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地质灾害现状和年度降雨趋势预报,特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环境现状 位于**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高发区。地质灾害多以滑坡、崩塌为主。截至目前,全县共有42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分布面密度为12.45处/100km。其中滑坡 369 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 87.44%;崩塌 47 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 11.13%;泥石流 5 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 1.22%;地面塌陷 1 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 0.01%;威胁群众 4686 户 23152 人,威胁财产 10.90 亿余元。
二、历年来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
(一)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由于自然地质环境脆弱,地形起伏,沟谷纵横,地质构造复杂,强降雨是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从历年的情况分析,夏、秋季强降雨前后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二)人为因素的地质灾害隐患有所增加 近年来,人为因素呈增长趋势,主要分布在丘陵发育区
- 2 - 的修路、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地段。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日益加重,是今后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与难点。
三、地质灾害发生趋势预测 (一)降雨趋势分析 2022 年年平均气温 16.5℃,与常年比较属正常。年最高气温 38℃,年最低气温-4.0℃。年总降水量正常略偏多,在 1200 毫米左右。春季轻度春旱,无明显夏旱,盛夏部分地方轻度伏旱天气。大雨开始期正常,结束期正常。涝重于旱,有轻度秋绵雨天气。
后冬(1~2 月):1 月气温正常,2 月气温正常。1 月降水略偏多,2 月正常。无明显冬干天气。
春季(3~4 月):3 月气温正常,4 月略偏高,无明显低温天气。3 月下旬大部分地方气温稳定在 12℃以上,适合大春作物播种育苗。4 月上旬开始,气温稳定在 15℃以上。3-4月降水正常。
初夏(5~6 月):5 月气温正常,6 月气温略偏高。雨量5 月略偏多,6 月略偏少,多局地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大雨开始期在 4 月下旬,无明显夏旱天气发生。
盛夏(7~8 月):7 月气温正常,8 月气温正常。降水略偏多,有 3-4 次暴雨天气过程,无明显洪涝天气。8 月中下旬有 10-15 天晴热少雨天气时段,局部地方有轻度伏旱天气。
秋季(9~11 月):9 月气温正常,10 月气温正常,11 月
- 3 - 气温正常略偏低。9 月降水略偏多,10~11 月略偏少。9 月下旬和 10 月上旬有秋绵雨天气。大雨结束期在 10 月上旬。
前冬(12 月):
气温正常,降雨量正常,无明显冬干天气。
(二)地质灾害发生趋势分析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沟谷深切,地形陡峻,岩土结构松散、裂隙发育,古(老)滑坡众多,加之近年周边区域接连发生地震以及 2021 年发生多次强降雨,导致地质环境更加脆弱,预计 2022 年地质灾害仍将呈现频发、多发、易发、高发态势。境内靠山临崖地段、倾角较大且具有剪出临空面的顺向基岩斜坡、汇水条件较好的深厚土层斜坡等高危地段应重点防范。
(三)地质灾害风险综合分析 5 至 11 月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非主汛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趋势逐年增加。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不规范采矿、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不科学施工管理、不合理的住房选址和城镇规划区内老旧小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失效等逐渐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三、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及防范重点 (一)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强基固本、科技防灾,项目推进、行业监管、管控风险、严守
- 4 - 底线”为主线,按照“谁利用、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落实防治责任。加强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防御地质灾害能力。
(二)重点防范时段 5月上旬至10月上旬的汛期是地质灾害易发期和重点防治期。小时降雨量 16 毫米以上、连续 12 小时降雨量 30 毫米以上、连续 24 小时降雨量 50 毫米以上、连续大雨 3 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 100 毫米以及发生强降雨后 48 小时的时段,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段。
(三)重点防范区域 1.地质灾害重点隐患防治区。一是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区域;二是暴雨中心地带;三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的人口密集区;四是城镇规划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措施失效的老旧小区;五是主动避险撤离能力偏弱的“空心村”。
2.重点工程建设区。涉及山体开挖、地下空间开发、切坡建房与开山修路的各类建设工程工地,如工业园区、城市新区、聚居点建设等已建或在建工程地段。
3.重要交通干线与山区公路沿线。全县高速公路、铁路、省道、县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以及乡村山区公路沿线。
4.重要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全县大型水库建设项目、病
- 5 - 险水库整治项目的各类建设工程工地。
5.工矿业区。工矿企业在建工程、矿山开采及采空区。
6.其他区域。学校、医院、风景旅游区、河道两侧、水库周边、弃土弃渣收纳场等。
(四)重点防范对象和灾种 根据已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成果,全县重点防范对象为已排查出的 422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滑坡、崩塌是全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要重点加以防范。
四、地质灾害防治目标任务 一是进一步加强“人防+技防+院户联防”工作。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健全以专职监测、网格员、驻村工作队、村社干部和院户联防明白人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保障专项经费,提高监测补助。为隐患点配备基本监测器材,加大基层监测人员的防灾避险应急保障。强化地质灾害宣传、培训、避险演练,不断提高群测群防队伍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及时补充更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台帐数据,制定防灾预案和监测方案。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完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与机制,落实监测责任,坚决杜绝因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导致的人员伤亡事故。
二是运用好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全县有 29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安装自动化监测报警设备,今年拟对现
- 6 - 有隐患点新增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 31 处,对原有 14 处监测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对高风险区侯家镇 20 处潜在风险点进行试点,实现自动化监测、预警。全面运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系统等信息平台,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三是对威胁城镇、场镇、聚居点等人口密集区的地质灾害隐患实施工程治理,实施民生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2 处,实施避险搬迁安置 50 户。
四是积极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水平,构建自然资源和规划、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重点加强农村山区的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移动手机、无线电台及互联网等有机结合起来,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
五、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落实防灾责任,打牢防治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和“防范胜于救灾”的理念,把防灾责任落实作为抓好防灾工作的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主动、监管部门主体、责任单位主责的防灾职责,不断健全“县、乡、村、组、点”
- 7 - 五级防灾体系。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党委政府属地责任,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防灾人员直接责任。全面推行“县包镇、镇包村、村包组、干部包户”的包保责任制,着力形成“上热下烫”“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格局。
(二)全面排查隐患,落实防治措施 抓实地质灾害隐患整治工作,开展汛前地灾隐患大排查专项行动。落实好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加大隐患排查、巡查力度,重点对地质灾害高、中风险区进行排查,聚焦山地、河谷地区村庄、施工场地、旅游景区、重点部位、重要设施的排查。要将有人居住、人类工程活动的潜在风险隐患点,尤其是岩溶发育地区,红层丘陵地区全部纳入地质灾害风险区管理和“三查”范围,适当扩大房屋前后及左右两侧、人口聚集地、在建工程等重点部位排查范围。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逐一登记造册,逐点落实防灾预案责任和措施。确定防灾责任人,采取针对性措施,编制、细化和完善防灾预案,要逐一落实监测、避让、治理措施,加快整治销号进度。强化“管行业必须管地灾”意识,督促指导住建、交通、水利、文广旅、教科体、应急等部门扎实做好本系统内的地灾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工作,并及时将排查成果和防灾措施建议函告相关单位和有关工程建设单位,尽最大可能掌控地质灾害隐患,及早预防,确保安全。
(三)宣传演练并重,提高快反能力
- 8 - 各乡镇人民政府、集州街道办事处要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工作,汛期前至少组织一次示范性的地质灾害避险演练,每个地灾隐患点都要进行以避险为主的防灾演练,努力提高干部群众对应急防灾预案的认知程度,在面临险情时能够有序、有效撤离。同时要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活动,认真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制作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活页、挂图、动画、短视频等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加大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宣传频率,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地球日”“土地日”等时机开展多种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民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确保在主汛期前宣传培训演练覆盖每一处隐患点、每一名受威胁对象。
(四)加强值班值守,做好应急准备 要坚持地质灾害 24 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带班领导、值班人员要保持 24 小时在岗和通讯畅通,各乡镇(街道)、责任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信息上报规定和地质灾害灾情信息上报制度,确保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各类地质灾害险情信息,不得迟报、误报、瞒报。一旦发现临灾险情,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有关人员要迅速赶赴现场,组织应急调查,确认险情。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应急部门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在做好地质灾害速报的同时,及时做好续报工作,坚决杜绝瞒报、
- 9 - 漏报、迟报等情况的发生。
(五)强化资金投入,提升安全保障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根据工作需求及时保障相关经费,以确保地灾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推荐访问: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 防治 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