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研究【优秀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年来辽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研究【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辽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研究 作
者:
巫晓燕
作者简介:
巫晓燕(1973-),女,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辽宁 沈阳 110000)。
原发信息:
《中小学教学研究》(沈阳)2014 年第 201411 期 第 35-37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5 年 02 期
高考对中学教学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测试十分注重对“能力”的科学检测,这对中学阅读教学也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启迪。高考阅读测试在对阅读能力检测如何更加具体化、科学化方面的确有许多突破。特别是在 2003 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实用类文本的概念,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也使高考试题进一步贴近生活,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早年高考对于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不多,但代表高考命题方向的上海题从 2003 年开始涉及实用类文本。辽宁高考语文多年来都采用选做题的方式测试学生阅读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则是选做题之一。实用类文本主要指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简要概括近几年辽宁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总体情况,可以有几点认识:从选材上看,传记是试题考查的热点体裁,新闻、
科普、访谈等文章还未被列入考查范围。从选文上看,选文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均十分典型,利于考生对高考新设文体文章的把握。从考查内容看,鉴赏评价、探究能力备受青睐,鉴赏评价侧重就文本特点进行考查并有所拓展,而探究题设题的点和面均进一步拓展。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从题型上看,题型已相对固定,一道多选客观题,三道主观题。从考核要点来看,实用类文体阅读侧重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对写作技法的考查。(4)含蓄性语句的理解。(5)段落之中句子的内部层次。(6)开放性问题。
再从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选作比例来看,选做文学类阅读的同学占少数,选作实用类阅读的同学占多数。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中心把握不准,缺乏想象和联想能力;二是实用类文本讲究实用,操作性强,答案一般都能从文本中找到切入点,学生做起来不太“费劲”。因此,关于实用类文本的备考就显得较为重要。下面笔者将从学生答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谈谈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思路问题。
2014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提出了三个层级九点要求。这三个能力层级分别是: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与探究能力。我们下面将大致从三个能力层级出发,以近些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作为案例,讨论学生在高考语文阅读答题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分析综合”能力层级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要求
“分析综合”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应具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能力。就这一能力要求来看,近几年高考试题与学生的答题情况,存在以下几点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概括能力不强,答案要点有遗漏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强化概括、归纳能力是阅读能力培养中较为容易的一项。这实际上是在做保留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的工作。但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同学往往把“摘抄”等同于概括,所以在答题时虽然写了很多,但是得分甚少,就是在概括知识点这个问题上有疏漏。学生概括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答案要么概括不当,切不中要害;要么语言烦琐冗长不知观点何在;要么概括出来的句子歧义丛生含混不清。2012 年辽宁实用类文本阅读为《克罗齐的求索》,文章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成就与实践活动。文章的思路清楚、行文流畅,较利于学生阅读。试题第二题要求学生概述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该试题同往年概括性试题有所不同,它需要学生从全文内容中进行概括总结,而非仅仅就一段或两段内容进行概括,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作答不够全面,没能从“理论成就”“实践活动”“如何将两者统一”三方面作答。对文中的信息概括不够全面,提炼归纳能力较差,过多地依赖原文,摘抄原文。
(二)答题思路混乱,答案不准确
这个问题是在测试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学生答题思路不清,答案要么缺少层次感,要么交叉重复,要么答案不在文章线索内,只是些毫不相干的语言堆砌。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也说明学生在阅读原文时思路就不是很清晰,甚至是混沌的。例如 2010 年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一文第二题: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这道题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分析综合”能力测试中较为容易的,学生只要从文章第一段的叙述中进行分层概括即可得出以下答案: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但是有些学生在阅读原文时就没有能理解和总结出文章第一段所写内容即是在介绍《日本国志》一书的“特点”,因而在回答问题时,将文章其他段落的内容也写入这道题的答案中,造成答案的混乱或堆砌。面对这种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一方面强化在阅读原文时的理解、概括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就是增强答题时的思路条理化训练,特别是对那些有难度的“分析综合”题,更需如此。
二、“鉴赏评价”能力层级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要求
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第二个层级是学生应有对实用类文本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对这一能力的“三个要求”分别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虽然近几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中测试“鉴赏评价”能力的试题,并不是很常见,或者说很典型,有的融合在“分析综
合”能力测试项目中,有的则体现在“探究”能力测试项目中,但在此种情况下,学生答题也存在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不熟悉实用类文本的艺术手法,鉴赏不到位
学生通常对于文学类文本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非常熟悉,而对于实用类文本各文体的艺术手法十分陌生,因而在作答相关题目时常常是无从下手,或者不适合地套用文学类文本的表达技巧的作用、意义,这样,就会使得答案有偏移、不够准确,或者无法做到有“深度”的思考和判断。2013 年辽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为《吴良镛:筑梦人生》,试题第二题要求学生简要分析文章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学生基本能够从丰富人物形象角度入手分析原文,但很少能够从主题角度来解答。许多学生答的是:承上启下、烘托、衬托、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等作用,这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一谈段落作用,不考虑文章的实际,就死记硬背几个“术语”,结果导致将理解、分析题变成“套做题”。文章中第六自然段没有继续介绍传主的学术成就,而是从侧面来写传主的性格、生活的片段,其主要作用就是要丰富传主的形象和性格特征,让人物变得更加真实可感。此外也使这篇人物传记更完整,更丰富。但学生往往偏离了文章内容来谈作用、鉴赏艺术手法,这应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对考查要点不明,阅读视野有限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中“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在各类实用类文体中略有差异。以访谈类实用文本为例,应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而在传记类的文本阅读中应注意区分文本中
作者、传主、他者等不同人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类试题多要求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前后重复和左右支绌,概括全面,突出要点。此外,传记类文本还要特别关注如何正确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传记文本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引为人生鉴戒这类内容的考查。因而,我们要把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具体来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绝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其他类文本中,则注重评价作者的观点和基本倾向。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作答,学生都要有较强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始终以理性的态度来阅读文本,这样,在作答时才能够“自圆其说”。
三、“探究能力”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要求
作为探究题,其本意在于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以体现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所以,探究题一般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给分。但是,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也不能毫无根据地胡乱探究,必须能根据文本提供的相关信息或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因此,探究题不像概括分析题那样,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就某
一方面进行论述、探究,既联系文本,又有所发展,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学生可就任一观点发表见解;也可以某一点为主兼顾其他作答;如果还有新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从近几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来看,最主要的设题点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明确答题的角度和重点;脱离文本任意延展;答题空洞,不会分析;表述不规范,缺乏分析。
根据以上探究试题的案例分析,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首先,学生应该重视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内涵。新闻、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等文体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这是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的。这里面就有个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忽视句子的内涵,被其表面意思局限了自己的思维,进而答题只是涉及皮毛,得分亦可想而知。
其次,在“谈谈自己看法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发掘文章的现实意义,使得答题不空洞,有内容。“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查,“鉴赏评价”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
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2014 年辽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侯仁之:城市的知音》,试题第四题要求考生结合原文谈传主成功的自身因素,并结合其中一点谈启示。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要求分析传主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有哪些,但有些学生只围绕一方面因素来分析阐释,造成失分。还有的学生在谈“自身因素”时内容空泛、堆砌套话,没有结合传主的具体情况分析,也造成失分。特别是谈“启示”时,有的学生脱离文本的内容谈现实,有的学生脱离现实谈古人,这都表明学生答题思路不清晰。
最后,学生应注意,虽然探究题较为灵活,但并不是说无的放矢、随意作答,学生应注意不能脱离文本,应该是贴近文本,努力地整体感知文本。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读。
推荐访问:近年来辽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研究 辽宁 解题 高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