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整合要素是关键(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整合要素是关键(全文),供大家参考。
乱花渐欲迷人眼,整合要素是关键 ————谈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作
者:
陈平
作者简介:
陈平,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215011).
原发信息:
《中学数学月刊》(苏州)2015 年第 20157 期 第 10-13 页
期刊名称:
《高中数学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5 年 11 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解放思想、激扬文字、打破陈规、勇于创新.反映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各种新思维、新教法、新模式、新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地层出不穷,如前几年以山东杜郎口教改经验为首的“九大教学范式”曾风靡一时,近几年以“微课”“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教学模式又悄然而至,目前似成燎原之势.对此,我们既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激动,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繁花似锦的表象下,我们应该更关注教学方法中最本真的内涵.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思考和实践,谈谈教学方法选择的思路和策略.
一、影响教学方法的要素
哪些要素对教学方法选择的影响最大呢?对这个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的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 23 条要素,如果我们大致分一下类,可以缩减到 6 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习惯等)、师能(主要包括教师的个性、特长、心理、经验、风格等)、环境与资源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认为中学教学不能拘泥于采用哪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应对教学目标、内容、学情、师能、环境与资源等进行合理整合,选择相对“得法”的教学方法或方法组合.即选择最适合某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最适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最符合教师个性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从而最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境界.
二、科学整合要素
何为整合?整合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本文中所讲的整合是指将与教学方法选择有关的要素进行分析,确定对教学方法选择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教学方法的影响并选择匹配的教学方法(简称为优选),必要时还要通过对方法的筛选和组合形成一个优化的系统,从而促进学生在个人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1.对教学目标的整合
首先我们对新课程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三维教学目标绝对不能认为是三种教学目标,而是一个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的整体,教学中必须整体把握三维教学目标.然而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根据三个方面的目标来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而是应该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某项目标的体现可能会突出一些、或者比较显性,所以教师要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传授知识为主,还是巩固知识为主;或是训练技能、培养能力为主;还是培养个性心理品质为主.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传授知识一般可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情境法;如果是技能训练可用演示法、操作法和实验法;如果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可用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如果是培养学生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可用发现法、探究法和尝试法等.
2.对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习内容是教学方法的直接性对象,也是主要考虑因素之一.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如知识的类型、性质,内容的多少、难易,前后的联系性等.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必须对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由于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分类的方法可能具有多样性,笔者撷取几种有代表性的分类:
(1)按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分类.
(2)按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分类.
(3)按教学内容的内涵分类.
(4)按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形式分类.
(5)按教学内容前后的联系程度和逻辑关系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方法整合及优选的思路.从理论上说,任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同时按以上五个标准分类,但如果真这样的话,单研究分析教学内容的程序就已经变得不胜其烦了,教师日常的备课工作就会变成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每一节课占主导地位的分类往往只有一项,其他分类则处于从属地位.因此,我们在分析一节课的内容时,凭借长期积累形成的教学经验和教参的指导,很容易找到在上述的五项分类中占主导地位的分类属于哪一类,然后再思考如何根据这一类的特征进行整合和优选.以下我们以按“教学内容的难度分类”为例来看看整合及优选的思路.
与容量相比,教学内容的难度对教学方法的影响更大.一般来说,难度大,教学中消耗的时间就多,对教学方法选择的要求亦高.难度小,教学中消耗的时间就相对较小.这是一般性的规律,但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工作,复杂性体现在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简单地说,对难度大而且地位重要、思维含量高、前后联系较多的知识,应该不吝时间、不吝精力地整合.我们剖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下称《要求》)必修系列模块数学 1 中的“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这一板块的教学要求.
通过《要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内容不但难度大,而且地位重要、思维含量高、前后联系较多.如“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及其
几何意义”、“函数最大(小)值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函数奇偶性的含义”、“函数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等.对这些内容,笔者再次强调应该不吝时间、不吝精力地分析材料,精心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如多采用偏重于探究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
有一些知识难度虽大,但属于高等数学范畴,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常常定性为“了解”、“领悟”、“欣赏”层面,如选修系列中“初等数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整除、同余、模 m 的完全同余系和简化剩余系、欧拉定理和费马小定理、威尔逊定理、欧拉函数、模 p 的原根存在性等)”、“几种几何变换及其特性”、“拓扑变换”、“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定理与欧拉示性数”、“闭曲面分类和拓扑思想应用赏析”等.教师在教学中不宜投入重兵打持久战,可多采用诸如“讲授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偏重于再现的教学方法.
3.对学情的整合
英国教育理论家、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说得好:“我始终信奉这样一条教育原理: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必然会遭遇悲惨的失败.”学情主要包括学生的基础、认知特点和经验等.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学生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归宿和核心.那么,研究学情,要考虑哪些基本要素
呢?笔者综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一般要考虑的要素为:年龄特征、动机与兴趣、心理素质、知识储备、能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品质.
对以上 7 大要素整合后,怎样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呢?我们认为找准“中间地带”是优选方法的关键.首先我们解释一下“中间地带”的含义.这是上海“青浦经验”的创始人顾泠沅先生在《进入 21 世纪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1997-2010)》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思想: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学习,这两种教学取向从操作特点到价值目标、理论基础,甚至文化背景都有实质性的差别,在二者之间取中、平衡,并按本国传统来进行整合,这种策略是行之有效的.顾先生认为:“搞理论要走一点极端,搞实践应用必须择其两端而用之,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我国多年数学教育改革实践的主要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读者会感到整合学情需要考虑 7 大要素太多了.事实上,如果您新接一个班或者公开课需要借班上课,那么至少对上述 7 个要素要进行分析和整合.但如果您所带的班级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般需半年以上),对班级学生应该比较熟悉了,那么对一些相对比较稳定的学情要素,如“年龄特征”、“心理素质”、“能力水平”、“思维品质”、“学习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已经了然于心了.因此,在具体上每节课时,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时只需做好以下功课:
(1)本课的材料或类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吗?如果预设感到不明显,能否借鉴“情境教学法”的思路,给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从而撩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已具备了哪些与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水平如何?根据材料的重要性、思维的含金量和学生的掌握水平来选择“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学指导法”等以“自学—辅导”为主的教学方法,还是采用“实验法”、“发现法”、“尝试法”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有效地同化或顺应.
(3)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们有哪些自主权和交互行为(包括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是否采用“讨论法”、“操作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以“活动—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
总之,对学情要素的分析和整合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其核心要素对选择教学方法是明显直接的.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学生、找准“中间地带”.
4.对师能的整合
美国学者理查德·阿兰兹说过:“有些教师就像陈年美酒,任教时间越久就越优秀.然而,另一些教师虽然经过多年教学的实践,但教学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仍旧停留在他们第一次进入课堂时所处的能力水平上.”这个现象似乎具有国际性,有些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从来不在主观上采取主
动、积极的态度去考虑如何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师能)去驾驭课堂、吸引学生,充其量也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教科书的传声筒,教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书呆子.而好的教师之所以成为好的教师,就在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具体的”、“特定的”情境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有机地渗透自己的思想方法,构建自己的高效、智慧、魅力课堂,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教师的个性特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特别擅长的可以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某种技能和技艺.个性特长从职业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专业特长和非专业特长.
专业特长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可以在本学科的教学中给予学生直接的帮助,如数学教师条理清晰的语言能力、缜密严谨的思维习惯、高超的解题能力和作图技艺、丰富的数学史知识等.非专业特长是指除了专业特长之外的特殊技能,如运动特长、文史特长、表演特长、书画特长、棋类特长、手工特长等.不管是专业类的个性特长还是非专业类的个性特长,只要合理运用,都能使教师的课堂绚丽多彩、自在流畅,并且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有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特长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即使是最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也可以上出别样的精彩.在此,笔者列举几种“讲授法”教学发挥教师个性特长的类型.
“讲授法”教学发挥个性特长的类型举例:
广博型——有的教师知识广博,在课堂上往往引经据典、纵横捭阖,让学生大开眼界、激发求知欲.
幽默型——有的教师生性幽默,往往通过富有情趣的语言、寓庄于谐的案例,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效率倍增.
浪漫型——有的教师性格浪漫,往往通过天马行空般的风格独抒灵性,让学生得到唯美的熏陶.
缜密型——有的教师思维缜密,就可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式的风格征服学生.
雄辩型——有的教师有辩才,则可在课堂上雄辩滔滔、以理服人.
表演型——有的教师有表演天赋,亦可合理地使用肢体语言烘托气氛、感染学生.
书卷型——有的教师书卷气浓郁,就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资本来吸引学生.
中央电视台 10 套的《百家讲坛》采用的是最质朴的“讲授法”,为什么会成为收视率很高的王牌节目?除了这些大家们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儒雅的气质、雅俗共赏的处理技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课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特别强,有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如清泉入涧,清晰动听;有时慷慨陈词,痛快淋漓;有时又声情并茂,感人肺腑.这些优点很值得我们一线的教师学习借鉴.
关于环境和资源的整合,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当前信息技术介入教育领域的节奏明显加快,“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碎片化学习”等新概念、新模式、新方法接踵而至,并伴有浓厚的“西风东渐”的色彩.有关这方面的论述,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三、系统优选方法
以上我们探讨了几大要素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优选,然而即使对个体指标的整合和优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对每一堂课来说,你必须考虑几大要素之间的整合,因为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高度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本文只探讨了基础工作的策略,下一步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为此,笔者抛砖引玉地提出了两个方面的策略.
·教学方法的筛选 每一个要素整合后,都会产生几种备选的教学方法,最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需要对各要素之间整合后科学筛选.
·教学方法的组合 很多情况下,一节课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难于奏效,这时需要教学方法的组合,形成教学方法系统.
总之,面对繁花似锦般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这种态势大有层出不穷的趋势),对那些想在教学改革方面有所作为的教师,确实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琳琅满目的教学方法让...
推荐访问:乱花渐欲迷人眼,整合要素是关键 要素 乱花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