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为仓头中心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徽省无为仓头中心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供大家参考。
安徽无为仓头中心中学 2021 届 11 月月考 高 三 历 史 本试卷共 4 页,100 分。考试时长 9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5 15 题,每题 3 3 分,共 5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 《海国图志》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2.清末,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上述现象说明 A.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 B.士子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 C.“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 D.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 3.《马关条约》签订后,英国《泰晤士报》认为:辽东半岛的割让无损于英国的利益,按照协议 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进。以下“协议”可以被英国援引以“增进利益”的有
①赔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
②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③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④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19 世纪中期,中国产茶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福建武夷山开荒栽茶“漫山遍野,愈种愈多”,杭州於潜“仰食于茶者十之七”,湖南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这表明 A.国内需求扩大使茶叶生产增加
B.通商口岸附近的农业逐渐破产 C.出口数量增加扭转了贸易逆差
D.开埠通商加速农业生产商品化 5.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戊戌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倡导变法,开始向西方学习强国御侮之道
B.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序幕
C.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
D.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7.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 8.“官办汉阳铁厂于光绪二十二年交盛宣怀招商承办,讫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呈部注册,遵照奏定商律办理.”1908~1911 年间中国国内钢铁市场的平均整体容量约为 29 万余吨,其中汉阳铁厂年均总产量为 12 万余吨(其中出口量约五万余吨),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的结论准确的是 A.该铁厂创办于清末新政的大潮之中
B.于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三分之一 C.改变了国内市场由列强主宰的格局
D.以官办为始的中国近代工业化缩影 9.《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10.下列各项属于孙中山在民国初年提出的主张的是 A.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B.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C.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我辈须极力振兴实业,讲求民生主义,使我五大族人民,共濬富源。
11.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这一论述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12.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侮之资,为自强之本” ②“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③“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④“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速立宪法” 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13.有史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花了20年的时间”。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涌现
B.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
C.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D.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14.有学者认为民国初年(1912—1928)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是进步发展的时代”。下列叙述能够为其提供依据的是 ①进步知识分子提倡民主科学
②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③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三民主义
④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1859-1913 年间,中国新建成的 549 家工矿企业中,首屈一指的是纺织业(160 家),绝大多数都从国外购进成套设备。1913 年在世界各国纱椗数的统计中,排在首位的英国是中国的 118倍。以上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 ①近代纺织业发展较突出
②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③采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④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5 5 题,共 5 55 分
16.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 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
——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64 年 4 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奕䜣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1868 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
——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人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4 分)
(2)结合所学,分析国家主权观念变化的原因。(6 分)
17.在时代巨变的潮流中,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际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郭嵩焘是 1875 年清政府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驻英公使。他把从上海到伦敦途中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并抄寄一份给总理衙门。书中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西方。这份 2 万余字的日记在刻版刊行后,遭到士大夫的攻击谩骂,有人参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有人更指责他是有“三大罪”的汉奸,这“三大罪”是“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慈禧太后发布谕旨严厉申斥郭嵩焘,下令毁弃《使西纪程》刻版,并禁止流传。
——摘编自孟泽《洋务先知——郭嵩焘》 材料二
1871 年出任日本驻美国第一任大使的森有礼,在办理交涉事宣之外,访查美国“立国兴学”的途径,向美国各部长、国会议员和大学校长发出照会,列出若干问题,请他们回答,然后将复件译为日文书籍,题目为《文学兴国策》。该书被送交日本政府,引起重视,在认真研究后付诸实施。
——摘编自刘克敌《教育的使命与文学的使命》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两本著作的结局。(15 分)
(答题要求:先分别评析,最后总体评析)
18.材料
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产生,提倡发展农工商业,通过振兴实业,解决民族危机,实现以富求强。这一思潮推动中国实业发展浪潮。
甲午战后至 20 世纪初,清政府鼓励官民从事工商业活动。1898 年设立矿务铁路总局。1903年设商部,出台了《商律》《破产律》等经济法规和规章制度。1897 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1908 年大清银行成立。此外,传播科学技术和实业知识的民间经济实业团体、实业报刊杂志开始出现,1897-1911 年,创办的各类实业报刊约有 31 种。
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先后成立实业部、农商部。1912-1923 年间制定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矿业条例》等 70 余项经济法规,内容更合理、详实,更具可行性,涉及农、工、商、矿、渔、林业等多方面。1913 年,成立中国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颁布《劝业银行条例》《农工银行则例》《实业银行条例》等文件,形成中国银行体系和银行制度。此外,自 20 世纪初抵制美货以来逐步兴起的国货运动在辛亥革命后蔚然成风,中华国货维持会成立。
——摘编自李旻《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研究》
依据材料,概括甲午战后至 20 世纪初中国实业发展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期实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概括民国初年实业发展条件的新特点。(14 分)
19.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 年至 1918 年),殖民地、半殖民地在贡献其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乘殖民列强忙于欧洲战场的厮杀,放松对“外围”地区的经济遏制之机,而使自己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大的增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起来了,无产阶级的队伍也相应的壮大了,知识分子阶层人数也有所扩大,从而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层次变动,阶级力量的配置也发生变化。反殖民主义力量的基础获得较大的充实。
——摘编自高岱 郑家馨《殖民主义史·总论卷》
结合20世纪10年代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历史的有关事实,论证材料的观点。(8分)
20.材料 五四以后,中国史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梁启超激烈地抨击旧史学,提出“史界革命”的主张。他借鉴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撰写了《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
1920 年起,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开设“唯物史观研究”“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并发表了《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论文。
1923 年,顾颉刚提出“古史层累地造成的”观点,认为关于古史的传说是后人编造的,而且是不断地扩大编造。
胡适的史学方法是“十字箴言”,即“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大胆假设”是在“真实可靠的学问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提出来的。“求证”的过程,是要求以客观事实为证据,通过实验对假设加以证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依据材料,简述该时期中国史学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背景。(8 分)
安徽无为仓头中心中学 2021 届 11 月月考 高 三 历 史(答案)
本试卷共 4 页,100 分。考试时长 9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5 15 题,每题 3 3 分,共 5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B. 《海国图志》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