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供大家参考。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2001—2012 作
者:
韩永强
作者简介:
韩永强(1975- ),男,山西寿阳人,管理学博士,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山西 太原 030006)。
原发信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13 年第 33 期 第 33-37 页
内容提要:
我国中职教育在最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职教育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教育规模逐年扩大,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社会服务能力也不断增强。但从另一方面看,中职教育发展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尤其在教育经费投入、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改善、专业结构调整以及与高职教育衔接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解决好这些影响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促进我国中职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2001—2012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4 年 04 期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3)0033-0033-05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一)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近十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并在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这种背景下,中职教育顺势迅猛发展,2008—2012年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的平均占比达到了 46.8%。同时,中职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正被逐步加强。2012 年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将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性普惠性教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这表明,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未来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这也将从客观上为未来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近十年来,中职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2001 年,我国中职学校在校生为 1196 万人,2010 年达到历史峰值 2238.5 万人,十年间翻了近一番,几乎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的规模也有了较大幅度地增长。“十五”初,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为 63.3万人,到 2012 年增长到 88.1 万人,十年左右增长了 33%(图 1)。
(三)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过去十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扶持下,中职教育的整体投入不断增加。2001 年,我国中职教育经费为 416 亿元,到 2007年则达到了 852 亿元,较 2001 年翻了一番。2010 年中职教育经费达到历史峰值的 1357 亿元,相当于 2001 年经费投入的三倍多(图 2)。中职教育经费投入除了在总量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外,自 2006 年起,经费增长速度也快于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图 3)。统计显示,2006—2010 年中职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平均为 19.2%,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平均仅为 13%。
图 1 2001—2012 年中职教育规模增长情况
(四)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统计表明,2001—2012 年,中职学校已经为我国培养了 6 108 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平均每年为劳动力市场输送约五百万技能型劳动者,这对于缓解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矛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学历教育外,中职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非学历技能培训。一是占十分之一的行业企业举办的中职学校面向本行业企业职工承担着大量的技能培训任务。二是各类中职学校围绕职业技能提升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依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特点,积极对青年农民、乡镇企业职工、退役士兵、农民工、轮岗职工等劳动力群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仅 2007-2011 年间,我国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培训的学生就达
到 2.7 亿人次,五年共结业 3.1 亿人次。中职教育的发展,为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劳动力转移和素质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 2 2001—2010 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收入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对比
图 3 2001—2010 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对比
二、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生均经费亟待提高
一般来讲,职业教育生均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 2~3 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必须充足。然而,我国中职教育却长期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2004—2010 年,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平均仅为普通高中经费投入的 60.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则达到了 3~4 倍。从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来看,中职教育也落后于普通高中教育(图 4)。2001—2010年中职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平均为 7.3%,低于普通高中教育 2.8个百分点,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与学生规模增长之间显然形成了一对矛盾,导致中职学生生均经费相对较少。统计表明,2005-2011 年,中职学生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平均仅为普通高中生的 1.1 倍和 1.3 倍,两项经费的平均增长率甚至比普通高中生分别低 2.5%和 0.8%。此外,中职教育经费在使用上也不尽合理。各
种补助、奖学金、人员支出、公用支出等所占比例较大,真正用于中职教育自身发展的经费相对有限,特别是教育经费难以真正投入到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专业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经费投入结构失衡,地区差距亟待缩小
中职教育经费投入除总量偏低外,经费投入结构也不平衡。一是地区经费投入不平衡。从 2007—2011 年不同地区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看,东部地区的生均经费最多,平均分别为 6595.9 元和 2140.4 元;其次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生均经费最少,平均分别为 3 315.1 元和 850 元,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一半左右。在中职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要改变“中部塌陷”效应,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二是各省市间的经费投入差距比较大。从 2007—2011 年均值来看,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最多的五个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西藏和内蒙古;最少的五个省市全部位于中部地区,分别是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南;生均教育经费最高的北京市与最低的湖北省之间相差 5.5 倍。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多的五个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辽宁、海南和青海;最少的五个省市分别为湖北、湖南、河北、安徽和江苏;生均公用经费最高的北京市与最低的湖北省之间相差12.6 倍。三是省市间经费投入增长率差距也较大。在 2007—2011 年间,生均教育事业费增长最高的是陕西省,平均增幅达到 32.5%,而增幅最低的广东省仅为 10.3%;生均公用经费增长最高的是江西省,平均增幅高达 66.3%,而广东省增幅最低,为 18.2%。
图 4 2001—2010 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
图 5 2001—2012 年中等职业学校师比情况
(三)专任教师增长缓慢,教师结构亟待优化
长期以来,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一是专任教师缺口大,生师比失调问题突出。统计显示,2000 年中职学校的生师比仅为 16∶1,而 2010 年则达到历史峰值的 26.4∶1(图 5)。假设以 2012 年中职在校生人数为基数,按照 2011 年教育部提出的“到2015 年,专任教师生师比降到 20∶1 以下”的目标计算[1],2013—2015 年还需要补充约 17.6 万名专任教师。然而,近五年来我国专任教师年均增长仅为 0.25 万人。可见,目前的增长速度离目标还相距较远。二是专任教师在教职工队伍中的比例仍需进一步提高。在当前中职学校教职工队伍中,非专任教师所占比重过大。2008-2012 年,中职学校非专任教师所占比重平均为 27.5%。可见,适当降低非专任教师的比重,对改善生师比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专任教师内部结构不合理。目前,中职学校专任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与技能结构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急需通过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等一系列行动,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年教师少、兼职教师少、高学历教师少、‘双师型’教师少”等不合理现象。
(四)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供需矛盾亟待协调
近十年来,中职教育教学资源的改善程度与其办学规模增长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矛盾。一方面,中职学校数量呈现递减趋势。统计显示,2012年中职学校数量较 2001 年减少了 34.7%。中职学校数量的减少意味着中职教学资源变得愈发紧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却处于递增态势。2001 年,中职学校校均学生规模仅为 616 人。2006年即翻了一番。2012 年校均学生规模为 1669 人,是 2001 年校均学生规模的近三倍(图 6)。在过去十年间,中职学校数量锐减三分之一,而中职学校在校生数量则增长近三倍,这无形中加剧了教学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硬件资源难以保证。中职学校的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量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硬件指标值不断下滑。据测算,“十五”期间生均各类教学资源以年均约 10%的速度在减少。2009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国中职学校生均校舍面积达标率为零,生均仪器设备值达标率也仅为 25.8%。[2]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还普遍存在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学生实训实习难以保障等问题。教学资源的短缺导致部分中职学校普教化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中职高职衔接脱节,职教体系亟待完善
当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等培养层次之间还存在断层、脱节现象。特别是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衔接脱节,导致中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终结教育”。调查表明,2007—2011 年平均每年只有 49 万中职毕业
生能升入高一级学校,仅占就业学生总数的 10.4%。[3]相比之下,在英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早已超过了 60%。[4]改变目前的高职招生机制,使中职、高职教育实现有机衔接,是拓宽中职学生向上成长通道的有效路径。2007-2011 年的数据显示,中职毕业生每年平均为 612.5 万人,高职院校同期招生数平均为308.6 万人。这意味着。如果高职院校充分面向中职学校对口招生,从理论上每年可以吸纳 50%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深造。这有利于根据客观规律培养真正意义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解决中职学生就业率高而薪酬水平低、上升渠道不畅通、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中职教育摆脱“就业教育”和“饭碗教育”的尴尬境地,一定程度上增强中职教育自身的吸引力,解决中职学校的生源荒问题。
图 6 2001—2012 年中职学校数量及校均学生规模
(六)中职专业发展失衡,专业结构亟待调整
从 2005—2011 年中等职业学校分科类招生占比情况来看,中职专业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在目前中职招生专业类型中,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和经贸旅游类专业占近六成的比重。相比之下,师范类、土木水利工程类、交通运输类和社会公共事务类等专业平均招生比重不足5%,而能源类和资源与环境类平均招生比重甚至不足 1%。总体上看,对与新兴技术、新产业领域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专业的引导和扶持,是今
后中职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例如,适当调高环境能源、医药卫生、涉农类专业的招生比例,对缓解我国在这些领域技能型人才的不足将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角度看,中职和高职在专业发展侧重上也存在一定不同。从 2011 年数据来看,中职和高职在经贸旅游类、信息技术类、农林类、土木水利工程类和文艺体育类等专业招生比例上存在较大差距,这几类专业两者的招生占比相差都在 10 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高职招生在面向中职学校对口单招时,各专业势必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如果高职教育要真正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就应当在专业结构上实现与中职教育的衔接,按照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制定阶梯性培养目标。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以促进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完善经费投入制度,优化经费投入结构。要科学测算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本,据此制定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并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参照国外的通行做法,合理提高中职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确保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比较充裕。各地要根据国家标准制定适合本地的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在保证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费动态增长机制。积极拓宽中职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探索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其他民间资本参与发展中职教育的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继续推动以项目为中心的专项投入,加大中职教育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对中部地区
和农村地区的中职教育,国家应设立相应的发展专项资金适当给予扶持,以缓解地区经费投入不平衡问题。教育经费要向易于产生社会效益的重点建设学校和专业倾斜,以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突出教师队...
推荐访问: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职业教育 因素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