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促进类型教育内涵发展重要保障(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X证书制度:促进类型教育内涵发展重要保障(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1+X 证书制度:促进类型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 ——1+X Certificate System: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Type Education Qin Chuan 作
者:
覃川
作者简介:
覃川,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山东 青岛 266555)。
原发信息:
《中国高教研究》(京)2020 年第 20201 期 第 104-108 页
内容提要:
1+X 证书制度试点对职业院校来说,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不仅可以深化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衔接与融通,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还可以加强校企良性互动与有效合作,建立健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类型应有的本质特征。
1+X Certificate System: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Type Education Qin Chuan
关
键
词:
类型教育/1+x 证书制度/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内涵发展/type education/1+X certificate system/compound technical-skills talents/production-teaching integration/connotation development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20 年 07 期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1.16
2019 年 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启动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为进一步畅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解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紧密、类型教育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提供了遵循。如何全面系统、准确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制度,并在具体实践中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需要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统一思想,勇于创新,形成合力,持续推进。
一、逻辑起点与价值意义
1.1+X 证书制度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一项重要举措。专业与岗位对接、知识与技能融合,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院校学生“术业有专攻”的比较优势所在。从系统论角度看,1+X 证书制度的逻辑起点涉及三个维度,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求学者可持续发展的个体诉求和学校培养培训作用发挥的功能要求。实施 1+X 证书制度,“书证衔接和融通是精髓所在”[2],不仅可以倒逼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好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衔接与融通,而且可以加强校企良性互动与有效合作,将技能证书课程融入学历证书课程体系,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更好体现职业教育类型应有的本质特征。
2.1+X 证书制度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加快,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新工种不断问世,技术技能新标准、职业岗位新要求也随之颁布,传统的“一技之长”人才培养要求已经不再符合“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现实需要。面对这些新情况,职业院校只有与时俱进,推出一批复合型新专业、新课程、新技能乃至人才培养新标准,注重专业技能与生活技能的融合培养,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工作能力、生存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和体面生活奠定基础。
3.1+X 证书制度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作为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其类型教育的特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即时性,即及时顺应社会发展变化,对接行业、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实现零距离衔接。从协同论角度看,1+X 证书制度创新了以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使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彰显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独立存在、互相依存、融合发展的耦合关系,使人才需求“供给侧”培养的杠杆作用更加凸显,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改进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及学习成果评价模式。
二、机遇挑战与实施路径
1+X 证书制度试点对职业院校来说,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职业院校是被动等待获批试点任务,还是积极主
动地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校本化实践探索与能力积累;X 证书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如何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而不是简单地替换或累加;X 证书的内涵与外延如何体现通用性、先进性、开放性、包容性,并体现软技能的培养要求;从事 X 证书教学的教师是否充足,是否真正掌握技术技能的内涵,胜任 X 证书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参加 X 证书培训与考试的积极性,并在教学中发掘所有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潜能;培训评价机构、学校、合作企业作为不同利益主体的“三元”,能否协同一致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现有的学分制、学期制、实训条件、评价标准如何支持1+X 证书制度的试点,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职业院校本着全面、系统、科学的原则,结合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并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确定下来,统一要求、达成共识、协同推进。同时,以开放的视角加强与国际同行合作,共同为 1+X 证书制度试点的成功积累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运作模式。
“1+X 是相生相长的标准体系”[3],在实施过程中,应系统谋划,着力在以下 5 个方面实现突破。
1.建立 1+X 证书制度试点实施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 8 个大类 1838 个职业。与其相对应,全国职业院校设置专业近千个,专业点近 10 万个。从时间维度看,如此多专业与专业点,短时间内很难将 1+X 证书制度试点全部覆盖;从能力维度看,不是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具有承接、完成试点任务的能力,办学能力不强、资源
不足,是制约 1+X 证书试点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自上而下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试点实施体系。
从纵向来看,构建三级实施体系,可以调动和发挥地方、职业院校主动参与 1+X 证书制度试点的积极性。要鼓励那些未获得国家试点任务的职业院校,或者已经获批试点任务的职业院校选择国家尚未启动试点的专业,与业内、社会认可的行业或企业签订 1+X 证书试点协议,进行本土化试点,形成自下而上的梯次结构体系,最终为承接国家试点任务做好储备、奠定基础。各职业院校可结合多年来实施多证书制度的经验,通过1+X 证书试点,积极探索课证融通,将专业理论教学与技术技能实践结合,提升专业群内涵建设,为学生高水平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从横向来看,技能等级证书是若干类、若干个证书的组合。学生在获取 X 证书时,既可以获得与专业门类匹配的专业技术证书,也可以获得跨专业门类的专业技术证书,还可以获得写实性的软技能证书。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数量提升到质量提高,既考核求职者的专业技能水平,也考查求职者跨专业的技术技能,还考量求职者的基本素养与通用能力。因此,应充分处理好硬技能与软技能的关系,按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制订突出 X 技术技能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提升学生面向职场的竞争能力。
2.厘清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关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这说明,1+X 证书试点是以学历证书为基础,建立在学生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基础之上的能力拓展与提升,应充分、系统体现职场要素的“职业性”与学校功能的“教育性”,体现 1 与 X 之间的平衡与和谐。1中的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学习影响、反哺、提升着 X 的内涵,促进、提升X 的含金量;X 中的技术技能培训促进着专业知识内化学习的深入,使知行合一、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得以落实到位。由此可见,1 与 X 之间是和谐、生态的关系,所开发的兼顾求学者发展需求与技术技能要求的新课程,应体现出职业类型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类型教育,应把职业等级证书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学历教育实践,植入专业学习过程,不能简单地将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叠加,也不能简单地将专业教学标准与岗位职业(技术)标准相加,而要通过适当的“加法”或“减法”,对原有的课程标准、内容进行重组或重构,形成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职业证书中的技术内涵与专业知识结合,可以促进技术知识、“技术学术”的形成与完善,体现出技术知识的无形(有形)与非物质性、“技术学术”内隐与默会的特性,进而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融合、互通和内化,这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培训评价组织在开发 X 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时,应在充分体现技术技能要求的前提下,遵循职业教育育人规律,突出职业院校教育功能。体现在 1+X 证书课程体系上,一方面,学历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要实现兼容与融通,专业课程与技能课程也要实现协同与融合,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理实一体教学运行由离散化、分阶段趋向
于聚合与统一;另一方面,要注意“变”与“不变”的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确保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同时,针对企业与产品生命周期所带来的变化,及时更新、提升 X 技术技能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3.提升教师承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能力。1+X 证书制度的实施主体是职业院校,实施主力则是从事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他们是职业类型教育有效推进的关键。1+X 证书制度的实施,对职业院校教师无论是 1 的素养、还是 X 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准,改变其在书斋环境下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中所形成的素质与能力结构,进一步增强职业与职场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与开展应用研发的能力。要加强“类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教师到企业开展 X 定制研修、聘用企业兼职教师、整合职业院校内部教师资源等多种途径,解决实施 1+X证书制度师资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
要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岗位任职标准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现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学习内容、考核标准主要是对教师的一般性要求,缺少职业类型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因此,1+X 证书制度试点专业启动后,应配套制订专业教师岗位标准,将教师 X 技术技能水平列入聘期考核要求,实施复合型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激励教师真刀真枪地在生产、工作一线实训中,在专业技术技能内涵体悟中,在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课程整合与开发中,真正理解 1+X 证书制度的内涵,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X 技术技能水准不高等问题。
复合型专业教师应该拥有多种能力,包括:具备驾驭 1+X 证书的专业教学能力,不仅能够考取 X 证书,而且还具有能够运用技术标准、规则指导学生做出产品、方案的策划能力、实操能力;将 X 中的技术知识和技术标准、实操规范整合到 1 中重组课程的能力,开发和制订新课程标准或专业人才培养新方案的能力;具有较多的企业人脉资源和较强的沟通能力,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资源整合的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打造多元组合双师团队和多师素质结构团队,加强混编双师素质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校企教师优化组合,专任教师专业技能补短、企业教师教学能力补缺;挖掘非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潜能,调动他们在 1+X 证书试点中形成合力的积极性。
4.推进学分银行、多学期等配套制度的改革。以学分累积为主要特征的“学分银行”,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一种新型学分与学制形态,呈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化发展的新趋势。这一制度的建立,从形式上看,有利于促进 1+X 证书制度的试点推进,影响着微辅修专业设置、学分制改革、微学分课程开发、多学期制度建立、学习模式创新、移动学校构建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从内涵上看,体现了满足技术技能更新速度加快、学生碎片化学习习性特征、传统教学模式变革等所带来的诸多需求。突破了原有的专业模式与学习时段的限制,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方式,促进了技术技能培训与专业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为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积累了实践经验。
学分银行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需系统化进行顶层设计,包括: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分解后组成新的学分累积结构,形成微专业、微课程、微课堂、微学分这一新的教学系统;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进度而配套实施技能等级证书学分课程,满足不同层级知识与技能进阶学习的需要;技能课程进入专业课程后,对一些课程学分和学制学分进行重组,凸显新技术、新知识、新规则等内涵;将寒暑假设为学期,安排学业学习与技能培训课程,学生参加 X 技术技能培训或到企业实习实践后获得的累积学分,存入自己的“学分银行”。另外,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不同时期学习内容与技能水平的质量认证,也需要以共享的思维进行制度设计。
1+X 证书体系下的学分银行与学分制之间应该建立起通畅的衔接与协同关系。学分银行的特点是累积制、终身化,着眼于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拓展了学习时空,而现有的学分制则受制于在规定时段内完成学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毕业证书”职业准入门槛的限制,弹性有效期只有 6 年。两者之间的不对应、不衔接所产生的不平衡性,不利于学分银行制度的推进。此外,现有学分制所设计的基于整门课程修完后而获得的学分与绩点,也不利于项目教学、工学交替、1+X 证书技能培训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推荐访问:1+X证书制度:促进类型教育内涵发展重要保障 内涵 证书 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