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高英语语用能力,供大家参考。
加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作
者:
李海清
作者简介:
李海清,云南西双版纳教育研究所英语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云南省特级教师。
原发信息:
《中小学教材教学》(京)2016 年第 20169 期 第 48-52 页
内容提要: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教学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英语教学要渗透文化意识,增强英语语用能力,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
键
词:
跨文化交际教学/英语语用能力
期刊名称:
《中学外语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7 年 01 期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1]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笔者通过教研发现目前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欠缺。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学生记忆词汇、学习句型、获取语法知识为目的,没有重视跨文化意识的教学。其结果是学生记忆了大量的词汇,
语法背得很熟练,英语笔试成绩很好。但一旦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就出现了问题:或用词不当,或使用语言不得体。例如,英语中表示礼貌的日常用语——“Please.” “You are welcome.” “Thanks a lot.” “That"s all right.”等,比汉语中的对应词语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中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英国人见面爱谈天气,而中国人见面爱问“你上哪儿?”“你到哪儿去啦?”如果把这样的招呼直接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如果这样用英语打招呼,多数外国人听了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可能是“与你无关,你管得着吗”。[2]这种语用失误现象在现实交际中并不少见,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学习英语,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中对话题的选择意图、教材的内在含义领会得不够,也就不能够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进行机械的教学,造成学生缺少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语用能力得不到提高,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英语课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他们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增强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说好用好英语。
一、语用学与语用能力
(一)语用学
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最早是由哲学家 Charles W.Morris 在《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到的。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书中认为: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
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应该研究两种意义,即说话人?作者所传递的意义以及听话人?读者所理解的意义,也就是说话人的生成和理解。对说话人意义的研究离不开语境,在一定的语境下,说话人希望通过话语表达什么样的信息或意图,以及语境如何对所说的内容产生影响。因而,说话人往往要根据谈话对象、时间、地点以及其他客观条件去组织、构建自己希望表达的内容或信息。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是否用得合适、得体,研究如何通过语境理解和使用语言。在语言交际中,语境对话语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离开语境,只通过语言形式本身,听话人不能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3]如“There is a dog at the door.”听话人只能借助语境才能获得确切的意思,是“一种犬科哺乳动物”或是说话人的警告“小心,有只狗!”,听话人无从知晓。同样,“Open the window,please!”这句话除了表达“开窗”这一语义外,不同的语境赋予其不同的意义。如果是大热天,说话者用这句话告诉听话者“太热了,打开窗,凉快一下”。如果是冬天,屋里有人抽烟,话语人的言外之意可能是透透空气,烟味呛人;或对抽烟表示不满。因此,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赋予这句话的语用意义。
(二)语用能力
对于语用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 认为,交际能力由四个部分组成: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中的适宜性;现实中的实施情况。Widdowson 认为,“能力”有两个部分:知识和技能。前者相当于语法能力,后者相当于语
用能力。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从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看,仅仅掌握了词汇和语法,并不意味着就能在任何场合下都能正确理解英语为母语的人士的意思,也不能自如、得体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如“A:Do you like country music? B:Well,no,not really.” Well 表示了说话人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的犹豫。[4]他认为,A 期待的是一个肯定的答复,但回答是否定的。为了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语言的接受者必须了解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语用能力低会导致语用失误,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符合英语习惯等导致交际过程中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误解。例如,许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语言形式”与“交际意义”之间的关系,在操练“问候顾客需要”这一语言行为时,往往不会使用“What can I do for you?”这一正确和恰当的语言形式,而错误地用母语的表达,使用“What do you want?”这种汉语式的结构。又如,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为操练口语常问外籍教师“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What"s your religion?”等这些含有隐私的问题,使他们如同置身于警察局的“询问”而感到非常难堪。这些语用失误说明了学生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由此可见,为了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必须针对特定的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的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而要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语言学习者就必须了解语言交际运用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
义的多层次性。因此,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合理和得体使用语言的基础,语用能力是根本。
二、语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交际,交际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目前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世界也将变成“地球村”,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学习、工作在不同的人群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相互影响、渗透、吸收、融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反映;文化又制约和影响着语言的形式和使用规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语言又是交际工具,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哈里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思想是语言的基本功能。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不断挖掘出教材中有关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元素,适时地介绍相关的语用知识,分析课文和对话的场景。如语境、指示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只着眼于教会学生理解和分析词语和句子是不够的。语用能力不会随着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而自然提高,应让学生理解中英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中的表现,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排除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干扰,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语用能力,语用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一)领会教材意图,渗透跨文化意识
文化是指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文化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学习知识文化,又要加强渗透交际文化。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这些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中外文化知识。文化理解是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力。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根据文化环境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5]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畴,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教学。文化教学主要指通过中外文化的融汇交流,教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适应不同文化和获取信息的能力。[6]通过扩大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拓展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很容易感觉到母语对英语的干扰,却很少注意到文化的差异、冲突和交融。教师只注重学生语法形式是否正确、读得是否流畅,而较少注意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造成学生只能机械
模仿背诵课本的段落,不会结合交际的场合、对象以及语言国家的文化。如“Teacher”在英语中是一种职业,而不是称呼。在英语国家,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都在姓名前加 Mr,Mrs 或 Miss,而我们的学生在早上英语课堂向老师打招呼时往往会说“Good morning,teacher!”交际时要注意交谈双方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水平、教育程度,交谈者的言语习惯、行为方式、习俗、礼貌原则、语言得体性、环境、语境背景、彼此认同感等。还要注意那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手势、身势、服饰、语调高低、微笑、沉默等,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要从语音、词汇、语法、对话、课文、歌曲、体态语、手势等方面入手。教师要充分领会教材的意图、话题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对内容要进行分析,结合体态语、手势来说明语言表达的寓意;还可设置一定的场景对课文的内容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的中、英文化的不同进行说明。通过读外国文学作品、讲外国故事、播放外国影片、听英语歌曲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渗透跨文化意识。
(二)挖掘教材内涵,培养语用能力
目前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上的差异,给学生学习与正确使用语言带来了困惑,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加之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忽视了对语言环境的创设、英语文化的介绍。实际上,英语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元素也都体现在各单元话题之中,教师要理解和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英语教师不但要对单词、短语、课文、练习进行讲授,还应该对教材中的
词汇和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讲解以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话题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是依这个话题展开的,既展现交际功能项目,又体现了知识文化,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英语教材。学生从课文中可以吸收许多信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扩大视野。单元中文章涉及的题材广泛,反映英语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文化和习俗、风土人情,有名人传记、文学等,还有动植物、体育、探险、文物保护等。[7]教材中不仅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而且中外先进文化交织在一起,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 1(必修)》中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话题加强学生对英语发展趋势的了解。由于英语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它的广泛使用,各国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改进,更新他们使用的英语和本国语。[8]这种不断的吸收、交融、创新就形成了各种有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域特色的英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促使学生感到语言的文化差异,这有助于增强多文化意识。又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3(必修)》中 Unit 1 Festival Around the World 单元话题通过教师介绍节日的种类、由来、作用,节日中人们的各种活动,以及有关的故事,使学生不仅增进了对中外一些节日的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9]教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感悟文化差异。比如,在教学中安排中外节日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收集中外节日的资料,并进行比较;此活动可采
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或班级活动形式;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词汇和语法进行听说读写来培养英语语用能力。
(三)加强教学实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是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及提高语用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语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要加强教学实践。以下是一些与文化元素有关的语用理解问题的例子。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常常礼貌地说“慢用,我先告退”,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 slowly,I would go first.”他会为你暗示他贪吃而恼火。中国人谦虚,如对方邀请吃饭时说:“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dinner with me tonight?”西方人会回答:“Great.Sure!”或“I"d like to.”而中国人则会说:“不,不麻烦了。”如把“不麻烦了”表达成“No,I don"t think so!”自然对方会感到尴尬,并会误解成邀请被拒绝,便不再请求。又如,在收到礼物时,中国人往往要先推辞一番,然后再接受,接受以后,一般也不会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表示高兴,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所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并且欣然地表示感谢。[10]这些文化差异都可体现在教学实...
上一篇:优质护理服务保障制度(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