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公开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5.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公开课,供大家参考。
《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预案 备课 类型 详案 设计教师
李叮咚 课题及课时 时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15课 共 2 课时)
上课时间
2022.3.6 教材 与 与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
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全文按照提出观点一印证观点一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很有代表性。课文在事例的选取和怎样用事例证明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特点。用事例证明观点是论说类文章的常见写法,其中“证明”和“事例”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恰当的选取并表述事例不等于完成议论的任务,还需要在事例和观点之间建立起证明的关系。首先,课文选取的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紧扣课文的观点。其次,课文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微”“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理”。课文的观点正是从常见现象出发,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成了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的关系。
课文的语言表述既注重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又能够将概括抽象与生动具体相结合。如,第 2 自然段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既用几个短句精当准确地概括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又有“把"?"拉直变成"!"”这样生动的表述,形象地说明了观点。课文在介绍事例时也注意表述的具体和生动,不仅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人物的思考过程。还适当加人了动作、心理、场景描写。这种写法增强了课文的生动性,使这样一篇讨论科学发现的文章不显晦涩、枯燥。
课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詹天佑》,介绍了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种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断研究探索的科学精神,与课文形成呼应,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
神的内涵之一,就是不惧怕困难,坚持探索。
学情分析
虽然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由于接触议论文较少,在本课学习中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作用:在初步明确中心观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三个事例,发现所列举事例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各个事例在阐述过程中的侧重点,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论证观点的。
学习目标 1.会写“域、惯”等 12 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 20 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学习 重点 难点 重点:阅读文中所举的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在对比辨析学习课文是如何用具体的事例论证观点的。
难点: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 准备 教学课件 预设 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导入课题 ,学习字词
1. 导入课题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有没有什么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相信你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2. 介绍作者 叶永烈(1940— )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
3. 自由读课文,检测生字词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无独有偶
司空见惯
打破砂锅问到底 4. 词语理解
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
)
追究事物发生的根源。
(
)
不能想象,不能理解。
(
)
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
)
板块二
提出观点,质疑解疑
1.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 作者具体阐述了这句话的含义。指名朗读第 2 自然段。
点拨:
(1)细微的:细小的,微小的。
(2)司空见惯的:人人都习以为常的。(列举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例子,再进一步拓展“司空见慣”这一典故,让学生感受到熟悉的知识背后也会有富有新意的内涵) (3)把“?”拉直变成“!"”通过填词的方式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再通过比较体会课文表达的趣味性。
3.解决读题时提出的疑问:“问号”可以理解为发问、解决疑问、追根求源“一百个”是虚指,表示充分、许多。
板块三
概括事例,了解内容
学习活动一:默读课文填写表格,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
2.交流并完成表格: 3.阅读表格,你发现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 (1)借助文中的“立刻敏感地意识到”“突然发现”“感到很奇怪”等词和短语引导学生体会事例中的人物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三个现象都是“细微”的、“司空见惯”的。
(3)阅读文中有关成果影响的语句体会三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十分显著,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4)从写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事例在写的过程中重点写了发现现象和研究成果两个方面,而研究过程则简单带过。
点拨: 一般我们平时写文章,写到类似的事例会很注重写人物是如何做研究的,从而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为什么这篇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却仅仅用一两句话简单带过了具体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结合课题得出结论:本文重点要论述的是“问题”和“真理”之间的关联,因此研究过程可以不必详细阐述。
不同点: (1)三个事例分属不同领域 (2)三项研究对应的成果有的是揭示了规律,有的是发明了新的事物。
点拨:这三个事例都论述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在事例安排的顺序上是否可以作调整?引导学生发现事例排列的规律。
第二课时
板块一
拓展阅读,感受精神
1. 复习旧知 2. 学习活动一:(1 1 )阅 读第 6 6 、7 7 自然段 ,完成下面 2 2 道题。
3. 学习活动一:(2 2 )默读《詹天佑》,说说这篇文章中的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
启发阅读:面对“一百个问号”,科学家们从未放弃,坚持探索,不断向真理靠近,这就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请你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詹天佑》,说说这篇文章中的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
预设:詹天佑严谨的态度、坚持的精神、民族的荣誉感…… 板块二
回顾写法,仿写例文
1.点拨结构:回顾整篇文章结构,作者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是按照什么顺序
来写的? 预设: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2.提示方法:在证明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 预设:通过列举事例来证明。
3. 学习活动二: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阐明 “ 有志者事竟成 ”“ 玩也能玩出名堂 ” 。
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若你能从挫折中站起来,重新出发,必定能获得成功,因为“有志者事竟成”。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上千次失败的考验,可他却并不气馁,他觉得这些失败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
他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发明成果。古今中外,有许多成功者都是从失败中站起来的。“有志者事竟成”不仅应当成为我们喜爱的一句格言,更应该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4.结合学生实际举例,思考事例安排的先后顺序。
5.这些事例在列举时,需要重点突出哪些内容?为什么? 预设:重点突出有关“实践”的过程和得到的“真知”。
6.教师小结:不但要围绕论点选择合适的例子,展开事例时也要有所侧重,以突出重点。
作业 设计 拓展阅读:
阅读《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会合作》这几篇课文,想一想这一组议论文在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方面的异同,和同桌交流交流。
板书 设计 真理诞生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议论文 提出观点——证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