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目录(全文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目录(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三
年
级
经
典
诵
读
校
本
教
材
目
录
一、 写景篇 祖咏《终南望余雪》 刘方平《月夜》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张祜《题金陵渡》 刘长卿《送灵澈》 无名氏《杂诗》 二、 咏怀篇 杜牧《泊秦淮》 李频《渡汉江》 岑参《逢入京使》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李商隐《夜雨寄北》 裴迪《送崔九》 三 、 怀古篇 杜甫《八阵图》 杜牧《赤壁》 刘禹锡《石头城》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终南 ① 望 余雪 雪
唐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②明霁色③,
城中增暮寒。
【 作者介绍】
】
祖咏(669—746?),洛阳人。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他的诗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炼。
【 注释】
】
①、终南:山名,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②、林表:树林外层与近空处均称林表。
③、霁色:雨雪止歇。
【 语译】
】
终南山的北岭啊分外地秀,峰顶的积雪啊在云端里浮。山林的上空啊天色已放明,长安城里的人家啊饮食感觉晚来天变寒。
【 赏析】
】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五首六韵(十二句),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 此诗写的是作者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清朝诗人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
【 链接】
】
积累描写雪的诗句: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3、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送灵澈① ① 唐 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②, 杳杳③钟声晚。
荷笠④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 作者介绍】
】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任鄂岳转运使留后,因被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陷而被贬为睦州司马,贞元年间又升任随州刺史。刘长卿当时诗名颇大,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
【 注释】
】
① 灵澈: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于云门寺。
②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③ 杳杳:远去状。
④ 荷笠:背负笠帽。这时游方僧人代表性的装束。
【 语译】
】
竹林寺深藏在青苍之中,告晚的梵钟声,渐远渐杳。目送着你远去的身影——背负的斗笠上,一抹夕阳返照。归去吧,越中的青山,正迎着你——远行独归人。
【 赏析】
】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 链接】
】
送上人
唐 唐·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月 月
夜 唐 唐·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①, 北斗阑干南斗斜②。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 作者介绍】
】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 注释】
】
①半人家:月影西斜,故月光半照。
②“北斗”句:更深时星象。北斗、南斗俱为星名,古人以二星在空中位置计算夜时。阑干,横的意思,与“斜”字互文。
【 语译】
】
夜已深,月偏西,清光半照人家;北斗横,南斗斜,星光已依微。今夜人不眠,偏感得,春气萌动送暖意;百虫醒,鸣声新,初透窗纱——碧如洗。
【 赏析】
】
本诗的前二句写更深景象,“半”字极佳,星光依微,月色半照,这居处半明半暗,静谧到了极处——如全明,便无如此效果。——万籁俱寂中窗外忽传来初度的虫鸣,诗人这才惊喜地感知,春,已在夜色中飘然潜回人间;后二句因果导致,因虫声而知春,却于末句写虫声,又不绝的余音。
“新”、“透”、“绿”三字连用,尤宜细细品味,从中似乎可以感到诗人的喜悦之情。
【 链接】
】
暮江吟 唐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大林寺桃花①
唐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②,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③,
不知转入此中来。
【 作者介绍】
】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 注释】
】
①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
②芳菲:花草。
③长:常。
【 语译】
】
人世间的四月,所有的花儿都已凋谢,但高山上的大林寺里,桃花才刚刚盛开。人们常常抱怨春天一去难以寻找,却没想到,它反而到这里来了。
【 赏析】
】
诗人用桃花来替代春天,把春天说得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似的。构思十分巧妙,语言灵活风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 链接】
】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金陵渡① 唐 唐·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②。
【 作者介绍】
】
张祜(约 782~约 852),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其诗或感伤时世,或歌咏从军,以乐府宫词著称。其宫词写宫女幽怨之情,有感而发,平易自然而不流于浅俗。
【 注释】
】
① 金陵渡:渡口名,当指润州西津渡,在今江苏省镇江江边。唐时镇江亦曾称金陵。
②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象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瓜州:又名瓜洲,瓜埠洲。在今江苏江都江边运河口岸,斜对镇江。
【 语译】
】
金陵渡畔小山楼,旅人宿,一夜望江自可愁。夕潮落,夜江静,明月斜;唯见对岸,两三星火,莫非是瓜州? 【 赏析】
】
此诗写诗人的旅夜愁怀。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了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乡愁。三、四两句从“自可愁”引出。因胸怀愁闷,所以深夜难眠,在小山楼上推窗远望,只见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茫茫江面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是什么地方?诗人用“是瓜洲”三字作了回答。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江上清丽的夜景描绘得美妙如画。
【 链接】
】
枫桥夜泊 唐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杂 杂 诗 诗① ① 唐 唐· 无名氏
近寒食②雨草萋萋, 著麦苗风③柳映堤。
等是④有家归未得, 杜鹃⑤休向耳边啼。
【 注释】
】
① 杂诗:不拘流例,随感而咏之诗。
② 寒食:民俗清明前二日冷食不举火,称寒食节。
③ 著麦苗风:吹拂麦苗的风。
④ 等是:同样是。
⑤ 杜鹃:相传是蜀王杜宇冤死所化,夜啼至口血滴下,如呼“不如归去”。
【 语译】
】
细雨迎寒食,滋润得芳草丰茂萋萋;春风著麦苗,又吹入水边杨柳,袅娜映长堤。都是有家不能归,那失国的冤魂杜鹃啊,再不要向我耳边悲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 赏析】
】
本诗的前二句写寒食田野的景象,用词简省。“著麦苗风柳映堤”,“风”前著麦地后入堤柳,是不可多得的诗化语言。也许是这细雨轻风寒日天的景象与诗人家乡的景象太过相似,也许是寒食过后到清明,是祭扫家坟的时节了,因而引动了诗人的归思,这时细雨轻风中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声声悲啼,诗人听得心烦,转而向鸟儿怨嗔:我与你还不是一样,都是有家归不得,又何必对我如此聒噪呢?这回事有家无归者特殊的心态的反应,怨鸟之中包蕴了与怨禽同样的愁思。
【 链接】
】
寒 食 唐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渡汉江① ① 唐 唐· 李频 岭外②音书绝,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 作者介绍】
】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诗赞曰:“千载嫡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把李频和李白并举。《湘口送友人》是李频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历代诗家的好评。
【 注释】
】
① 本诗应为宋之问诗。因李频从未到岭外。
② 岭外:五岭之南。唐时罪官多放岭南。
【 语译】
】
身在无领南,中原音书久绝,冬去春来,最怕节侯更。今日北渡汉水家乡,不觉情更怯;竟不敢,问来客,家人今如何? 【 赏析】
】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 链接】
】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唐· 杜牧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送崔九① 唐 唐· 裴迪
归山深浅去②, 须尽丘壑笑。
莫学武陵人③, 暂游桃源里。
【 作者介绍】
】
裴迪(716-?),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山水诗相 【 注释】
】
① 崔九:崔兴宗,曾与裴迪、王维共隐于南山。王维有《送崔九兴宗游蜀》诗。
② 深浅去:深浅,深深浅浅,这里有随山势而行的意识。
③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 语译】
】
归山去,你当随着山势,深深浅浅任意地行;须将那峰峰谷谷的美景,一一仔细看。你呀,切不可学那武陵溪上的打渔人;游到了桃源,却又匆匆忙忙地归。
【 赏析】
】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
【 链接】
】
送崔九兴宗游蜀 唐 唐· 王维
送君从此去,转觉故人稀。
徒御犹回首,田园方掩扉。
出门当旅食,中路授寒衣。
江汉风流地,游人何岁归。
泊秦淮① ① 唐 唐· 杜牧 烟②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③不知亡国恨, 隔江④犹唱后庭花⑤。
【 作者介绍】
】
杜牧(803~852 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隐比也能各树一帜。著有《樊川文集》。
【 注释】
】
①. 秦淮河:金陵(今江苏南京)秦淮河。源于江苏溧水县东北。秦时凿中山以疏淮水开此河道,因名。
②. 烟:河面上似烟的夜色水气。
③. 商女:以歌乐为生的乐伎。
④. 江:指秦淮河。长江以南,合流无论大小,口语都称江 ⑤. 后庭花:陈后主所作误区《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 语译】
】
似烟的夜气笼罩着寒凉的流水,中天的月色笼罩着岸沙。我移船夜泊秦淮河,正近那繁华的酒家。歌女不懂什么叫做“亡国恨”,隔江还在唱着亡国之音《后庭花》。
【 赏析】
】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 链接】
】
江南春 唐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逢入京使 唐 唐· 岑参
故园①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②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③君传语报平安。
【 作者介绍】
】
岑参 (约 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
推荐访问: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目录 诵读 校本 完整
上一篇:三年级上册测量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