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唐山暴力事件告诉我们,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是道德与生命启蒙(2022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唐山暴力事件告诉我们,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是道德与生命启蒙(2022年),供大家参考。
唐山暴力事件告诉我们,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道德与生命启蒙
这两天,很多人通过网络视频看到了一场性质恶劣的极端暴力的全貌。随着全网猛烈声讨,要求严惩唐山暴力团伙,6 月 11 日,涉及作案的 9 人已经全部落网。
历史上,几乎没有见过一起暴力事件,引发举国上下几乎所有人群的一致声讨。
但事情远没有结束。
据影像资料及部分媒体报道,烧烤店里的一位女生一位男生,在简单取证后迅速报警;年近六旬的老板娘上前拉架却被推开,并被暴力团伙以武力威胁,她第一时间联系了店员报警,事发后提供了摄像头档案资料;同在现场目击全程的男生选择护住与自己同行的女生,并在女生试图上前拉架时将她拉回身边紧紧护住……
而现场目击的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自保。
人们从追问“为什么暴力会发生?”,转为追问“为什么几乎没有人真正参与制止?为什么见义勇为的人变少了?”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也在个人公众号中写到:我在文字中愤怒,但有一种声音在问我,你的内心呢?如果你在案发现场,是否会挺身而出,像你想的那么勇敢呢?
唐山暴力团伙打人事件挑战了法治底线,也牵出了一系列关乎每个人命运的灵魂拷问。
对人性的“抑恶扬善” 制度提供有力的约束与支持了吗?
有人收集调查了暴力团伙成员陈某志和刘涛的信息,发现他们很可能是最近几年全国扫黑行动中的漏网之鱼。唐山本地网友提到,这类事件在当地实属“稀松平常”,当地一些男性时常在大学门口饭店、烧烤店调戏女生。6 月 13 日,唐山发布公告,将在全市开展夏季社会治安整治“雷霆风暴”专项行动,提及专项行动举报内容、举报方式、举报须知等内容。
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犯罪率逐年下降但并没有清零。
暴力根植于人类的本能,每一个人都携带催生暴力的基因,它不会随着文明发展从社会舞台上退下,而是演化成不同的形态存续,有像这一次的显性暴力,也存在大大小小的隐性暴力。人类文明注定永远要首当其冲与之抗衡,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其中;学校教育注定要率先直面这样一份人性,不断培植“抑恶扬善”的心灵系统。
需要警惕并反思的是,当极端暴力事件出现,当人们难以伸张正义,意味着“抑恶扬善”的系统出现了崩坏。
这个系统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每个人心中善恶是非的观念,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法治约束。我们先说法治约束,正如光明日报的时评:
暴力案件具有偶然性,但其预防措施、极端程度、应对机制、处理效率却和一个地方的综合治理水平密切相关。法治建构之慢之难,法治破坏之快之容易,当给疫情下更多执法者、司法者、公共政策制定者以警钟之声。
而针对事件发生当时无人介入制止的现象,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提到:“我们不要简单谴责人性,普通人的勇气需要制度加以支持,如果没有制度保护作为后盾,绝大多数人首先考虑的都会是自保。”她还提出,制度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 当时应该不乏看不过去想要出手相助的人,但他们也会考虑,这样做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 就算是打得过对方,如果把对方打伤打死了,自己会不会有坐牢或行政处罚的风险? • 这几个施暴者背后有没有团伙?他们相助之后,会不会被这些人盯上,进而骚扰他们的家人? • 为什么现有制度没给人们见义勇为提供足够的激励和保护?
换言之,制度不仅要让义务救助他人的人免受损失,而且要提供足够多的激励,同时还要对救助者被反诬、被报复提供充足的保护,使社会普遍认知达到认为救助他人是没有后顾之忧甚至极端后果的。
这个道理,不仅在国家立法层面是如此,小到组织内部的制度也是这样。
道德高于制度即是文明, 我们能否真正尊重他人?
在大量讨论中,很多人倾向于承认自身的懦弱:“如果我在案发现场,我或许也无法挺身而出。”
“见义勇为”似乎成了一道“电车难题”。或许正是洞见了这一问题,劳东燕教授才提倡建立实实在在的系统机制为“见义勇为”保驾护航。
但是,我们能反过来说,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制度、环境提供支持,做不到、甚至逐渐变坏也是顺理成章的吗?
人感受到善,会产生很强烈的发自内心的崇高感、喜悦与怡然自得;如果感受到恶,就会产生一种惊恐羞愧。许多人看到视频之后思考人生、辗转难眠,胸中愤懑无处宣泄,很大程度上源于意识到“善”不得伸张的痛苦,被内心的道德困境所煎熬。
一名合格的公民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品格和素养,古代中国早已提出。孟子讲,人有“四心”,“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慈悲心;“羞恶之心”就是知不知道是非、正义、对错;“辞让
之心”就是知道不知道谦让;“是非之心”就是能不能判断善恶。
孟子讲的“四心”超越了体制和利己本能,蕴含一个重要理念: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比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生命教育。这也是从孔子、从苏格拉底时期起,教育一直以来所提倡的,以伦理规范为主。
人不仅是生理学的产物,还是历史学的产物。我们的思维方式、灵魂里住着古人。随着教育、文化的渗透影响,具备较高道德水平的人越来越多,在社会中形成了隐性的秩序,并以自下而上的形式构成了“抑恶扬善”系统的另一方面,从过去延续到现在。
世界文明发展到今天,各国也越来越多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人们负有独立于法律的道德义务去救助他人。因为,如果站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就会发现,正是一次又一次的人性光辉构成了人的意义,文明得以延续、发展。
是广泛的道德形成了真正的氛围与环境,唯有道德能成为人最终的救赎。许多法律领域专业人士不止一次感慨:“法律能做的其实不多,更重要的是人们的道德自律。”
在整个事件的分析评论中,罗翔老师特别提到:
道德终究是一种自律,但这种自律也许比他律更重要。人有物化操控他人的天性,我们总想把他人作为工具。我们能否有羞恶之心时常审视我们的内心?如果不在内心中培育对人的尊重,将人视为工具,类似的热点案件就无法禁绝。
“我们能否真正地尊重他人?”这是面对每一个热点事件,心怀道德的我们真正需要自省的核心问题。
我们把文明与美德 “化”到人的灵魂中去了吗?
还需要追问的是,自省的能力、重要的价值观怎么来的?
每一个社会人都是从婴儿慢慢长大。我们不希望未来社会变成道德低下、人人自危、正义无门的生态,我们不期望孩子们面对这样糟糕的未来,而这个未来正在由我们和他们共同“创造”,学校应该怎么做?
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从来都是要把重要的道德、价值观,把文明“化”到人的灵魂和头脑中去的——这是教育从人类社会起始,就具有的本质性规定。
我们完全可以不避讳与孩子探讨社会事件,更多地带他们去思考一些形而上的问题,直面“暴力与正义”这类永恒的议题,思考生命,形成敬畏;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更加注重文化的浸润和品格的引导,因为,只有文化的教育能让心灵变得柔软、温暖、慈悲;并且,学会警惕存在于孩子们身边的“暴力”。
暴力在网络滋生,呈现为网暴;暴力在校园滋生,呈现为校园欺凌,它们就像暴力本身在人类文明中一样难以断绝。但我们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对待它的方式,依然值得反思:
首先在观念普及上,还有很多欠缺与落后。教育中我们有很多地方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是暴力,如何甄别暴力。
其次在氛围环境上,很多教育人不甚擅长,不知道怎样更好地营造一个孩子们彼此尊重、积极和睦的氛围。
在应对方法上,教育过程也存在欠缺。太多的孩子从小到大,面对各种暴力习惯性地躲避,遭遇了就忍气吞声自认倒霉,更不知道如何妥当地伸张正义,往往会演变成以暴制暴。
在介入欺凌上,更是长期的堵点。许多成年人要么浑然不知,要么佯装和睦,似乎,等孩子长大了,成年了,逐渐获得“力量”,拥有体格、财富、地位和伴侣,一切都会解决。要么只做安慰和特殊照顾,不知如何改变。
解决校园中的暴力和做社会治理其实是同样的道理。同样需要建立一个链条,设计相应的制度——
• 个体是否形成了较好的品格素养以及社会情感能力。
• 集体生活是否形成了一个良性健康的氛围。
• 学校是否有一套强力又有效的约束机制,一套能解决问题的处理流程。
如果我们完成了这样一个环境设计,我们就能更大程度掐断暴力的幼苗,把一个正确、正常的社会运转模型根植在孩子心中,他们一边生活学习一边成长,将这个根本的、通用的道理内化,形成公共意识,并迁移到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变为公民素养,知道自己如何参与到社会中,遇到暴力应该如何反应、怎样解决最为妥当,携带并传播生而为人最大的美德——勇敢。
面对关乎暴力和正义的事件,教育责无旁贷。当我们在教育中直面它们,思考,发声,行动,就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播下种子,传递正义及良善。
下一篇:浅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