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考生、志愿考家长”这个观点是不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考考生、志愿考家长”这个观点是不对,供大家参考。
“高考考考生、志愿考家长”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满意的高考成绩+科学的志愿填报=高考成功 填报志愿的方法、技巧已经有很多人在谈,学校老师非常有经验,家长也做足了准备。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填报志愿的注意事项,帮助大家走出误区、避免后悔。
填报志愿是考生自己的事 要明确:高考是由考生亲自去考,大学还必须由考生亲自去上。
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曾经有一位女同学,高中时是学校的尖子生,多才多艺,其志向是当一名教师。而她的父母则更愿意让她从事医务工作。在父母的压力下,她违心地填报了医学院校,最后如愿以偿被医学院录取。入学后,她对学医没兴趣,心情一直不好,尤其是一上解剖课,看见鲜血和尸体就毛骨悚然。不久她就得了精神分裂症,久治未愈,被迫辍学。
在这位女生母亲哽咽的低诉声中,无不流露出后悔之意——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这种类型的考生家长具有典型的家长制作风,往往主观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考生,强迫考生报考某一学校或某一专业,或者不尊重考生兴趣爱好要求考生报考他们认为的所谓“热门专业”,在强压下考生只有言听计从,其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
填报志愿应该是考生自己的事,家长只应做好参谋和辅助工作。如家长应帮助考生多方收集有关招生信息,如招生政策、规定、招生计划和历年的录取情况等。然后帮助考生制定一份既科学又符合自己
理想定位的升学志愿。
填报志愿的工作考后就要马上开始
不要等到分数出来,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这是考生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考生今后的职业去向,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人生的发展轨迹。要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操作上充分细致。
实际上,考生考完应该对自己的考场表现有一个基本的估计,以此为基础进行“预报”,等分数出来再做“微调”。一切从容若定、尽在掌控之中。
填报前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所谓“知己”,即了解自己的位置、兴趣爱好及优势所在,从而明确大致能进入哪个录取层次;再根据自己的优势科目、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最后,根据招生政策,再明确一下自己是否有哪些方面能够被照顾。
所谓“知彼”,就是要全面了解当年的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原则、以及有关招生院校的基本情况和特殊要求,还要正确地估计他人。
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分析主观因素 (1)志向与特长。志向与特长是激发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之一,考生选择了与之相符合的专业,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就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学习成绩。要客观地分析本人的学习成绩在全体考生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自己所在学校学生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往被录取的各批院校的人数,再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和劣势科目。
(3)思想品德。这些将成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
(4)身体条件。认真对待体格检查,根据体检结论,对照标准,看自己能报什么专业,不能填报什么专业。切忌填报限考专业!
2、分析客观情况 (1)招生政策、规定。一定要花时间熟悉和了解相关的政策、规定。
(2)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既要考虑本人的愿望,也要分析家庭经济状况和经济承受能力。
(3)院校和专业情况。考生录取的专业与毕业后的就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慎重对待,考生应尽量多地理解学校的社会声誉、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奖(贷)学金的设置等;了解所要填报的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发展前景,以及这些院校和专业在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报考情况等。这些信息可以从院校的”招生简章”、”院校介绍”以及一些资料中获得。
3、正确的估计别人 (1)大多数学校历年的录取分数呈锯齿形,所以,某校在当地招生形势会与该校前两年在当地的招生形势相似,而不是与上年的形势相似。
(2)社会上认为的热门专业和学校报考人数会比较多,在报考
这种热门学校和专业时应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保守一点为好。
(3)大城市的、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其录取分数线会高于偏远地区的同等学校。
(4)招生人数特少的学校和专业,报考的人数也会少,一般在某省或某地区招3人以下的学校和专业,不太会有人报考,估算得好的话,可能会出奇制胜。
(5)某校在当地的招生人数特多的话,报考的人也会更多,不妨和别的同学交流一下,以便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
建议:要将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在分数出来前做到自己满意。
可怕的“分数不浪费” 有一些指导填报志愿的机构标榜自己的操作能够做到分数不浪费,即几乎是压线进入某大学某专业。听起来好像很厉害、很科学,甚至很玄妙。
其实,做到“分数不浪费”在平行志愿的背景下是很容易的,只要做到“志愿覆盖分数”所有考生都能实现。
但是,仅仅是追求“分数不浪费”是很可怕的。
试想一下:我们努力去追求分数不浪费,假设真实现了,那么考生分数支撑考取的学校的确名声很响亮,说起来也很有面子。但是很难保证是考生喜欢的城市、中意的学校、渴望的专业,甚至很有可能是考生不喜欢的。
再试想一下,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去学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又没有人管他。那么,他会学成什么样?他会
怎样去学?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四你年他基本就是在混日子,甚至会做出格的事情来。
这种情况是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但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也可以肯定的是:就是“分数不浪费”!
相反,如果我们在选择志愿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考生的兴趣及未来发展的关切,然后才是“分数不浪费”,那么大学学习就将成为孩子的渴望、未来发展的台阶。
奉劝各位:走出分数不浪费的误区,还原填报志愿的本源----为考生未来的发展搭建一个满意的平台。不要去做看似好心实则偷懒更会害人的事。
考生填报志愿的心理状态 考生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确定填报志愿的,有着种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功利型:完全从个人得失出发,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标准是凡出国机会多、考研究生比例高、未来职业赚钱多的就报。向往繁华的大城市,逃避校址和分配去向是边远地区的学校和专业。
冒险型:自恃分高,待价而沽。其志愿特点为:名牌(大学)并列,热门(专业)平行。一热到底,非此不学。服从分配(栏)与己无关。
保守型:自卑脆弱。过份求稳,满足现状,志愿偏低。只求有学上,不问何专业。
犹豫型:缺乏主见,人云亦云。顾虑重重,犹豫不决。朝三暮四,
反复变化。
求是型:思考成熟,情绪稳定,实事求是,志愿恰当。
从多年的录取情况可以看出,有的考生以考取为目标,对于院校和专业不是太挑剔,因此,选择的范围比较广;有的考生一心要进入名牌大学,对院校的专业均服从;有的考生为了上一个理想的热门专业,宁愿到一些不太知名的学校。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前,要找准自己的出发点。一般来说,成绩优异的考生可以“随心所欲”,满足个人志向和爱好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也要避免“撞车”。对于大多数处在中等状态的考生而言,就不能一味地求名牌,挤“热门”,而要兼收并蓄,作多种选择,力争为自己赢得一次难得的入学机会。
填报志愿是一项决策 1、尊重其科学性 (1)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从信息搜集、资料准备到自我认识、综合考量的复杂过程。
(2)要理性操作。填报志愿时,考生能够比较理性地对照自我条件和实力进行量体裁衣、度身定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2、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 填报志愿是考生人生经历中的一次重要选择。
(1)任何选择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2)选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3)选择会逼着人们认识自己,对自己作出判断。我们不能背离自己的内心而把“宝”押在外在条件上,只有真正了解自己,跟随
自己的内心,才是帮助自己最好的办法。
通过选择,对自己的发展进行第一次定位
第一:你真正的爱好和特长; 第二:考虑就业 (1)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2)就业“钱”景好 (3)容易就业(工作经验更为重要,专业背景影响不大)
第三:家庭资源支持方向 3、要进行运筹分析 填报志愿讲究排兵布阵 (1)填报平行志愿时,要拉开志愿的梯度。可将自己有希望“跳一跳”、“冲一冲”的理想学校作为志愿 A,将符合自己稳定发挥水平的对口学校作为志愿 B,志愿 C 填一所保守学校,志愿 D 则填保底学校。这样有层次的安排,等于给自己备好了多道“保险网” 。
(2)慧眼识宝。选择填报的学校、专业时,不应盲目随大流、逐热门。如西部的某些学校很好,同时分数较低。有些学校分数不高,但也有非常好的专业。
(3)是否有复读的魄力和心理准备。如果是,就可以只报自己感兴趣的志愿。
4、处理好几个关系 (1)学生意见与家长意见的关系。在志愿选择上,学生和家长多少总会出现一些分歧,而家长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阅历来影响甚至决
定孩子的选择。某种程度和意义上讲,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学生是朦胧的,而家长是盲目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家长不知道孩子能干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某学校某专业是什么样的,因此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建议由家长来搜集获取学校、专业、分数等信息,而由学生自己来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作出选择和决定,让他们自己决定未来的方向。
(2)兴趣专长与就业热门的关系。志愿填报时,学生考虑的是“我想学什么”,而家长看重的是“你学什么会更好”。实际上,学生对于将来的工作就业可能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而家长对于所谓热门专业的判断和选择也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
实际上专业本身无好坏冷热,关键得看是否适合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应以学生个人的兴趣专长作为基础确定大方向,在此范围内参考就业等其他因素进行选择。因为就业热门是随时变化的,IT 热、金融热都会逐渐冷却,一些(尤其是名校的)基础性学科反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有助益。
(3)学校选择与专业选择的关系。如果说前两个问题我们是在不考虑学生水平和分数的前提下作出判断,那么关于学校选择和专业选择的问题势必会涉及到分数问题。在水平和分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是选择一个较好的学校呢,还是选择一个不那么好的学校的较好专业呢?这让很多学生和家长难以抉择,尤其是当其与所谓热门专业的问题纠结在一起的时候。
一般来说,学校决定高度,专业未必确定方向。一个好的学校更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而这才是本科阶段教育的最重要意义;至于专业的问题,只要你足够努力在这个领域做得足够好,那么机会永远属于你,尤其是当你在一个资源相对丰富的好学校的时候。
(4)要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应踊跃填报国家急需人才的专业,同时兼顾个人的愿望。要正确对待高考,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更是为了提高素质。
(5)“自己志愿”和“他人指导”的关系。考生、家长和老师互相尊重,共同完成填报志愿的任务。
总之,高考志愿填报也是一场“战役”,只有提前作好各方面的信息储备,临战时才能胸有成竹、排兵布阵。“根据往年的录取工作经验,报得好、报得巧的志愿,实际上间接地给高考成绩加了分。” 重要提醒:
1、要花时间多做研究。
2、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盲从,更不要攀比。
3、虽然迄今已有多所高校承诺“对符合专业要求并接受调剂的考生,进档不退”,考生仍应注意规避多次投档失败的风险,客观评估自身能力,合理定位。
最可怕的是:进档被退。原因一般都是不符合学校某专业的要求(如身体情况),还不服从调剂。
很多高三学生在过去的 18 年里,从来没有过选择的权利,那么请你在成人之际,在最美的年龄,为自己做出最庄严最负责任的承诺吧。
推荐访问:“高考考考生、志愿考家长”这个观点是不对 高考 考生 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