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第 第 7 27 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梳理】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背景 1956 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内容 ①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制定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①内容:1957 年春,毛泽东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②影响: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
2.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 (1)失误 表现 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评价 反映了广大人民追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影响 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 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2)调整 目的 克服困难 表现 ①从 1960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 年初的七千人大会深入地总结了经验。
结果 ①1962 年下半年到 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②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典型例题】
1.下图为“三面红旗运动”时期的宣传画《乘风破浪,各显神通》,该画作(
)
A.凸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B.受西方现代主义画派影响 C.表达人民建设祖国的愿望 D.说明“八字方针”获落实 2.1962 年 2 月,山西省滹沱河灌区管理委员会和水利代表会在忻县开幕。会议决议:其一,制定灌溉管理制度,对工程所有权、管理范围、水费征收等事项都作了具体规定,订立了奖惩办法;其二,各受益单位应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既定任务,浇地必须交纳水费。据此可知此次会议(
)
A.预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景 B.展示了农村实行经济改革的成果 C.全面释放了地方水利企业的活力 D.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3.1956 年 2 月至 4 月下旬,国家主要领导人先后听取了全国三十多个部委以及广东、河北等地的汇报,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全国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重工业内部结构等情况,特别是存在的实际问题。据此可推知(
)
A.国家建设战略将出现重大调整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仍需继续 C.平衡工农业是经济工作的中心 D.社会主义工业注重协同合作 【知识梳理】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1)发动:1966 年春夏全面发动,给社会和生产秩序带来严重混乱。
(2)调整:1972 年和 1975 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调整,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3)结束:1976 年 10 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3.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典型例题】
4.1975 年,邓小平在讨论《关于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时,反复强调“要加强培训,提高教育水平,提拔更多学有专长的领导,花更多时间进行科研活动”,这体现邓小平(
)
A.全面纠正文革“左”倾错误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知识梳理】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成就 (1)工业: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2)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国防科技: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4)教育卫生: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5)外交 ①建交高潮: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迎来了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②重返联合国: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2.意义 (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2)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典型例题】
5.到 1966 年,广大内地和边疆省区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形成不少工业中心,如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山西、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煤炭基地,兰州石油化工中心,成都、重庆的钢铁、机械基地。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工业布局有了改善 B.经济建设重心转向内地 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实行 6.新中国初期,为解决房屋短缺问题,由政府出钱、单位负责建房和分配的模式,成为当时的主要房屋供应机制,即“福利分房”。直到 1978 年,住房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还不到 10%。这主要是因为(
)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人口数量的相对增长 C.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D.社会经济处于探索期 7.20 世纪 70 年代初,我国主要大城市的工业企业开展“废气,废渣、废液”专项治理,从中提取回收了大量重金属和化工,轻工原料等,还创造出无毒电镀,固相反应等新工艺技术。这一时期,我国(
)
A.形成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 B.产生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C.对污染问题注重防治结合 D.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先导 8.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作出“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钢铁石油、农林等 300 多个重大项日,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完善了国民经济结构 B.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 C.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D.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三面红旗运动”,可知这一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根据宣传画内容,图中的人物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表达了人民建设祖国的愿望,C 项正确;改革开放是1978 年,时间不符,排除 A 项;现代主义画派的特点是反传统,与材料不符,排除 B 项;20 世纪 60 年代初,我国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会议决议:其一,制定灌溉管理制度,对工程所有权、管理范围、水费征收等事项都作了具体规定,订立了奖惩办法;其二,各受益单位应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既定任务,浇地必须交纳水费”可知,该会议对山西省滹沱河灌区的管理进行了工作协调和管理,有利于调动各受益单位的积极性,有利于相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D 项正确;题干时间为 1962 年,正值八字方针公布后,国民经济的调整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 1992 年提出的,排除 A 项;20 世纪 60 年代初,面对三年困难,党中央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和发展,经济改革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B 项;题干会议只是山西省滹沱河灌区的一个协调管理会议,当时依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领导人听取地方报告,系统分析经济状态,这预示着国家经济建设战略将要出现调整,A 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指 1961 年-1965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 项;平衡工农业是经济工作的中心,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 C 项;社会主义工业注重协同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邓小平同志在讨论《关于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过程,对培训、选拔专业性人才的重视,说明的是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D 项正确;全面纠正文革“左”倾错误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 A 项;“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 1995 年,排除 B 项;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 1956 年,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答案:A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中心主要在东部地区。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央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决定进行“三线建设”,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广大内地和边疆省区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中西部的一些地区成为工业中心,说明我国工业布局有了一定改善,A 项正确;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重心依然在东部地区,排除 B项;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D 项。故选 A 项。
6.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实行福利分房制度,但住房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一直比较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对住房建设投资较低,C 项正确;1978 年前我国没有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人口数量相对增长和社会经济处于探索期,排除 BD 项。故选 C 项。
7.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我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展污染治理,既节约了工业原料,又创造了很多新的工艺技术,由此可知对污染问题实行防治结合,C 项正确;对污染的治理并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和产生了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排除 AB 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先导,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三线建设涉及的地区是西南、西北,涉及的内容是钢铁石油、农林等300 多个重大项日,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西部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D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民经济结构的完善,排除 A 项;1960 年提出的八字方针主要是对国民经济比例进行调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 项;C 项说法夸大了三线建设的作用,排除。故选 D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