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初中阶段公民素养课程研发与实践,》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核心素养初中阶段公民素养课程研发与实践,》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阶段公民素养课程的研发与实践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3 月,我校申报名师名校长研修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阶段公民素养课程的研发与实践》。从 3 月份开始酝酿准备,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现已完成课题阶段研究,取得了预定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说诸位的研发成果如珍宝般璀璨,那我们的经验还只是一颗鹅卵石,正经历着“名师名校长”研修课题这江河的冲刷,正经历着“实践出真知”这清泉的滋润。今天我就抛“石”引玉,从“公民素养课程”的前世今生、成长印痕和阳光雨露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们研发“公民素养课程”中的过程和阶段收获。
一、“公民素养课程”的前世今生
公民素养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文化和优秀的道德行为规范,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并用行动来积淀它的厚度。
(一)“公民素养课程”的前世
我校“公民素养课程”的研发起始于 2010 年建校之初,由最初的入学教育、国旗下的讲话和主题班会等活动衍生而来,其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将公民素养系统划分为公民道德、品格
价值、内涵发展三个层面,涵盖文明道德、爱国主义、法律法规、诚信感恩、青春期知识、读书交流、家校合作等各个方面,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并内化为个人品质与能力。
(二)“公民素养课程”的今生
生命如一粒种子,从生根到发芽、开花、结果,每时每刻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养料的滋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阶段公民素养课程” 课题的提出、研究背景等应从“土壤”、“水系”、“阳光” 、“雨露”四个方面阐述。
1. “土壤”:近年来,在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标准的形式逐步发展变化,而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逐渐代替了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
2016 年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先后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当代教育要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基础层面,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根本培养目标,涵盖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中共十九大对于我国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公民素养教育的渗透,就学校层面而言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落于实处,研发整合出一套符合初中学段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到当前教育中来,进而构建公民素养“课程群”,培养“会生存、会做人、会求知、会审美、会健身、会创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本课题研究应运而生。
2. “水系”:“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阶段公民素养课程”扎根的水系正是我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于 2010 年揭牌成立,建校之初我校就确立了“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家长的成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2011 年我校又提出了“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在 2014 年校园文化、绿化景观工程建设之际,凝练了新的“崇雅砺志、实验实知”的校训,“修德博学、致强致远”的校风,“敬业爱生、为师为范”的教风,“勤学善思、求真求新”的学风和确立了创建一所“管理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雅、教学设备精良、教育特色鲜明”的优质品牌初中的学校发展愿景。我校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完善办学理念,用办学理念凝聚人心、规范管理、指导教学、开展课题研究,形成学校的“文化生长圈”。
. 3. “阳光”: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具有丰富的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乐于吸收最前沿的教育教学信息,主持人多次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课题研究,并 2 次获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加之我们工作在
基础教育的第一线,能够及时捕捉到目前我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并积极思考、探索、践行。
4. “雨露”:为了加强对课题的指导、引领,我们还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晓东教授、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斌博士、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刘绪菊所长与校内外教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组建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充分发挥各自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专长,形成优势互补,以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准和实践效力。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确保了课程研究健康茁壮成长。
二、“公民素养课程”的成长印痕
(一)播种三件事
1. 明确课程三大目标,凝练公民素养理念
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更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学生也必将逐渐成为学校课程的主角。学校根据公民道德形成的规律,结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在公民素养课程的研发中,我们确立了“培养习惯、触及心灵、铸就品格”的研发模式、“观其形、悟其神、育其德”的研发策略和“学生素养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的三维发展目标。
(1 1 )学生素养发展:通过初中阶段公民素养课程的整合,培养成“会生存、会做人、会求知、会审美、会健身、会创新”的现
代合格公民,构建符合初中生特点的学校公民素养教育体系,探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校实施的切入点,夯实学校教育根基,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最完整、最优质的教育, 使学校教育真正肩负起培养社会需求、终身发展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2 2 )教师专业成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师德是教师核心素养的核心,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课题组要求教师研发“第二课程”。课题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们带领学生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活动,进行专题报告,以此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 “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涌现出一批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团体。
(3 3 )学校特色发展:课程研发与实施工作以公民素养成长活动为主线,实施多种课程的建设,即以学科特色课程、多彩社团课程、公民素养班本课程等为活动载体,构建灵活多样的“公民素养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管理与研发模式,使公民素养的培养具体化、生活化,以教育科研引领课程的深入和长足发展,进一步突出学校育人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总之,概括我校的公民素养课程建设的三个目标是:“充分发展学生道德品质与能力”、“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 “凝练形成办学风格和特色”,我校的课程建设始终服务于这些目标。
在公民素养课程的研发中,我们首先明确了课程建设的目标,确立了研发模式、研发策略后,课题组重点是对公民素养课程进行了内涵概念的解读,理清主线,统一思想,明确公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公民素养与公民道德的关系,以求理论支撑。
我们对该课程的内涵界定如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公民素养课程的构建、实施、整合为主线,以“精细+文化”管理为手段,以德育活动、学科教学、社团建设、文化建设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并内化为个人品质能力力,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读 1:核心素养与公民素养的关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培养学生的根本任务。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教育教学的迫切需求,我们的研究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阶段公民素养课程的研发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学生公民素养是指学生在初中阶段应当具有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品质和关键能力,它涵盖了学生的道德、情操、言行举止、文化底蕴、奉献精神和法律法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及自我约束意识、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等。
学生核心素养和公民素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同以立德树人、发展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根本任务。同时,学生公民素养的培养根植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是在初中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和发展、践行阶段;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行动化、具体化的践行过程,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以上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范围比较大,核心素养应该涵盖公民素养,公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无论是学生核心素养还是公民素养的培养,最终培养目的也非常切合党的十九大的提出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读 2:公民素养与公民道德的关系
公民道德是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与能力是公民素养的组成部分。道德是能力的前提,有“德”,“力”才能有更广的发展。
2. 整合校本课程资源,奠基公民素养发展
明确了课题内涵以后,怎么去实施课题、如何操作是课题研究与实践的关键点。我们课题组集体攻关,整合校本课程资源,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公民素养课程群”,明确了课题实施的操作策略。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课程进行实施,必修课以培养学生公民道德为主,选修课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公民基本能力。
必修课程 ——我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通过班本课程开发,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分年级、分时段进行,将公民素养课程的内容按年级划分为四个章节,并融汇成四大板块即“梦想腾飞——起航的六年级”、“聆听花开——成长的七年级”、“留住青春——美好的八年级”、“梦想成真——成功的九年级”, 作为学校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表,每学年 16 学时,共计 64 学时,供四个年级进行学习。它涵盖了习惯养成、学法交流、安全、道德、责任、感恩、人格、法律、青春期教育等这些对学生一生有用的知识,从小处着手充分利用每一次班级活动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选修课程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根据社团特征及所蕴含的公民道德品质、公民基本能力的素养进行学校社团“课程超市”的研发,供学生选择多样化课程,通过“德育+”“体育+”“艺术+”“科技+”等方式,以达到课题研究的目标。我们课题组积极探索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打破了班级、教师、学科之间的界限,以“社团超市”的形式,从社团负责人的安排、社团的选定、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精心准备,实现校内“走班”活动,学生根据兴趣自愿选择,把爱好逐步变成特长。学校不仅成了学生们学习的乐园,学生还在小社团大舞台上放飞着自己的梦想。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程开展以来,学校素质教育硕果累累,例如:我校的机器人实验室装有篮球、足球、灭火、水上 F1、国赛寻线等仪器设备,成立的机器人学生社团在参加“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多项比赛喜获得一等奖。并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中小学电脑机器人竞赛”活动,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被评为济宁市“中小学机器人教育试点学校”。
学校的足球社团自开设以来,励精图治,并携手亿佳足球俱乐部合作培养足球兴趣和足球人才。在历届的“区长杯”、“市长杯”“体彩杯”比赛中,我校足球团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社团代表学校连续三年参加市长杯、区长杯,并在在市长杯中连续三年取得优秀成绩,在区长杯中,女子足球社团连续两年取得第一名、第二名,男子足球队分别取得第二、第三、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国家足球特色学校”。
3. 初建记录评价机制,保障公民素养实施
利用学生“公民素养成长手册”,以学分和评价量表的形式,对学生公民素养形成过程进行跟踪记录,重视学生社会公民道德的全面发展,探寻初中阶段实施公民素养课程整合的最佳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道德目标。
(1 1 )坚持“公民素养”成长记录
为了加强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保障公民素养的养成教育的实施,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记录薄”、“班级日志记录”、“公民素养课程活动记录”,由班委、小组长负责记录学生每天在校的行为表现,家长记录学生周六日在家表现,进行量化积累,把学生成长情况真实、完整记录下来。它是对学生全面的、多方位的、动态的记录,保证了学生公民素养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2 2 )使用“公民素养”成长手册
课题组在济宁城区创先编写、使用“学生公民素养成长手册”,它以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目标,以学校培养目标为主线,注重过程性、动态性的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个人道德素养发展状况。
(二)发展三件事
1. 以美育德,公民素养环境人文化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资源优势,推行“以美育德”,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公民素养环境,以环境来熏陶人、影响人、教育人、发展人。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发挥了环境育人的作用,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高品位公民素养文化环境基本形成。
2. 以事知德,公民素养活动多元化
公民素养课程自研发以来,我们一直在开展公民素养课程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