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及实践:根据内容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及实践:根据内容标准制定教学目标,供大家参考。
2022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及实践:根据内容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初中“课标”为“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几个部分的内容。其中,“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相应阶段的课程学习,应该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怎样的发展;“内容标准”(或“课程内容”)规定了学生通过相应的模块、主题学习,应该掌握哪些内容以及达到怎样的要求等。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显然需要深入研究“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或“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课程标准》中的目标 要制定教学目标,首先先要认识《课程表中》中的目标。《课程标准》中包含多层次的目标。按目标的层次性与概括性来划分,包含“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初中为“主题目标”)和“内容目标”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指:
“课程目标”是指国家规定的、对课程应该达到的预期结果,体现为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属于宏观目标。这一目标对应为学生通过高中或初中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学科素养发展的要求。
“模块目标”(初中为“主题目标”)是指通过化学课程相应模块(初中为“主题”)内容的实施,学习者应该达成的学习要求,是对“课程目标”在中观层面上的具体化。
“内容目标”是指每一个主题中所包含的内容应达到的学习标准
(即为“内容标准”),属于“课程目标”微观层面的具体化。主题下的这每一条“内容标准”,对应的便是“内容目标”。
【案例 1】初中化学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并根据科学素养构成成分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体系,这属于初中化学的“课程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九年级化学安排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有自己的主题目标。
如九年级化学“主题二 身边的化学物质”的目标为:“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认识常见物质及其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用途与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帮助学生从化学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在该主题下共安排了 27 条“内容标准”,如“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钠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中的用途”等。这每一条内容,对应的便是“内容目标”。
对于前述三个层次的目标,三者具有“整体”与“局部”、逐步细化的关系。前者是对后者制约,后者为前者达成服务。这是制定教学目标所要关注的。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初中“课标”为“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几个
部分的内容。其中,“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相应阶段的课程学习,应该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怎样的发展;“内容标准”(或“课程内容”)规定了学生通过相应的模块、主题学习,应该掌握哪些内容以及达到怎样的要求等。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显然需要深入研究“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或“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课程标准》中的目标 要制定教学目标,首先先要认识《课程表中》中的目标。《课程标准》中包含多层次的目标。按目标的层次性与概括性来划分,包含“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初中为“主题目标”)和“内容目标”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指:
“课程目标”是指国家规定的、对课程应该达到的预期结果,体现为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属于宏观目标。这一目标对应为学生通过高中或初中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学科素养发展的要求。
“模块目标”(初中为“主题目标”)是指通过化学课程相应模块(初中为“主题”)内容的实施,学习者应该达成的学习要求,是对“课程目标”在中观层面上的具体化。
“内容目标”是指每一个主题中所包含的内容应达到的学习标准(即为“内容标准”),属于“课程目标”微观层面的具体化。主题下的这每一条“内容标准”,对应的便是“内容目标”。
【案例 1】初中化学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并
根据科学素养构成成分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体系,这属于初中化学的“课程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九年级化学安排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有自己的主题目标。
如九年级化学“主题二 身边的化学物质”的目标为:“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认识常见物质及其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用途与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帮助学生从化学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在该主题下共安排了 27 条“内容标准”,如“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钠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中的用途”等。这每一条内容,对应的便是“内容目标”。
对于前述三个层次的目标,三者具有“整体”与“局部”、逐步细化的关系。前者是对后者制约,后者为前者达成服务。这是制定教学目标所要关注的。
2.关于“活动与探究建议”与“学习情境素材” “活动与探究建议”及“学习情境素材”也是“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虽然不像“内容标准”是强制性标准,而是作为课程实施的一种“建议”和“选择”。虽然如此,深刻理解这两份部分内容,对理解课程理念与目标、有效开展教学仍然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1)“活动与探究建议”是为“内容标准”的达成服务的,它侧重于回答“如何学”、“怎样学”的问题。这些内容的规定性不仅为达成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还对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享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与激发探究的兴趣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外,一些“活动与探究建议”(如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主题中的“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做出解释”)还对学习的深广度与视角等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活动与探究的方式,二是活动与探究的载体。对于活动与探究的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以实验技能为基础的科学探究,二是以调查、观察、参观为主的实践活动,三是以辩论、交流、探讨为主的学习活动。而活动与探究的载体,将提供活动与探究的真实问题或相关情境。
【案例 7】初中化学“认识几种化学反应”主题中,提出了“①实验:镁条燃烧、高分锰酸钾加热分解”、“②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③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④小组协作完成当地突然酸碱性测定实验,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案”等四个“活动与探究建议”。
其中,①、②和③的实验与探究活动,将为初步认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认识金属活动顺序、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产生活现象、知道化学反应可获取新物质等“内容标准”的达成具有直接的帮助作
用,建议④对认识利用化学变化以适应生活和生产需要、培养合作交流精神具有很好的价值。此外,这些建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与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探究能力等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为学生建立形成“物质变化观”也具有意义。
此外,从“活动与探究”预期的功能看,“活动与探究”建议所包含的活动或探究,又将分为如下三类:一是基于学习内容的探究。此类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取化学知识、认识与体然就对于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并发展探究能力;二是应用化学知识的活动。此类活动可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形成用化学的观点和视角来揭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三是 STS 方面的活动,以培养关注与化学相关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并体会化学的价值与作用,形成爱护环境、合理利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2)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每个主题后面还附上了“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这些情境素材主要包括化学史料(如“拉瓦锡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如“石灰岩溶洞和钟乳石”、“用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如“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操纵’技术”)、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如“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这些材料在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将能发挥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问题意识;②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灵
活运用化学知识;③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视野;④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物质观、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⑤有助于形成关注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案例 8】初中化学“微粒构成物质”主题中,提供了下述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布朗运动、“桂花十里飘香”、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操作”技术、原子结构模型等。其中,“布朗运动”素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对微粒运动的认识,通过对“桂花十里飘香”的探究,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化学知识; “原子结构模型”则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原子操作”技术则能很好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因此,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有选择的利用学习情境素材,充分挖掘学习情境素材隐含的教育教学价值,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并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我们知道,一个有效的学习,需要合适的资源素材、需要合适的学习方式以及明确的学习要求,只有如此,学习者才能根据学习的具体要求,结合所提供的资源素材并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开展学习。
从前面分析看,《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恰恰通过“内容标准”阐述了学习内容应达成的水平层次,通过“活动与探究建议”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借鉴的学习方式,通过“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相关的参考资料(资源)。因此,认真开展“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研究,将对老师有效开展教学、
有效指导学习、有效提升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根据“内容标准”制定单元(课时)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与“单元(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 在“课程目标”、“主题目标”和“内容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中,“内容目标”与学习目标最为接近。因此,不少老师将“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等同起来,甚至一些老师还认为每一条“内容标准”对应为一个课时的内容。这肯定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如高一化学“主题三”,包含“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内容目标”。高中老师一定清楚,这是需要多个课时才能完成的目标。因此,不少“内容目标”往往单元目标。
对于“内容目标”和“课时目标”,两者的差异为:(1)内容目标——规划课程的指导性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活动的依据;学生经历某一学段学习后应达成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较为上位的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习水平较笼统与模糊;描述较为简略,大部分仅界定行为表现与行为内容,未规定学习方式、资源和策略。(2)课时目标——形成评价指标,指导教学与评价活动;规范课堂教学的指导框架;学生通过某一课时学习后应达成的预期学习结果,下位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对应学习水平清晰、准确,并可检测;描述较为纤细,规定了“谁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习到什么程度”等内容。
【案例 9】高中《有机化学基础(选修)》主题 3“认识糖类的组
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开发上的应用”的“内容标准”,这显然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目标,而是“糖类”单元教学目标。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结合葡糖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从而认识糖类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特点,并在掌握糖类主要性质和相关实例的基础上,能够说明糖类在生产生活中的相关应用;此外,该内容目标并未界定达成“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
所以,“内容目标”显然不能作为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有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定了本单元“葡萄糖”这一课时的如下目标:“学生能够根据碳、氢、氧元素,通过计算确定葡萄糖的化学式;结合有机物分子中原子成键特点,推测葡萄糖分子可能存在的官能团及其可能具有的主要化学性质,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显然,这样的目标非常具体,详细规定了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结果及在什么条件下学习等诸多方面。
2.“内容标准”的分解 由于不少“内容目标”是多课时组成的单元目标,而且“内容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具有高度简约性的特点,所以在制定学习目标时需对“内容标准”进行分解。如何有效开展“内容标准”的分解,从而将“内容标准”转化为“课时目标”?这就需要解决分解什么、怎么分解及怎么叙述等方面的问题。
所谓“内容标准”的分解,就是将较为上位的“内容标准”分解为更加具体、更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