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右玉荒漠化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大漠荒原遇见绿水青山【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西右玉荒漠化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大漠荒原遇见绿水青山【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山西右玉荒漠化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在大漠荒原遇见绿水青山
山西右玉松涛园景区。徐吉摄
山西右玉干部群众义务植树让绿进沙退。辛泰摄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山西省西北端,毛乌素沙漠边缘,右玉县是一座不屈的绿洲,倔强地压住了沙地的侵袭。在这里,占地 6 6 万亩的南山森林公园,是一片从无到有、由右玉人亲手种出来的森林,也是一座无声 的丰碑。
0 2020 年 年 5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绿化山河、久久为功。“十三五”以来,右玉每年以 0 10 万亩以上的规模推进造林绿化,全县林地面积达 2 168.62 万亩, 90%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经变成“塞上绿洲”,成为人类生态史上的奇迹。
1 1 、 90% 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清明节后五、六天,我们要再去山上补种些油松树。”随着清明假期结束,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马头山村植树造林大户李云生又开启了一年的忙碌。这座一万五千亩的荒山,经过持续不断地栽树、补种,如今已经树木葱茏。
而回忆起过去,李云生对右玉自然环境的恶劣状况仍记忆犹新:“我小的时候,右玉风沙很大。白天一阵风沙吹来,像晚上一样黑,在教室上课都需要点起煤油灯。”
地处毛乌素沙漠风口地带的右玉,荒凉的沙地曾经随处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仅有残次林 8000 亩,林木绿化率不足 0.3%,土地沙化面积达 76%。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何让人们安居、乐业、致富?
1949 年,右玉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后,进行了近 4 个月的全县徒步考察。面对“十山九秃头”的荒凉,在县委工作会议上,全县达成共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
从 1950 年春到第二年秋天,张荣怀带领右玉干部群众挖树坑、插杨树条,造林 2.4 万多亩,开启了右玉人民战黄沙、复绿化的不懈征程。
战胜黄沙,才能生存。——这一信念,成为右玉县 20 多任县委书记们延续不断的坚守。70 多年来,右玉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减干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每年春秋两季,各级领导干部主动带头义务植树,挑最难的地方栽,这一传统传承了近 70 年,促进了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的有力、有序开展。
据右玉县林业局局长刘占彪介绍,右玉县还创新造林绿化机制,通过谁治理谁开发、谁管护谁受益,带动发展民营林业大户120 多个,每年以 2 万亩的速度实施退化林分修复改造,培养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以风沙严重地带、风蚀严重地区为重点,
打破乡村地域界限,实行连片治理、集中建设,带动全县造林水平整体提高。
从领导干部,到专业队、民营户、企业,植树造林已经成为右玉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在父辈们坚持植树精神的带动下,我承包下了这片荒山,想要通过植树造林,改变它的面貌。”李云生是右玉人的缩影。这份对复绿的执着,他已经坚持了 20 年,以实际行动亲身参与了右玉荒山变绿、环境变好的沧海桑田。
70 多年来,右玉人民坚持绿化信念,靠着苦干、实干的精神,不畏艰辛地种下一棵一棵树,造下一片一片林。据不完全统计,在 70 多年的植树造林历程中,右玉全县干部群众广泛参与,义务植树按人次累计达两亿多天。在这片 290 多万亩的土地上,90%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 2 、科技支撑贯穿林业建设全过程
右玉老城东门外偏北方向,黄沙洼的山坡上,小老杨、油松、樟子松随着山坡延伸而去,在大地铺满生机。眼前的情景很难让人想到,多年前右玉人不得不直面的困境——“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
曾经的黄沙洼上,一道长 20 公里、宽 4 公里的黄沙梁,以每年数米的速度向老县城移动。面对黄沙威胁,1956 年,右玉县组织干部群众向黄沙洼“宣战”。
“第一年种下了 9 万多棵树苗,可到了第二年春,树苗就被一场持续 9 天 9 夜的大风连根拔起。”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头水泉村党支部书记王明花是当时参与植树造林的两万人之一,她告诉记者,“一次不行就再种一次,一年不行就来年再种。现在看到的每一棵树,至少都是经过五六次补栽才种成的。”
除了坚持不懈,还要与黄沙斗智斗勇。在这场治沙战役中,人们逐渐摸索出了适合半沙化土壤的科学营林方法——“穿靴、戴帽、贴封条、扎腰带”。“穿靴”,就是在河岸边,营造雁翅形护岸林;“戴帽”,就是在流动的沙丘上网状开沟,秧苗结绳压条固定沙丘;“扎腰带”就是在半坡环造防风林带;“贴封条”就是在侵蚀沟沿和风蚀残堆上密植造林、种草,以后再不断补植。
经过 8 年“三战黄沙洼”,右玉种活了 270 万棵树。树的成活率升高了,沙丘的移动速度降下来了,“吃人”的黄沙,终于被绿意击退。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发展,植树复绿的“路线图”也在顺应当下实际不断更新——
20 世纪 50 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60年代突出风沙治理,70 年代狠抓防护林体系建设,80 年代提高造林质量,90 年代建立绿色屏障;进入 21 世纪,按照“山上治本立体化、身边增绿园林化、生态致富产业化、环境保护社会化”的思路,全面加快林业建设由“绿”变“富”步伐……
据介绍,近年来,针对干旱、多风、少雨、建设难度大的实际,右玉县将科技支撑贯穿于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在技术措施上,筛选、配套了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在施工作业上,选派懂业务、技术硬的技术员,深入工程第一线;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坚持生物多样性、树种适应性、林分稳定性、体系完备性,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
在多年的荒漠化治理中,右玉把握塞北高寒风沙地区植树造林的特点和规律,走出了一条科学的生态建设之路。2020 年,右玉实现全县域宜林荒山基本绿化目标。刘占彪表示,未来 5 年,右玉要真正走上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3 3 、走出由“绿”变“富”的产业之路
一粒粒橙色的沙棘果实铺满传送带,经过清洗、分拣、榨汁、调配等工序,制成金黄、浓郁的沙棘果汁、复合果汁。而沙棘的叶子经过提取,则被制成保健食品或药用。在位于山西右玉的山西献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动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持续忙碌着,见证着沙棘果成为“致富果”的惊喜变身。而曾经,如何由“绿”变“富”,是摆在右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植树复绿到生态利用,这条路该如何走?右玉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在 1983 年年底,右玉全县林木绿化率达 37.5%。成为全省林业典型的右玉,却依然面临经济落后的窘境。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一家日本企业和当地合建压板厂,成为右玉历史上第一家合资企业,却也对右玉如何搞生态开发敲响了第一个警钟。“这个企业像吃木材的‘怪兽’,全年收的原料仅够它吃半个月。”右玉县政协原主席王德功说,为防止乱砍滥伐,县里痛下决心,还是将这个压板厂关闭了。
关闭压板厂的同时,开发沙棘的思路却走通了。在右玉,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种下的沙棘苗,已经逐渐长成占地达 28 万亩的繁茂沙棘林。“1984 年,右玉开始开发利用沙棘,从研究入手,逐步发展起沙棘产业。”山西省右玉县沙棘研究所所长曹满告诉记者。
“每年秋冬,很多农户采摘沙棘果、剪枝条送到企业回收,可以赚五六万元,带动了很多农户增收致富。”曹满介绍说,现在不少农户还开始扩大种植沙棘,沙棘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农户继续参与到绿化中去。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右玉走上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刘占彪介绍,目前,右玉已经发展起 12 家沙棘加工企业,年产饮料、罐头、原浆、果酱、酵素、沙棘油等各类产品 3 万吨,年产值达 2 亿元左右。右玉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经济林产业链,取得林业增效、企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
不只是沙棘产业,如今的右玉已经形成拥有 75 万只羊、40万亩小杂粮、4.2 万亩多样化种植和 20 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的绿色产业体系。而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右玉还建成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沙洼国家沙漠公园、南山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观光旅游景区,大力发展起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森林文化旅游产业。2020 年,右玉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 425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26.43 亿元。
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沙化严重地区,到宜居宜业宜游的山西唯一的全县域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生态质量的持续改善,增强了右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让右玉人民拥抱了更美好的生活。
(记者
姚亚奇
杨珏)
(202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