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银市“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供大家参考。
白银市“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一、编制目的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白银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白银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白银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种类多、危害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尤为重要。为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有效防范和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摸清各类灾害风险,降低灾害风险水平,有效整合防灾减灾资源,特编制《白银市“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甘肃省“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甘肃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全市防灾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三、编制意义 防灾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市委领导力、检验市政府执行力、评判社会动员力、体现全市凝聚力的重要方面。编制白银市“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对于全面实现全市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白银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始终将全市安全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 年〕》和《白银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 年〕》,把重大灾害预防作为促进全市安全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作为促进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推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促进改革创新、科技利用、宣传教育等各项措
施的落实,确保了“十三五”期间全市安全形势逐步向好。“十三五”期间,全市因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间数、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 20 人、3384 人、253 间、307454 公顷、30.7935 亿元,每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 1.39%,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为 2.2 人。“十三五”期间,全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一)灾害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完善。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7〕25 号),明确统筹灾害管理和综合减灾的职能,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领导机构,充实各级减灾委办公室工作力量,完善灾后恢复重建制度及军地协调联动制度等内容,统分结合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灾害防治能力不断增强。稳步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重点城市、重要经济区和重点灌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初见成效。建成乡镇自动气象站覆盖率 100%的区域自动气象网,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初步建成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重大工程和城市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率基本达到 100%。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作纳入白银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建设项目清单。市政府办印发《白银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市政办发〔2020〕99 号),成立白银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对象、内容、时限和组织实施方法。着眼民生发展、百姓需求和保险创新,在全市实施自然灾害救助保险,按照每人 2 元、每户 2 元的保费标准,市县区财政每年筹集保费 476.28 万元,以辖区自然灾害、溺水和居家期间特定意外事故人身伤亡、住房损毁等为保险标的,为受灾群众提供人身伤亡 10-13 万元、房屋财产损失最高 3 万元、抢险救援人员人身伤亡 40 万元的保险理赔救助,构建政府救助、保险保障、社会救济、自救互救“四位一体”的全新救灾救助机制,确保发生自然灾害后,能够帮助受灾群众快速恢复生产生活。“十三五”期间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成数量达到 1240 处,其中一类 2 处(白银区);二类 14 处(白银区 4 处、平川区 1 处、会宁县 6 处、靖远县 1 处、景泰县 2 处);三类 344 处(白银区 1 处、平川区6 处、会宁县 94 处、靖远县 7 处、景泰县 236 处);其它880 处(白银区 119 处、平川区 171 处、会宁县 381 处、靖远县 185 处、景泰县 24 处)。白银市应急物资储备库现有 6座,仓储总面积 6448.7 平方米,其中白银市 1 处,仓储面积 2980 平方米;景泰县 1 处,仓储面积 510.76 平方米;靖远县 1 处,仓储面积 707.94 平方米;会宁县 1 处,仓储面
积 700 平方米;白银区 1 处,仓储面积 950 平方米;平川区1 处,仓储面积 600 平方米。
(三)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成效明显。在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日、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创建国家级减灾示范社区 28 个、省级减灾示范社区 14 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1 个、示范学校 5 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1 个。推进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持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进一步提升。
二、面临挑战 (一)灾害风险复杂性更加突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全市各类自然灾害呈现易发多发,且多灾种集聚和多灾种并发特征日益突出,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地震基本烈度全部都在Ⅶ度以上,景泰老震区地震活动频繁,未来五年面临的震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气候变化敏感,干旱、泥石流、滑坡、低温冷冻、雪灾、风雹、洪涝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因素相互交织叠加,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日益显著,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的影响更加深远,防灾减灾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尚待完善。防灾减灾议事协调机构有待进一步整合,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灾害信息共享仍有不足,基层应急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和调运机制还需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预案体系有待完善,部门职能调整后,各级、各部门单位预案、方案修订工作仍需推进。
(三)灾害防御能力有待提升。老旧危屋抗震能力差,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板突出,流经白银市的大小河流共 141 条(含季节性河流和沙河),水库 18 座,(中型 2 座,小型16 座),部分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库防洪标准偏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不足,“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有待加强,气象、水旱、地震、地质、森林火灾等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刚刚起步,预报预警时效性、准确性需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专业人才不足,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力量有待加强,社会应急力量亟待提升。
三、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二是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对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四是新技术、新方法日益成熟并广泛使用,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各环节、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重点解决制约全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键性、基础性、共性问题,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遵循自然规律,通过降低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突出灾害风险管理,着重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减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的灾害管理工作。
——分级负责,属地为主。根据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及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级负责,地方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
——依法应对,科学减灾。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新体系,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规划目标 到 2025 年,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识灾避险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防治和救助体系。加强全民安全教育,提高识灾避险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救助体系。
全市自然灾害防治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 1%以内,年均因灾死亡率合理下降;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其中灾害影响区域内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 100%;关键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和自然灾害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及时救助,灾害综合救助水平显著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力量参与水平显著提高,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创建 18 个全国综合
减灾示范社区、2 个消防安全科普教育基地、2 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每个城乡社区、村均配有 1 名灾害信息员;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掌握应急逃生救护基本技能人口比例高于 6%,防灾减灾知识社会普及率达 80%,在校学生普及率达 100%;防灾减灾区域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区域防灾减灾交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显著;充分对现有广场、公园、绿地等开阔平坦场地进行改造和新建部分避难设施。
白银市“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具体指标 序号 类型 指标内容 1 定性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自然灾害防治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2 定量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 1%以内,年均因灾死亡率控制在每百万人口 1 人以内 3 定量 自然灾害发生10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4 定性 +定量 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其中灾害影响区域内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 100%
5 定性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重点工程”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6 定性 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统一高效、科学完备、协同治理、及时可靠、安全可控的全过程、多层次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构建成型,灾害救助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7 定量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政府专职消防救援人员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 0.4‰ 8 定量 专业森林消防队正规化建设达标率 100%以上,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 0.9‰以内,24 小时火灾扑灭率达到 95%以上,森林防灭火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 9 定量 增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18 个,全市每个城乡社区至少设 1 名灾害信息员 10 定性 +定量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五进”活动成效良好,全市掌握躲避灾难等应急知识和技能的成人比例高于 20%,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 (一)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组织指挥体系。
进一步整合减灾委等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职能,成立自然灾害防治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明确自然灾害防治职责,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委员会工作机制,制定运行规则和配套工作制度,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综合协调机构;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强化部门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自然灾害综合优势和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的专业...
推荐访问:白银市“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 白银市 减灾 防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