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立意决定作文层次和格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届新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立意决定作文层次和格局,供大家参考。
2023 届新高考语文备考复习 立意决定作文的层次和格局
千古文章意为先。“意”为文章之魂、统领之“帅”,决定了文章的层次和格局。
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繁以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可见,“意,犹帅也”。对于考场作文, 考生立意的高下决定着作文分值的高低。
文分值的高低。如何写出有格局的作文。
一、提炼
“提炼”,即刘熙载所说的“约”。作文立意的过程,就是对文题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概括过程。
考生从材料中提炼作文立意时,要遵循两个基本点:
一是“小我”与“大我”的结合。从“我”的视角审视、呈现国家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将个人成长的“小”与国家发展的“大”巧妙融合。
二是“写实”与“想象”的结合。“写实”的素材可以从考生的成长历程中,选取那些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点”,对其进行重点阐述,兼及其他事件。
二、延伸
“延伸”,即刘熙载所说的“扩”,指的是将作文立意在大小、范围上向外延长、伸展,即要求考生在思维上进行拓展,只有进行思维拓展,思想才能得以升华,作文才能写出新意,尤其是对话题类材料作文,更是如此。
如作家池莉的议论性散文《瓷器的意味》,从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然后追溯瓷器由俗到雅的历史过程,并于文末点出:做人如瓷器,要追求“尽自己的本色”的境界。
通篇立意渐次延伸,逻辑严谨,思路明晰。从写法上看,文章抑扬相生,将人们心目中“民族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瓷器“打回原形”,进而逐步树立其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跌宕起伏之后,归结出“俗雅一体”的观点,再由“器”及“人”,顺势亮出“超尘脱俗”的“清凉境界”。
三、辩证
“辩证”,即“制动以静,治繁以简”。考生在确定作文立意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辩证”。辩证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将立意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加以分析,以便考生能 从本质上系统、完整地确定立意。
如作文《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考生有感于“我们以语言之名成就孩子,却也正悄悄摧毁着孩子”,在写作中既充分发挥自身的阅读优势,又着眼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
中撷取素材入文,情理兼备地发出了“我们要向孩子学习……抗拒单一性的语言表达,挣脱标语化、概念化的语言体系”的呼吁。作文持论辩证,剖析客观,既肯定“语言帮助孩子进入这个世界”,更突出“语言也将孩子圈死在这个世界”;既表达了“整个社会正用成人语言消灭儿童语言”的深切忧思,又对“终有一天,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也会在我们身上逐一复活”充满希望。
四、反弹
“反弹”即“反弹琵琶”,也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来立论。考生在写作中善于 运用逆向思维,会收到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 使作文立意达到深刻、新颖的理想境界。
当然,不是所有的作文都适合用逆向思维来立意。考生下笔前要 遵循“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不要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以免误入歧途、弄巧成拙。
五、引入当代活水,闪耀时代精神 五、引入当代活水,闪耀时代精神
中考作文题目是以“加时赛”为话题,不少考生把“准备中考,自律自强”作为立意,一考生却以“特殊‘加时赛’在闪光”为题,把目光投向抗疫战场,让钟南山等顶级专家、驰援的医护工作者以及社区的普通志愿者成为“加时赛”的主角。文章夹叙夹议,情意交融:
“加时赛是抢时赛,抢回的是生命!” “加时赛是接力赛,接续的是初心!” “加时赛‘加’出了克难奋进的自信,‘加’出了甘愿奉献的精神,‘加’出了勠力同心的胸怀!” 时代活水在“加时赛”中汩汩流淌,“最美逆行者”的抗疫精神在“加时赛”中闪闪发光。如此立意,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六、补题摆脱“从众”,力求蕴含新意 六、补题摆脱“从众”,力求蕴含新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写半命题作文,补题出新是立意创新的亮点所在。例如:
面对文题“
的眼泪”,如果补入“慈母”“欢乐”等很容易撞车,补上“不该流”三字,记叙自己克服懦弱心理走向坚强的经历,就能吸引眼球。
写贵阳题“追寻那渐远的
”,填入“童年友情”,就不如填“芦苇丛”“萤火虫”,因为“芦苇丛”“萤火虫”等具体可感,诉诸视觉,能收到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
写成都题“小小的
”,有位考生补入“大阿福”三字,让一对反义词入题,记叙舅舅赠予的礼物——无锡泥人“大阿福”的来历,“小”指其形体,“大”则指“大阿福”特有的传统民俗,如此补题蕴含的文化立意,比补入“礼物”一类词语自然高出一筹。
七、拓宽抒情天地,表达既“真”又“新” 七、拓宽抒情天地,表达既“真”又“新”
可把取材眼光放宽,例如投向花草树木、旧时物件;或投向那些素昧平生的平常人,抒写新意。
丹东有位考生写“路上洒满阳光”,没有写“亲人关爱之路”,而是把赞美的目光投向导游——出身贫穷山区,经历坎坷的大学毕业生小李。体质羸弱的“我”去黄山旅游,途中呕吐、跌倒,小李将“我”作为“重点对象”处处关心照料,“我”不安、感激……小李介绍景点时还不时插入生活感悟、人生哲理,既风趣又传播了正能量……文章结尾写道:
小李“”导”景点之“游”,送感人之暖,引人生之路。黄山之路洒满阳光,她把阳光注入我的心田。景点之美可以淡忘,常人真情永驻!
将这种陌路邂逅的真情写入作文,文章定能让人耳目一新。
八、注重发散思维,提炼个性指向
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一般不会只有一个“核心指向”,考生应该在发散思维中寻求“个性定向”。例如重庆卷提供的材料:
窗前有一棵树,树上有一片叶子,叶总是微微地摇摆着。我问:“叶,为什么你老是摆动?”“我想飞。”它说。“叶就是叶,永远不可能像鸟一样飞的。”“看着吧。”它微微地笑着,不再说话。从春天摆到夏天,再到秋天,叶执着热烈。冬天到了,一个场景使我呆住了——干瘪的叶,在飞!它离开了树的怀抱,在冬日的暖阳中,在天空这个舞台上,飞旋着、飘舞着…… 材料中有关键词“执着热烈”,多数考生会据此提炼出“实现理想须执着”一类的主旨,如此立意虽然正确,但容易千人一面。实际上,可以发散思维,多向立意,比如:
追求梦想既要享受结果,更要享受过程。
“结果”的欢乐是由“过程”带来的。
没有“结果”的“过程”固然可惜,没有“过程”的“结果”更可悲。
梦的存在,是为了追求,为此付出一生等待,耗尽全部精力,也无怨无悔,因为身后留下了闪光的生命轨迹…… 九、既要“会描写,见深情画意”,又要“善思辨,明深刻哲理” 九、既要“会描写,见深情画意”,又要“善思辨,明深刻哲理”
写自贡题“
再出发”,不能满足于“再出发”后的过程描述,须由事明理:
再出发是原起点的深化提升,原终点已经画上句号,但其精神内涵必将丰富延伸,成为再出发的力量之源和新起点。
出发、再出发,不忘初心,坚定目标,勇往直前,构成了漫漫人生之路。
再出发,是告别过往,预备好在新征程上重塑自身……
又如十堰一考生按照要求以“做”为话题写了一篇议论性散文,对提示语中的“认真做,努力做,坚持做,奇迹自然而生”进行补充性的辩证思考,提炼出下列观点:
认真做+科学方法=奇迹产生 坚持做+退而后进=奇迹产生 个人努力做+和谐合作=奇迹产生…… 如此立论,远离人云亦云,体现出思维的严密、深刻,“深”中出新。
那么,怎样培养思辨能力呢?下列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1.多读——读“哲思慧文”,读寓言故事,并形成有效积累; 2.多思——生活中遇到什么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前因后果,多思考应该怎么做; 3.多练——写“微评论”“一句话时评”等,参加辩论会、演讲赛等活动,锻炼口才,提升思辨水平。
十、“构思特”“切口小”,以小见大 十、“构思特”“切口小”,以小见大
例如大连题“美丽的插曲”,立意的空间很大,一位考生以眼前考场的一幕为素材,切口小而寓意深。文章开篇亮出线索“阳光”:
耀眼的阳光从树顶倾泻下来,洒下点点光斑,如碎金般夺目;点点阳光跳跃,如一个个音符,在我心中谱成一曲美丽的插曲,虽无名且短暂,却久久地温暖我的心。
六月,热情而活泼,而此时的考场中,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每个人都蹙着双眉,紧张地应付着眼前的考卷。教室里很静,只能听到不间断的“沙沙”声。
接着,原来喻为“美丽插曲”的阳光却变成“错误的音符”,于是,发生了另一个“美丽插曲”,让“我”心绪难平:
时间在笔尖下快速流逝,不觉间太阳升得更高了,阳光顽皮地变换着方向,射向了猝不及防的我。如一个错误的音符,扰乱了我本来流畅的思路。我舔了舔干涩的嘴唇,轻轻拭去滴在试卷上的汗珠,烦躁地试图挡住阳光,却是徒劳。
蓦然间,一小片阴影蹒跚地爬上我的试卷,短暂的停留后,又如断线的风筝般,仄歪地离去。疑惑间,我偏过头,向那个窗边的女孩望去。此时,她正努力地探着身子,去抓窗帘的一角。窗帘顽皮地挣脱了,她就探着身子,一次又一次尝试。晶莹的汗珠从她的双颊滚落,课桌倾斜成一个美丽的角度,她却浑然不觉。
我的喉头有些发紧,阳光并没有射到她,她这么做是为了我……终于,她攥住了窗帘的一角,如释重负地坐回椅子。她似乎注意到了我的目光,转过头,对我微笑。我们的目光隔空交会,善良和感动在其间流动。“同学们,请认真答题。”老师的声音自讲台传来,我们不约而同地坐正,而此时,我的心里暖暖的。
诚然,这只不过是个小插曲,而她也不过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不知道名字,不曾相识。然而就在这一瞬间,她将善良与关爱留给了我。无论光阴如何转换,那份小小的善意将永远留存于我的记忆。
很安静,很轻盈,很久远,很温暖。
看,自然地由比喻意义的“插曲”演变为“我”与“她”之间的“插曲”,“插曲”的主旋律是“善良与关爱”,“我”的感受由感官层面升华为精神层面,抒情性议论“很安静,很轻盈,很久远,很温暖”词短情深,与阳光又有内在关联,使全文一线贯串,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以小见大和“构思特”“切口小”的魅力。
以例说法 1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立意点拨
先辈们为什么敬粮食若神明?因为“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维系着人的生命,而且维系着国之根基、命脉。古代,国家也被称为“社稷”,何谓“社稷”?“社”即“土神”,“稷”即“谷神”。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人是吃着一日三餐来清点岁月的,人对粮食的态度也反映出其对生活的态度,所以说“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当然,对粮食的意义,考生还可以作更深层次的思辨和开掘,诸如“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巴金《灯》),“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从写作内容来说,考生可以将粮食放在物质层面来写,也可以升华至思想、精神、情怀层面来写。
考生要 注意区别“粮食”与“食物”“美食”等概念,不可狭义理解为只能写“粮食”,要扩大视野,提升层次。
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
“粮食与生命”“粮食与故土”“粮食与时光”“粮食与感恩、温暖” ”。
佳作展示 不惧苦难,磨出心灵的醇香
记忆中的石磨依旧静悄悄地裹着粗布麻衣稳扎马步站在院中。或许别人会忽略不起眼的石磨,但我不会,因为儿时的夏天石磨与爷爷的联袂演出一直深深地刻在我心中。
爷爷舀起一瓢浸好的金黄大豆注入石磨中心的圆孔,随手将倒空的瓢丢进木桶,然后用枯枝般苍老的双手紧紧攥住厚实的木棒,耸起双肩,弓起背,腿部发力,脚掌钉在砖地上,双手奋力向前一推,石磨便缓慢地扯着嗓子“吱吱呀呀”地唱起了歌。豆子与石磨粗棱的表面摩擦的“嘎啦”声很快就消散了。但凡遇到石磨,豆子只能乖乖地摇白旗。豆渣附着在石磨坑洼的沟里,细腻的白浆顺着石磨壁流入木桶。只消片刻,豆香便盈满小屋。
石磨有时也会与蚕豆狭路相逢。这时石磨转得更慢了。爷爷松开汗涔涔的木棒,石磨也趁着间隙调整状态,凝聚力量以便一举击溃敌人。爷爷活动完筋骨又往圆孔中注入了豆子,裸露在空气中的手臂绷得更紧了。石磨毫不畏惧那些有着坚硬铠甲的蚕豆,一转又一转,用粗粝之身把蚕豆塑造成了它们该有的样子。就在石磨碾平蚕豆的那一刻,我心中莫名欢喜。蚕豆比黄豆大很多,很难磨,面对困难,石磨没有消极怠工,而是顽强坚持,以积极的姿态迎战。
石磨转着转不完的圈,磨着磨不完的豆,不知疲惫为何物。我凝望着石磨,深感它看似木讷笨拙但实则大智若愚。我问石磨:“面对蚕豆,你怕吗?”石磨无言,继续转动,却好像用“咕隆”声回答了我。
石磨磨豆,正如人磨心灵。苦难如豆,我们也要像石磨一样敢于迎战,磨碎苦难,才能收获心灵的醇香。在与石磨的对话中,我找到了一把梯子,一把助我攀上成功高峰的梯子。
晚风轻漾,留在石磨上的豆渣香萦绕在我身边,我知道石磨已入眠,为下一场攻坚战蓄力。伴着野草的芳香,我枕着夜莺的吟唱进入了梦乡。
点评 此文有很多优点。
一是不“从众”,“切口小”,采用“借物抒情”“由事明理”的方法,以小见大。
二是立意有鲜明的个性指向——赞颂不畏苦难,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三是“由物及己”、巧用比喻,抒情既“真”又“新”。
四是“善思辨,明人生哲理”,先写大豆再写蚕豆,以层进法描写和议论升华立意。
推荐访问:2023届新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立意决定作文层次和格局 立意 作文 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