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新人教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西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新人教版,供大家参考。
考点规范练 2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1.有中国近代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从文明视角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B.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 C.西餐已经普遍盛行 D.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之所以在寿宴上反对西餐是因为刀叉的使用影响了寿宴喜庆的氛围,因为刀叉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喜庆”的文化相矛盾,材料中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东西方文化、文明的冲突,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西方饮食的抵制,只是说在寿宴上不喜欢用西餐中的刀叉,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西餐普遍流行,故 C 项错误;中国人不喜欢在寿宴上用刀叉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本质上是中西文明的冲突,故 D 项错误。
2 2.下图框内所述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
)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 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 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可知该现象出现于中华民国时期,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互换约指”“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可知青年男女都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宣读婚约”“携手同归”“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等婚姻习俗,体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故 C 项正确;宣传民主科学思潮出现于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时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D项错误。
3 3.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 年为144.6 千克,2002 年降至 78.5 千克。这表明(
) A.自然灾害致使粮食产量下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与自然灾害无关,故 A 项错误;1982 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故 B 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食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 C 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上,这与题干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不符,故 D 项错误。
4 4.下面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
) 技术门类 上海 重庆 铁路 1876 年 1934 年 电报 1871 年 1886 年 电灯 1882 年 1906 年
A.西方列强大量输出资本 B.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 C.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性 D.近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 答案:C 解析:西方列强大量输出资本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近代化,但是无法体现题干中上海与重庆之间的差异,故 A 项错误;西方先进技术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的,近代中国接受西方先进的技术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所以“迅速应用”不符合史实,且无法体现题干中上海与重庆之间的差异,故 B 项错误;根据部分科技发明在东部沿海城市上海与西南内陆城市重庆之间应用的时间对比,可以看出重庆比上海要晚,故 C 项正确;重庆也存在近代工业,而且沿海城市只是列举了上海,所以无法反映出“近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故 D 项错误。
5 5.1904 年,在上海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品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 (
) A.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 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C.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04 年,在上海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介绍西式服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装的流行体现出社会生活习
俗的变化,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 C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政权更替,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的服饰变化,没有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排除 B 项;材料只反映了服饰方面的变化,没有体现出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排除 D 项。
6 6.1874—1877 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
) 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答案:C 解析:《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不能说明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故 A 项错误;“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不属于时政评论,故 B 项错误;《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说明大众传媒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司法制度改革,故 D 项错误。
7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常见人名 古代中国 福、禄、贵、寿、荣、千秋、延年、延龄、松龄、安、宁、和、顺、富、仁、义、礼、信、忠、孝、德、修、文、武、贤等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年代中期 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超英、超美、红专等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中期 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卫兵、要武、爱武等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80 年代末 波、涛、浪、飞、海、宇、彬、斌、博、璐、琳、鑫、颖、捷、睿、静、洁、莹、晨、露、曦、晓、雪等
——摘编自张书岩《从人名看 50 年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一 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常见人名反映了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
说明:建国、爱华、新华等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后的喜悦和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与拥护。抗美、保国、卫国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和胜利后人民群众对保家卫国的热情,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是人民群众深化国家认同的生动体现。
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常见人名深刻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和拥护。
示例二 看法:20 世纪 50—70 年代的常见人名常常与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说明:建国、爱华、新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抗美、保国、卫国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跃进、超英、超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历史背景。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人名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
综上,20 世纪 50—70 年代的常见人名往往来源于当时正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我们今天考察这些事件的社会影响提供了一个视角。
示例三 看法: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常见人名政治色彩减弱,呈现多元化特点。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常见人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人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波、涛、浪、飞、海等象征积极奋斗的字词成为常见人名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等时代热词也没有再成为常见人名,这表明常见人名中的政治色彩逐渐减弱。
综上,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中国人名呈现多元化趋势,政治色彩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