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独秀教育思想变迁,优秀专业论文(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陈独秀教育思想变迁,优秀专业论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论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变迁
摘
要:陈独秀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对中国教育近代化曾有过重大影响的教育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旗手,是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并逐渐成熟的。起初,他倡导从文化入手改造国民性来挽救危局,但在五四运动前后,特别是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从 1917 年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到 1920 年被聘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这一期间,在马克思主义观的不断影响下,其教育思想有了明显变化。本文首先将陈独秀的教育实践活动分为不断发展阶段、探索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逐步成熟阶段、潜心研究阶段等五个阶段,然后从陈独秀前后两个时期教育思想不同特点来论述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变迁。
关键词:陈独秀;教育思想;阶段;特点;变迁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对中国教育近代化曾有过重大影响的教育家,他上承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开启“五四”一代革命知识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旗手,是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7 年后,被撤销中央领导职务,淡然入世。1932 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 年出狱,1941 年客死四川江津。
他的教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并逐渐成熟的,起初他倡导从文化入手改造国民性以挽救危局,但在五四运动前后,特别是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从 1917 年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到 1920 年被聘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这一阶段,在马克思主义观的影响下,其教育思想有明显变化,期间提出了不少正确的观点和主张,有些观点和主张在今天看来,仍闪烁着科学的亮光。因此,研究陈独秀的教育思想,特别研究他教育思想的变迁,对当今进行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一、陈独秀的教育实践活动的阶段 陈独秀的一生是与教育打交道的一生,提出过很多教育理论,并且身体力行地进行过一些教育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陈独秀的受教育和教育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探索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教育活动主要是教学、办报,其目的是唤醒民众、开启民智。从 1901 年 11月他留学日本到 1915 年回国办《青年杂志》这一段时间,陈独秀和中国的仁人志士一样,由于受新思潮、新学理的洗礼,陈独秀在传统经籍之外寻求有益于社会进化的新知,寻求强国之道。
1902 年 3 月,他在安庆创设藏书楼,组织“励志学社”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宣传爱国,鼓吹革命。1903 年,组织“安徽爱国会”,以“本社因外患日亟,结合士群为一团体,发爱国之思想,振尚武之精神,使人人能执干戈卫社稷,以为恢复国权基础”
1 教育目的。陈独秀 等人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为此他还专门写了《国语教育》、《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西洋各国小学堂的情形》等教育论文。在教学实践中,他吸取王阳明先生的教育方法,并结合教育实际,认为在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灵活运用,同时还介绍西方国家的教育,要求改进教育方式,这对安徽思想界风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开明智的作用。
1905 年 27 岁的陈独秀初涉庠序,在芜湖安徽公学任国文教员同时与该校体操教员柏文文蔚等进步人十在学生中创建革命组织“岳王会”,陈被推为会长。1906 年春,与徽州旅芜同乡会共创“徽州公学”,陈独秀任该校“监学”,兼任教育、地理、国语等课程。此后,他
1 《 安徽爱国会拟章》,《苏报》,1903 年 6 月 7 日。
芜湖皖江中学、杭州陆军小学任教,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他以后的教育革新奠定了基础。1908 年秋陈独秀受邀参加安徽教育总会秋季大会,在闭幕式上发表讲话,主张改良教育。武昌起义后,他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原安徽大学的旧址上创办了安徽高等学校,亲任教导主任,聘安徽桐城马通伯任校长,后因与校长马通伯教育主张上的矛盾,被守旧派学生逐出校门,可以说这是陈独秀教育改革的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之后,陈独秀再次去了日本,继续进行反帝爱国斗争,参与创办《甲寅》杂志,在其发表文章《自觉心与爱国心》,呼吁国民以高度的爱国心从事改造国家的战斗。1915 年,《青年杂志》创刊,这对是陈独秀思想发展历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运用“民主”和“科学”两大武器,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进行抨击。他结合国内外实际,提出了,把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作为四大教育方针。
(二)初步形成阶段 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后,求贤若渴。陈独秀因《新青年》闻名,被蔡元培聘请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7 年 1 月,陈独秀正式走马上任,专心致力进行文科改革。做了两件大事:其一是为文科延聘名教授,先后将胡适、鲁迅、周启明等知名人士汇聚到北大文科。其二是着手整顿教育思想、教育方针。1917 年 5 月,他提出要运用西方自动的、启发的、实用的、社会的、直视的、世俗的、全身的、推理的、科学的真教育方法,来革新那种被动的、灌输的、虚文的、私人的、幻想的、神圣的、单独脑部的、记忆的、历史的伪教育方法。除了抓教育方针和教育方法之外,还做了几项具体的改革工作:一是扩充文科,增设新系。二是允许学生自由选修各课,废除一切课程全部必修的规定。三是整顿课堂纪律,制定考试制度。四是采购图书,广设阅览室,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
陈独秀在着手改革北大文科的同时,也将《新青年》迁到北大。为配合改革,陈独秀提出文学应该革新。陈独秀发表文章《文学革命论》: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向封建文学进行抨击攻击,为之奋不顾身,其中写道:“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2 这一时期,由于陈独秀等人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甚至过激地提出废除中国文字的观点,一时遭到反对派的攻击。但是,他们运用白话所写的文章,通过《新青年》的传播,使民主科学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认清了形势,自动地站到了文学改革者一边,这样推行白话文也越来越趋于现实。陈独秀改革文学的主张和行动迎合了当时的社会,对促进中国文学的正常发展,抨击旧文学起了巨大作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废除文言文,采用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也是陈独秀革新教育中的内容之一。
(三)不断发展阶段 1919 年 4 月,陈独秀辞去北大文科学长后,又谢绝蔡元培聘他为史学系教授的邀请,他开始专心从事社会运动。1919 年 6 月 10 日,因其鼓吹新思想,传播过激主义而被当局拘捕,后在各界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被释出狱。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青年》也越来越接近社会主义思想,从原先的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开始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提出“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
3 ,此时的陈独秀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己经不满了,他解决国内问题的政治主张是站在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想依靠平民去推翻北洋军阀统治。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无疑是他前进中的一盏指明灯。这是他扬弃资产阶级民主观后所确立起的无产阶级的民主观,陈独秀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1920 年 2 月,陈独秀到武汉参加文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他提出了消灭私有财产制的主张,这表明他的思想较写作《实行民治的基础》一文时,又前
2
1917 年 2 月 1 日《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
3 《新青年》7 卷 1 号《<新青年>宣言》。
进了一步。之后,他在作演说《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问题》,此时的陈独秀己注意在平常的教育中,很有必要把情感教育与智识教育相结合,以此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很有见地的主张。在发表《新教育之精神》演讲时,陈独秀强调用新方法来实施教育:一是教育要趋重社会,二是要注重启发的教育,三是要讲究实际运用。陈独秀能把教育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适合了当时社会实际,这样的教育观点也是很有见到的。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到,中国人“平时长、幼、尊、卑、男、女底界限很严,只有麻先生底力量可以叫他们鬼混做一团”,真可谓一针见血。还有,陈独秀说:“中国人所以缺乏公共心,全是因为家庭主义太发达的缘故”,实在是发人深省。不久,在江苏省教育会上陈独秀主讲《教育的缺点》,文中指出:我所说的教育上缺点与罪恶,一种是犯主观主义,一种是犯形式主义。这两种主义,是牵连在一起。因为是主观的,所以有了形式的,因为有形式的,所以有了主观的”。他侧重分析了当时教育上的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两大弊端。认为主观主义,是教师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的“灌输”、填鸭子教育,是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的。他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对教材的选择,教学的方法,做教师的注意发展学生的个体发展。文中还他还分析了考试的弊端,认为考试完全是形式主义教育的不良制度,当时教育是“应试”,不符合发展全身心教育的要求,没有好处。因此,他用“种种练习”即可。以上论述,当时看来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观点,尽管他的主张废弃考试等个别观点不适合,然而已经走走时代的最前沿了。
陈独秀这一阶段的社会活动,主要是从事社会改造运动,宣传民主平等教育,为他后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革新广东教育奠定了基础。
(四)逐步成熟阶段 1920 年 1 月,当陈炯明还在闽南时,曾邀请陈独秀等在人上海筹划西南大学,后由于经费问题,只是成为一场梦想,最后破灭了。陈炯明攻克广州后,1920年底陈炯明热诚邀请时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到广州主持教育,担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经与李大钊等人商量,李大钊赞同赴穗,复函认为可借此机会“将新文化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广泛带到广东去”,“在那里发动共产主义小组”。于是他向陈炯明开了三项条件: “一是教育独立,不受行政干涉;二是以广东全省收入十分之一拨充教育经费;三是行政措施,与教育所提倡之学说作同一趋势”。陈炯明满足了所提出的三项条件,不久之后陈独秀于是赶赴广东。此次赴广东,陈独秀除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亲自指导创立广东党组织,还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广东的教育发展,从事教育改革,兴办新式教育。筹办广东大学,也就是后来的中山大学,是在陈独秀执掌教育委员会的任内,已经作出的决定。而且,陈独秀还亲自担任广东大学预科校长,多次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大的前身)演讲。并提出了改革教育三大纲领: 一是未成年教育即中小学教育、幼稚园等,分期使其普及。二是成年教育即补习教育与社会教育,凡补习学校、图书馆、博物院、剧场、戏院、音乐、一般宣传和特殊宣传皆包括在内。三是专门教育即以工业教育为主,除高等专门学校及大学工科外,以设立甲种工业学校,普及乙种工业学校为目的。4 1921 年 1 月,陈独秀还提出《全省学校系统图》、《广东全省教育委员会组织法》、《每年教育经费概算表》等工作方案,对于广东教育具有创新意义。这些方案,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经费概算都很具体细致,操作性也较强。得到了孙中山、陈炯明等人的赞许。
但由于广东省教育经费延拨及省署屡次对教育事务的干涉,加上广东教育守旧派职员对陈独秀教育革新的攻击和低毁,这使陈独秀在广东的教育改革受到了阻碍。尽管这是陈独秀所预料中的事,但同时说明了他的“教育独立,不受行政干涉”的思想是幼稚的,也是不可能的。
与此同时,上海方面多次电催这位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届总书记,故他于 1921 年 9 月 11
4
《民国日报》1921 年 12 月 24 日。
日离粤返沪,走马上任去了,开始他真正意义的政治活动。从 1921 年 9 月返沪到 1927 年“八七”会议期间,陈独秀一直忙于中国共产党的事务,关注教育不多,如 1922 年写的《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且为改造社会最后的唯一的工具。1923 年发表的《教育界能不问政治吗?》鲜明地指出教育不能脱离政治。1924 年写的《投降条件下之中国教育权》和《收回教育权》,这些文章都是他关心教育的明证,由于他的工作重点己发生转移,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改造国民素质便能使国家强大,他觉得由政治运动而社会改造更为重要。
(五)潜心研究阶段
“八七”会议后陈独秀正式离开了中共中央领导岗位。他开始整天埋头于研究中国文字拼音化问题和音韵学问题,故意以文字学的研究来回避政治问题。陈独秀对这项工作确也达到入迷的程度,并且一年以后,即 1929 年 3 月,终于写成了《中国拼音文字草案》一稿,当时未能出版。《草案》内拟定的单声母共四十三个,陈独秀依据音理参照国际音标及各国字母,创造了九个结合声母及三个单声母。掀起中国文字拼音的运动。其实早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就有废除中国文字,用罗马字母书之的想法,只不过当时主要是为了推行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由此来否定中国文字,而现在则主要是心情原因,加之中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人们很难沟通才又重新提起中国文字拼音运动。由于陈独秀深受西方近代文明影响,叛逆激进的性格使他很容易走向极端。
1932 年 10 月,陈独秀被捕后,他把监狱当作研究室,潜心读书研究,著书立说。但由于 1937 年提前出狱,他只完成了计划中的一部分,如《孔子与中国》、《实庵自传》(两章)等。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字学的研究上,音韵学方面,有《中国古代有复声母说》、《连语类编》等作品。文字学方面有《干支为字母说》、《识字阶段》、《小学识字读本》等。这些书中...
推荐访问:论陈独秀教育思想变迁 优秀专业论文 变迁 陈独秀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