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 作
者:
徐鹏
作者简介:
徐鹏,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130024)。
原发信息:
《中学语文教学》(京)2017 年第 20171 期 第 4-7 页
内容提要:
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它能够有效整合语文课程内容,推动语文课程的深层变革。在当前的课程情境中推行整本书阅读会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涉及教材、教学和评价三个方面。
关
键
词:
整本书/阅读教学/内涵/价值/挑战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7 年 03 期
整本书阅读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语文学科独立以来,历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大多提及整本书阅读;一些前辈也做过相关探讨,比如叶圣陶、夏丏尊就非常重视整本书阅读。叶圣陶基于 20 世纪 40 年代学生不读整本书的现状,建议中学语文教科书“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1]。20 世纪 80 年代,顾黄初重申叶圣陶的观点,希望引起同行的关注,但研究者、实践者至今
仍然不多。2001 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阅读要求和建议。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状态与 20 世纪 40年代相比,既相似又相异。生于网络时代的他们也很少阅读整本书,但又时时刻刻在阅读;他们的阅读浅表化、碎片化,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2014 年至今,我们在修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为未来的课程设定了 15 个学习任务群。任务群 2 正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且始终贯穿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类课程。我们重视整本书阅读正是为了继承语文教育优良传统,回归中学阅读教学的正道。
一、整本书阅读具有丰富的内涵
“整本书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阅读”,可以是深读、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可见,整本书阅读具有动态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一般意义的整本书阅读,而是内嵌于语文课程中、作为一种正式学习活动的整本书阅读。它理应符合语文课程的特性。
首先,整本书阅读选用的整本书应该是经典作品。古今中外的作品浩如烟海,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师生一起阅读的整本书应该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其次,整本书阅读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正式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也应该通过丰富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
最后,整本书阅读应该突出教学价值的挖掘。师生阅读的整本书既是普通的社会文本,更是承载育人功能的教学文本。教师在使用整本书时应该基于作品特征和学生需求,着重挖掘其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价值。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尝试把整本书阅读这样阐释: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整本书阅读能够推动语文课程变革
整本书阅读原本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常识。人们在倡导核心素养理念的今天讨论这个话题,实际隐含着对单篇阅读教学的隐忧。因此,我们探讨它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技法的表层训练,还应从课程论视角诠释它对语文课程变革的深层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上。
1.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内部学习领域的整合
斯宾塞曾经追问“什么知识更有价值”,众多课程流派围绕这一命题展开了知识选择与组织的研究。经历近现代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等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语文课程的知识筛选取向更接近“结构主义”流派,尤为关注学科基本结构和原理的掌握。教科书更青睐以单篇选文为基础的单元编排方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的序列化。语文教师也习惯运用精美的单篇条分缕析地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此外,中考、高考这类高风险考试对教学产生显著的“回冲效应”[2],即所谓“考什么,教什么”,更强化了这种阅读教学倾向。新颁布的两个课程标准都建议教师重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联系,倡导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教科书层面编者也尝试融入综合性学习、梳理探究等学习活动。但是,语文课程内部各个领域的整合度仍然不够紧密,整本书阅读正是整合这些领域的重要路径。它可以作为学习活动穿插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作为学习模块独立设置于日常教学之外。师生可以围绕整本书开展读书经验交流、焦点问题探究、重要章节评析、阅读成果汇报等活动。无论是穿插安排还是独立设置,整本书阅读都能发挥整合听说读写、融通语言文化的效用。
2.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外部相关学科的整合
我国语文课程一直坚持“学科中心”的课程取向。每个学科之间可谓壁垒森严、不相往来,欧美国家则尤为倡导跨学科学习。比如,美国将英语与历史、社会、科学等学科融合,补充、完善英语学习内容和过程,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3]。2016 年 9 月我国教育部从“文化基础”“自主
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建构了一般核心素养体系;语文学科组也研制出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要想促进学生发展这些核心素养,单靠语文课程内部的学习是难以实现的。在学科中心的惯习(habits)[4]之下,特别需要鼓励师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从阅读内容来看,学生阅读的整本书本身就包含跨学科话题。文学作品、文化典籍、科学论著、学术著作等各种书籍都可以成为跨学科学习的载体;从能力训练来看,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运用数理思维、信息技术等,逐渐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比如沟通协作、问题解决、批判思考、实践创新等。因此,整本书阅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课程内容狭窄的现状,促进语文课程内部学习领域、外部相关学科的整合。
三、整本书阅读的具体实施面临诸多挑战
整本书阅读对发展学生的一般核心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高中语文课程将其贯穿始终也是想发挥它在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丰富审美体验、积淀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促进功能。但是,无论是放置于当前还是未来的课程体系中,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都面临诸多挑战。
1.教科书如何与整本书阅读对接
近百年来,我国语文教科书出现过按时代逆序、按体裁分类、“知识—能力”并进、主题引领、“主题—情境”套嵌等多种编写体系。无论怎么嬗变,文选型教科书一直是主流。语文教师也习惯按照单篇选文来设计
教学方案。我们将整本书阅读引入日常教学,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教科书如何与之对接。从当前情况来看,将整本书全部放进教科书也不现实,最可行的办法是在教科书中渗透整本书阅读理念,为教师日常教学提供支持。第一,在现行教科书体系中,适当增加经典作品的“节选型”选文。同时,在教参中呈现该作品概貌、阅读教学建议,推荐实用的教学资源,包括同主题的其他整本书。第二,适当创新编排体例,在单元内部的课后练习、探究活动等板块中融入同主题的整本书阅读,教参也配套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第三,适应未来以“任务群”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编制专门的整本书阅读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阅读清单选编经典作品精彩章节,不单独编写教参,直接设置作品简介、章节评析、教学建议、教学资源、评价方案等板块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从目前来看,我国课程标准列出的阅读清单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明确,尤其对科学和人文类书籍只是简单提及,需要进一步商讨、确定。
2.课堂教学如何融入整本书阅读
从课堂教学来看,整本书阅读同样面临挑战。比如,教师忙于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没有时间阅读整本书;在现有评价机制内,教师的投入和收效不一定成正比;学生的阅读方式、感受、经验等都带有个性色彩,难以在教学中评价;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还容易受到功利化、娱乐化阅读风气的影响,对经典作品不感兴趣[5]。近年来,整本书阅读开始在语文教学中萌芽。比如,2016 年 11 月“中语杯”的观摩课中,很多教师都表现出“由单篇阅读向整本书阅读延伸的教学意识”[6];很多优秀教师在教学中
积极探索,总结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比如,上海师大附中余党绪老师针对文学经典凝练出“思辨性读写”的阅读策略:充分的原生态阅读;批判性理解主旨与内容;转化性写作训练。[7]北师大二附中李煜晖老师围绕经典名著阅读建构出三种课型:在国家必修课程中实施专题阅读教学;在校本选修课程中举办主题讲座;在校本活动中开展自主研修。每一类课程都配有完整的学习方案,包括读书指南、阅读目标、阅读资源、阅读检测。这些探索初步显示出整本书阅读的独特功效,也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3.学业评价如何考查整本书阅读能力
讨论整本书阅读,不得不思考学生学业评价的问题,考什么必然影响教什么。目前的高考卷中还没有专门考查整本书阅读的板块,大多是在阅读题目中联系其他相关作品考查。比如,2016 年北京语文卷“现代文阅读”使用的语料为陈忠实的《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题目中涉及与《白鹿原》的比较。中考试卷倒是有专门的名著考查题目,但分值权重偏低,命题水平不高,导向不明,多数题目停留在浅阅读和伪阅读的层面。比如,命制填空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信息的简单提取[8]。这种现状充分说明,如果要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语文试卷,需要提高题目质量。命题者可以选取整本书(最好是在课程标准推荐的阅读清单之内)的精彩章节,编制富有情境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体验,比如信息筛选与整合,文本鉴赏与评析、主题理解与体悟,等等;题型最好以主观题为主,为学生回答问题提供较大空间;评价标准可以根据题目指向设置多个合理参考答案。同时,整本书阅读还涉及日常教学中的学生学业评价问题。教师需要研制
合理的评价标准,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分享、研讨等过程性表现,比如,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兴趣和能力。产生的读书笔记、学术论文、阅读成果等都应该纳入学业评价范畴。
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有目共睹,大家需要坦然面对这些现实挑战。无论在现有课程体系还是在未来课程体系内,推行整本书阅读都必须谨慎,否则很可能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我们希望感兴趣的同行今后持续探索,一起分享更多、更好的实践经验。
推荐访问: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 本书 完整版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