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北京市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评析(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届北京市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评析(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2 年北京市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认真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课标为依据,落实新教育理念,紧扣时代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服务教育教学,突显学科的文化意涵与教育功能。
试卷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注重整体设计,科学性与思想性并重,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加以反思与考查,反映出世界背景下中国与中国视野里的世界。整套试卷布局合理,难易适中,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良好导向作用。
一 弘扬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今年的多道试题从不同角度凸显了时代主题,强调了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理解和考查。
举例
第 8 题通过社会各界对“四八烈士”的悼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和平民主的使命担当。
第 9 题以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改革为切入点,突出了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第 10 题以“非洲文化年”为题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第 17 题紧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解,既突出了对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也达到了“寓教于考”目的。
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所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试卷多角度考查考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举例
第 1 题以江西国字山战国墓葬为主题,落脚于考查考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与理解。
第 16 题以唐代的绢马贸易为例,考查考生对历史上国内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相互交往、民族交融的理解,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等。
历史试题也强调世界意识与国际视野。
举例
第 11 题以希腊文明起源为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多元性的理解;
第 18 题考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思想来源和独特之处,展现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密切关联与相互影响,等等。
以此引导考生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人类文明的共融性和多元性。
三 注重考查学科思想方法 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1
全面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试卷整体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营造情境,引导考生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本质。
对时空观念的考查也贯穿了整张试卷,强调把历史事件或者现象置于具体历史时空框架下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基本素养,而第 2 题和 15 题则是对时空观念的直接考查。
鉴于题型功能,试卷第二部分集中考查核心素养的高阶水平。这部分试题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梯度的设问,考查考生依据唯物史观、综合运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方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作出合理解释的关键能力。
2
注重思想方法
突出探究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为了有效、深入地考查考生核心素养的水平,试题设计需要具备相应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而北京考生阅读面广、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也正适应对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这在试卷第二部分中有突出体现。
举例
第 17 题设问兼具选择性和开放性;
第 20 题的任务设计则聚焦探究性和开放性,是综合考查核心素养的典型试题。该题创设了一个历史研究的学术情境,要求考生自选主题,形成研究思路,拟定研究提纲,考查考生梳理史料、从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给予考生较为开阔的施展舞台,以展现考生综合学科素养的水平以及创造能力的潜质。
四 贴近教学实际,加强与教材联系
1
注重考查主干和重点
2022 年北京试题以学生为本,紧扣课标和教材,考查考生所学的主干知识,如中国古代的社会教化、江南开发、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和具体表现等;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历程、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改革开放等;世界历史中的文明起源、重要的政治法律制度、工业革命等内容。同时,也注重中外历史综合性内容的考查,如交通、思想文化等等。试题以主干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学科关键能力。
2
进一步加强与教材的关联
为助力“双减”,北京卷更加关注命题考试与教材的关联度。
首先,化用教材中的史料、地图及课后思考题。
举例
第 2 题的历史地图(示意图)就取材于课本原图。
第 16 题设问涉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互动,也取材于教材的“探究与拓展”栏目。
第 20 题“华工与一战”的部分素材直接来源于两册必修课本。
其次,试题在价值理念上与新教材一致,注重体现新课标精神。
举例
第 20 题就呼应了教材中“活动课”的设置理念,注重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综合考查。
该题任务设置与考查目标遵循教材活动课的理念,强调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完成任务的过程则包括梳理资料、选定研究主题,拟定研究提纲等,最终提出自己对探究主题的见解。这一过程对活动课而言,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考试而言,则是综合考查考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二者殊途同归,相辅相成。
2022 年北京市历史等级性考试试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彰显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突出对“四史”、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考查。试题通过鲜活的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凸显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试题形式稳中有新,设问平和,素材使用贴近时代,贴近教材,贴近学生,很好地发挥了引导中学历史教学的作用。
一
立德树人,突出史学育人功能
突出“四史”考查
强化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力量之源。试题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考查。
举例
选择题第 8 题叙述了重庆谈判后中共代表王若飞等人飞机失事后引发各界的沉痛哀悼,以此为情境景,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口号在当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感。
第 9 题以 1950 年高校课程的变化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新民主主义教育及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认同,厚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第 10 题以中国文化非洲行为载体,考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全方位外交,尤其重视与非洲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助力非洲国家发展。
第 17 题要求学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选一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深刻理解。
立足优秀传统文化考查
增强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和魂。试题通过新颖情境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举例
选择题第 1 题,以江西国字山发现的战国中期大型墓葬具有越、楚、江淮和中原多种文化特征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的认识。
第 3 题通过宋朝各地知州将修建亭台馆榭供民游乐与社会教化相结合,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注重伦理教化特征的理解。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举例
第 16 题以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间的绢与马贸易为例,要求学生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古代历史上中原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友好交往、交流与交融的理解,加强了文化认同。
凸显世界文化多样性
培养开放包容的胸襟
文化交流推动文明进步,只有开放才能不断发展。试题注重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考查,注重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胸襟。
举例
第 11 题,以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这一观点为例,引导学生意识到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第 12 题以英国议会的建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历史反专制、求民主的艰难历程。
第 13 题则以国际法的发展为视角,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国际法的发展演变,弘扬世界规则意识。
第 18 题直接呈现了 18-19 世纪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的交流简表,引导学生认识欧洲启蒙思想、科学观念、废奴思想如何影响了拉丁美洲,而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又是如何在吸收欧洲启蒙思想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的。
二
落实课标要求 综合考查素养与能力
突出对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的考查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试题从多种角度全面考查考生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理解。
举例
第 4 题通过对明代刻本书籍的考查,使学生认识到文学艺术作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 9 题通过高校课程的调整变化,引导考生认识时代发展与教育变迁的关系。这些试题都从不同方面考查了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
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举例
第 2 题通过历史地图,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带来的人口变化,具有明显的历史空间特征。
第 15 题则提供了四则史料,要求考生对史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时序进行正确判断,考查了考生对历史时间观念的准确理解。
强调对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考查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让学生养成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而能对历史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举例
第 1 题提供了战国时期大型墓葬的相关史料,要求考生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特点。
第 11 题通过英国学者关于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的观点,要求考生寻找历史证据。
第 17 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各选一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
以上试题都充分体现了对史料实证的综合考查。
第 16 题“绢与马”要求考生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
第 18 题“拉丁美洲与欧洲”要求考生评析玻利瓦尔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发展。
第 19 题“军费与财政”的第(1)问要求考生指出明代和清代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等。
以上设问从不同角度对考生的历史解释进行了综合考查。
强化对历史问题探究能力的考查
运用历史材料,探究历史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教学中必需落实的学科目标,也是等级性考试的考查目标。
举例
第 20 题“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为考生提供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
研究资料,要求考生能够对史料类型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准确分类,在此基础上从材料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并列出参考资料。
这样的答题要求实际是对学生历史问题探究能力的综合考查。这样的设问既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也引导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三
落实双减政策
引导教育改革深化
试题紧扣主干知识,保持稳定
试题在知识覆盖比较全面的同时,紧扣教材主流主干知识,引导师生在教与学中关注时代整体特点与知识线索。
举例
第 1-4 题分别考查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江南开发、中国古代社会教化和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等内容。
第 12-14 题分别考查了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工业革命等内容。
第 17 题考查了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历程、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等。
关注新教材的使用,引导教学
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试题回应这一需求,引导教师关注新教材的新内容和新理念,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把握。
举例
第 16 题以绢与马的贸易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的影响。引导师生关注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交流、发展的历史,突出其对中华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 18 题以拉美与欧洲交流的史实为例,展现出被压迫的殖民地人民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引导师生在教与学中加强对亚非拉地区历史的关注与研究。
第 15 题和第 20 题,内容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这一新内容,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这一问题的思考。
助力”双减”政策,回应时代需求
部分试题的情境创设、素材选用和考查理念,“化用”了新教材。
举例
第 2 题的历史地图(示意图)取材于课本原图。
第 16 题设问取材于教材的“探究与拓展”栏目。
第 20 题“华工与一战”的部分素材直接来源于两册必修课本。此题的第二问不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对历史问题的研究能力。这一理念直接呼应了教材中“活动课”的设置理念。
考题中的这些信息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应把读懂、读透教材放在第一位,教师要深入研究新教材的价值理念,充分用好新教材这一资源。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保障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
彰显时代主题,体现北京特色
彰显时代主题
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历史教学与历史评价必需呼应时代主题。
举例
第 1 题吸收近年考古成果,凸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 9 题通过对高校课程调整的考查,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第 17 题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这一问题探究,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凸显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体现北京特色
针对北京考生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思维灵活的特点。试题创设上突出了大格局、研究性,开放性这一特色。
举例
第 20 题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辨别史料类型,而且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初步的自主研究。命题在保持原有风格基础上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