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赏析中汲取“分析力量”(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整合与赏析中汲取“分析力量”(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在整合与赏析中汲取“分析的力量” ————议论文教学新思维初探 作
者:
柳方平
作者简介:
柳方平,江苏省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221121)。
原发信息: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南京)2015 年第201511 期 第 17-22 页
内容提要:
当前许多作文指导课存在写读分离的教学弊端,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分析能力:打破常规,在教材整合中蕴蓄“分析的力量”;独辟蹊径,让学生在“螺旋式作文生态课堂审美学习圈”中感受、积蓄“分析的力量”;写读一体,让学生在典例赏析中领略、汲取“分析的力量”;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分级练习中体验、展示“分析的力量”。
关
键
词:
作文指导/议论/分析方法/写读一体化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6 年 03 期
一、几点考虑
“到哪里汲取分析的力量”是我在多年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针对“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分析技能”这一问题的追问,也是对提高学生议论文分析技能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的不断探寻。这里的“分析”,是指把某一
生活事件(现象)或事理(概念、命题)分解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通过合理恰当的议论、阐说,揭示其本质属性,从而得出结论、给人以启发的过程。在阐说生活事件或事理的过程中,议论连接着观点这一灵魂和论据这一血肉,它是议论文的筋脉骨骼,是议论说理的核心手段。所以议论文中适度、适当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是一种阐释、论说的技能,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让人信服甚至付诸行动的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那么,到哪里汲取、积蓄这种分析的力量?实践证明,放出眼光,留心生活事件或事理,选准分析的角度,是汲取、积蓄分析的力量的前提,这是“能分析什么”的问题;理解并能运用较为恰当的分析方法,是汲取、积蓄分析的力量的关键,这是“怎样分析”的问题;磨砺思维,锤炼思想,是汲取、积蓄分析的力量的基础,这是“怎样能分析好”的问题。基于这一认识,围绕“苏派语文教学新思维”的主题,我在第四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开设了一节题为“分析的力量:高二议论文分析技能指导”的示范课。我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最缺乏明晰、灵活而深刻的分析。
一篇议论文,不但要观点鲜明,而且要进行恰当的分析。但不少学生却苦于不会分析,要么谈“看法”而核心概念不明晰,要么有观点而不能展开分析,要么有分析而方法单一,结果只能像挤牙膏似的挤出一篇“观点+材料+结论”式的“瘦骨伶仃”的文字。这种缺乏明晰、灵活而深刻的分析的议论文,又怎能以理服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具体的分析方法,扎实训练灵活的说理能力。
二是许多教师的作文指导课只止于“是什么”的陈述性写作知识的宣讲层面上。
作文指导课上,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的写作理论知识,并以此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这肯定是必要的。问题是,教师应该怎样在写作指导中自然渗透写作知识,而不是止于“是什么”的陈述性写作知识的宣讲层面。可是现实中的作文指导课常常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就连教材也是如此。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就是分析概念的具体含义。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明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态度。文中的见解之所以给人启发,与他对“师”的概念的深入分析是分不开的。因为有了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才有全文犀利透彻的分析。写议论文时,如果不对概念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议论往往难以展开,结果“以叙代议”,举几个例子了事,自己的观点站不住,无法让人信服。(《写作指导·学会分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 81 页)
这段关于“学会分析”的“概念分析”的写作指导,无非在宣讲“什么是概念分析”,《师说》一文就是运用了这种分析法,使得见解“给人启发”,“如果不对概念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议论往往难以展开”。这是典型的“是什么”式的知识灌输。《师说》一文是怎样对“师”的概念作“深入分析”的?写议论文时,怎样“对概念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议论才能得以展开?这些问题才是学生“学会分析”的“真问题”,能突破这些难题才是学生的最大需求,然而教材或者许多教
师的课堂却难以突破!那么,学生阅读如此教材,听取老师照本宣科的指导,又能汲取多少分析的力量呢?所以,作文指导课务必要少教点“是什么”的静态知识,多教点“怎么写”的动态知识,让学生在指导中产生真感受、真体验,进行真思辨,进而真消化,最终使写作能力得到真提升。
三是不少作文训练课不能充分利用经典课文的写作资源,写读分离。
写作与阅读的分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之一。大量的语文课堂表现为远离“语文生活”的写读“两张皮”。许多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时,不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悟作者“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缘由,更不能够生活化地指导学生去系统地梳理、领悟各种文体写作的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技巧和表现艺术等基本的写作技能。这就致使语文课程资源被极大地浪费,学生的读写素养不能够得到真正提高,教学依然是“少慢差费”。对此,所有的语文人都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让语文教学踏上读写一体化的金光大道,以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四个特点
《分析的力量:高二议论文分析技能指导》一课,针对高二学生写议论文缺乏明晰、灵活而深刻的分析的实际,采用了“读写结合共生课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议论文中的“经典分析”,体会“分析的力量”,深入理解并归纳议论文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进而能够初步运用“分析的方法”来阐说生活事件(现象)和事理,进一步提高分析的能力。
总体来看,这节作文课在“语文教学新思维”主题的观照下,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打破常规,在教材整合中蕴蓄“分析的力量”。
通常的作文指导课,都是以某个单元专题为单位、以单元专题写作知识短文为载体来进行教学,而这节课则是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后两个专题的写作《学会分析》《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整合为《分析的力量:议论文分析技能指导》一个专题。为什么要打破常规做这样的整合呢?因为这两个写作专题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一样,都是谈议论的方法思路的。《学会分析》一文主要介绍了概念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以及假设分析等几种常用的分析方法,侧重于静态说明“是什么”的写作知识;《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一文主要述说了层进式分析、辩证分析等分析思路和方法,更多地体现为“怎么样”的写作知识。将它们整合融通为一个议论文写作指导专题,能使议论文写作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相对集中、明晰,也便于教学的连贯融通。课上完后,从部分听课老师的反馈中可以得知这样做的功效——在教材整合中的确蕴蓄着“分析的力量”。
第二,独辟蹊径,让学生在“螺旋式作文生态课堂审美学习圈”中感受、积蓄“分析的力量”。
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真切感受、积蓄分析的力量,教师首先要从学情出发,为学生铺设一条学习的通道,科学而艺术地设计出一个为学而教的教学流程。这节课就引领学生踏上了“螺旋式作文生态课堂审美学习圈”的“真写作”轨道。
首先是学习活动的起点:事件呈现——分析什么。上课伊始,导言引入后我便出示一则“小学生给老师打伞”的热点事件(如图 1 所示),让学生“简要谈谈看法”。
这一热身活动意在聚焦生活热点事件,激发学生的评析兴趣,真切判定“分析实情”。果然,课上,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思考认真,跃跃欲试。这就为“暴露分析中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作了自然的铺垫。
其次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环节:课文借鉴——怎样分析。在学生面对热点生活事件欲言又止或言而无法时,我便遵循“读写一体化”的原则,PPT 投影,启发学生默读“学习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教材上《学会分析》《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两篇写作知识短文,结合以往所学的经典议论文本的精彩分析,思考后自由回答。在学生自由回答之前,我引导学生以《拿来主义》为例,领略一下鲁迅先生分析的技巧,并相机动态板书,如图 2 所示。
接着,我启发学生自由回答,并解说有关议论方法的操作要点,让学生在读写互融中进行充分的体验、感悟和思辨,最后师生共同提炼出层进分析、概念分析、本质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假设分析、辩证分析等七种常用的分析方法。至此,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学习飞跃。
再次是螺旋式上升的再发展环节:课堂演练——怎样分析得深刻。因为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深谙某种写作道理却未能付诸写作实践,所以,我引导学生试着运用刚刚理解、提炼的分析方法,至少要带着运用分析方法的意识,来完成一个小练习。练习材料依然是上课伊始热身活动“小学生给老师打伞”的热点事件,只是练习要求加大了难度,“针对下面的材料,运用恰当的分析方法,写一个 150 字左右的议论文段,谈谈你的看法”,并且给学生作出“演练提示”:(1)分析要求:选角度→亮观点→用“方法”→合字数。(2)先完成写作任务的小组,先交流、推选出A 类(小组内优秀的)、B 类(小组认为修改空间较大的)文段各一篇,在全班交流。这一环节的课堂实际效果,正如特级教师董旭午所说:“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习练的空间,也比较充分地照顾到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是充满智慧的,也是很务实、有效的。”
最后是螺旋式上升的提升环节:智慧碰撞——怎样还能分析得更深刻。当小组展示了 A 类文之后,我便再请一组来展示一下他们推荐的 B 类文段,并请大家按照 PPT 上的“升格提示”——“请同学们进一步打开思维的闸门,综合运用‘分析的方法’,共同修改、升格展示的语段,力争让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共同修改。
这一环节本应是这节课的高潮处和最能检验学习目标达成度的环节,也是最容易出彩的地方,然而非常遗憾,下课时间已到,我只能简单提示一下提升的建议,再给学生出示一段范文,以供其“升格”参考。
总之,上述“螺旋式作文生态课堂审美学习圈”,使整个写作过程具体化的活动贯穿着一条主线:写(分析)什么一怎么写(分析)一怎样写(分析)得深刻一还能怎样写(分析)得更深刻(这一步是可以课内外循环延伸的)。学生就在这样一条螺旋式上升的渠道中感受分析的过程,积累分析方法,体悟分析技能运用的规律,进而形成分析的经验和技能。
第三,写读一体,让学生在典例赏析中领略、汲取“分析的力量”。
所谓写读一体化教学,指的是在写读过程中,把写和读自觉构成一个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的互动的整体,让学生体验文本魅力,鉴赏文本的形象、语言和技巧,进而把读的过程转换为写的冲动,把写的体验再融入新一轮的阅读活动中,达到写作和阅读有机结合,实现以写助读、以读促写、写读一体化的良性循环。
这种写读一体化的内在机理可用图式理论来解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表示为图式,并从概念同化的角度提出了在教学中促进迁移的措施。季克和霍约克又从图式归纳的角度解释了迁移的机制: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中可以存在同一个问题图式(称为“辐合图式”),它们的表面特征不同,但结构特征相同。在两个问题的初始状态之间建立起部分的映射关系,并由此获得一个类比的解题策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类比迁移。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读文与写文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由“读”可以获得一类文章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套文章的结构图式,这种结构图式可以与写作形成映射关系,成为写作时的“先行组织者”。的
确,写作的过程即调度阅读的营养来生成作品的过程;而阅读的过程即还原作品生成的过程。写、读是语文学习中一枚硬币之两面,它犹如人的一呼一吸自然生存状态,是生命的整生体。简单地说,这种机理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的:“凡是已有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所以,要想在策略的认知阶段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种写作策略,必须依赖范文。这事实上是写作与阅读的一个内在结合点,是写读一体化的内在依据。据此,我在课堂上秉承“读中悟写,以读引写,写中思读,以写促读,写读共生”的理念,充分发挥经典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引领学生在典例赏析中领略、汲取“分析的力量”。课堂在预设与生成较为和谐的统一中,紧扣“品悟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这一学习重心,先后赏读了《拿来主义》全文(层进分析、因果分析、对比分析、本质分析、概念分析),《师说》第二节(层进分析、对比分析、因果分析、本质分析),《咬文嚼字》第三节(概念分析、比较分析),《简笔与繁笔》前三节(层进分析、辩证分析、概念分析、对比分析)等。
在赏读和师生互动中,我发觉学生对“辩证分析”的运用要点还不甚明晰,就随机调整训练计划,给学生补充了周国平《直面苦难》中的一段文字:
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
可是,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地震、海啸、车祸、空难、瘟疫、绝症……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灵魂的敌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优越自慰,却愈发感到了生命的卑微。没有上帝来拯救我们,因为这灾难正是上帝亲手降下的。我们愤怒……我们冤屈……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
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
推荐访问:整合与赏析中汲取“分析力量” 汲取 赏析 整合
下一篇:2022年度国旗下发言范本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