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新人教版(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新人教版(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考点规范练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 1.有民主人士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这个纲领综合了革命的历史经验,主要根据《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拟定出来。这表明建设法治中国(
) A.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成果 B.应着力健全权力机关 C.有赖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必须调动各民主力量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个纲领综合了革命的历史经验,主要根据《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拟定出来”可知,这个纲领综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故选 C 项;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并非抗日战争的胜利成果,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反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并非权力机关的健全,排除 B 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调动了各民主力量,但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纲领理论的主要来源,排除 D 项。
2 2.1950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关于制定 1951—1955 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
) A.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B.标志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顺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D.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答案:A 解析:“一五”计划期间,中央将东北地区作为工业化的主要基地,因此“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适应了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故 A 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是随着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而形成的,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只反映出工业布局的变化,与经济重心的转移无关,故 C 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与题干材料中工业布局的变化无关,故 D 项错误。
3 3.1953 年 5 月,中苏两国签订《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下表是苏联提供援助的项目工程数目统计,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首要任务是(
) 项目类别 军事 冶金 化学 机械加工 能源 轻工业 工程数目 44 个 20 个 7 个 24 个 52 个 3 个
A.消除来自西方的战争威胁 B.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 C.贯彻“一边倒”外交方针 D.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当时苏联援助中国的项目多集中在重工业领域,而重工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工业的水平,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首要任务是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故选 B 项。
4 4.1954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 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曲折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故选 A 项。
5 5.1953 年,需由国家供应的商品粮比 1952 年增加了 31%;而从土地改革后的粮食生产状况来看,当年的粮食收购计划难以完成,粮食供应不足。这表明 (
) A.农村生产关系急需调整
B.工业化增加了原料需求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粮食收购渠道需多样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1953 年,需由国家供应的商品粮比 1952 年增加了 31%;而从土地改革后的粮食生产状况来看,当年的粮食收购计划难以完成,粮食供应不足”表明农村生产关系急需调整,故选 A 项;题干材料提及粮食生产与收购计划不符,与工业化原料无关,排除 B 项;1952 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了粮食生产不足的问题,粮食收购渠道多样化并不能彻底解决该问题,排除 D 项。
6 6.周恩来在某一国际会议中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一会议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 B.文化领域提出“双百”方针 C.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可知是 1955 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主张。当时的中国已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 D 项正确。A 项是在 1956 年底,不符合题意;B 项是在 1956 年,不符合题意;C 项不符合我国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不符合题意。
7 7.下表是 1956 年 3 月前对部分省、市的各级先进工作者人数的统计。
地区 上海 北京 江苏 新疆 西安 唐山 人数 50 000 多 20 525 21 128 12 000 3 877 9 463
上表中,各级先进工作者的涌现(
) A.有利于推动国家工业化建设
B.显示出经济区域发展明显失衡 C.客观上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推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 答案:A 解析:由题干时间“1956 年”,可知此时正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众多的各级先进工作者被表彰,有利于引导更多的人去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故选 A 项;各地的各级先进工作者的人数不一样,与区域发展失衡没有关系,排除 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排除 C 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与题干时间“1956 年 3 月前”不符,排除 D 项。
8 8.下表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日关系的相关史实表 时间 事件 1954 年 12 月 中国确定了发展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友好、逐步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方针 1955 年 2 月 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促进了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签订 万隆会议期间 周恩来秘密会见日本代表,表达了中国对日建交的意愿 1955 年 中国国内为建交而行动,包括统一党内外及社会舆论的认识,改善对日工作机制、宽释战犯、开展对日贸易等,日方对此积极回应
根据上表中的史实,可知当时(
) A.中国的三大改造需要日本的积极支持 B.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 D.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改善对日工作机制、宽释战犯、开展对日贸易”,可知双方都有发展经济的需要,故选 C 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日交往的目的是发展贸易而不是三大改造,排除 A 项;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仍旧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 B项;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中日关系而不是美日关系,排除 D 项。
9 9.毛泽东说:“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该论述(
) A.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B.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 C.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D.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都属于人民的范围”“都是人民的敌人”“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可知毛泽东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故 C 项正确。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在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而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故 A 项错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在 1987 年中共十三大上阐述的,故排除 B 项。D 项说法错误,排除。
10.据统计,在从 1961 年 1 月开始的两年半中,全国职工精简与录用相抵共减少了 1 887 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 2 600 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 2 800 万人。其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城乡关系争取财政经济的好转 B.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农业生产 C.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 D.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促进农业发展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国民经济出现困难后,国家开始调整经济,制定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故 A 项正确;此时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经济发展带来困难,故 B
项错误;C 项出现于改革开放后,故排除;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是工业反哺农业以促进农业发展,故D 项错误。
11.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换取列强支持,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宣布“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种不同态度(
) A.都是基于国情的务实正确选择 B.均得益于国家实力的日益强大 C.是决定现代化道路成败的前提 D.都争取到了更有利的外交环境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外国列强有一定的依赖性和妥协性,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坚决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选 C 项;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列强的妥协是自身局限性的反映,并不是正确的选择,排除 A 项;无论是中华民国成立时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家的实力都不够强大,排除 B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美苏冷战的大环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不利的外交环境,排除 D 项。
12.1972 年,针对尼克松访华的转播问题,美方提出由美国卫星转播。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租用美国卫星,由中国缴纳合理费用后使用,美国转播要向中国政府申请且缴纳转播费。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
) A.坚持强烈的主权至上原则
B.仍具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 C.意在强调中国的主导地位 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美方要用美国卫星转播尼克松访华,而中国政府提出租用美国卫星,美国转播要向中国政府申请且缴纳转播费,体现中国外交坚持强烈的主权至上原则,故选 A 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 1912 年到 1920 年达到 13.4%。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从 1953 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 156 项工程展开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 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计划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 1 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
先后建成投产,不但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中国原有的工业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现代 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表现: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
(2)特点: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积极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俄语一枝独秀。中学里学习俄语蔚然成风,东北所有的中学,北京和其他城市的 59 所中学都教授俄语;社会上也掀起了俄语学习的高潮,不同层次的俄语学习班、培训班、学校等快速发展;到 1952 年,全国有 57 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教育部只保留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负责培养全国的中学英语师资。1956 年,教育部确定外语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是 1∶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 1/3,2/3 为英语和其他语言;1962 年,周恩来指示要在 10—20 年内把世界上主要语种都办起来。1964 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颁布,指出要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1979 年,教育部要求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要把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摘编自孙国宽、王琴《从我国外语 教育语种的演变管窥我国外交政策—— 以 20 世纪 50—80 年代为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观点: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影响了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
论证: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在“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大力发展俄语教育。这有利于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开展,但从长远看,不利于我国的对外交往。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积极与一些西方国家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开展友好往来;同时中苏关系破裂。因此,我国俄语教育发展趋缓,英语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其他语种的教育也有所发展,这为 20 世纪 70 年代外交新局面的出现培养了人才。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我国先后与美、日等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也进
一步发展;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之后,开展了全方位的多边外交。在此背景下,我国以英语为主多语种全面协调发展的外语教育格局日趋形成。这为新时期我国全面融入世界奠定了基础。
总之,随着我国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也日趋科学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一面镜子。
推荐访问: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新人教版 高考 考点 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