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人教版(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西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人教版(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考点规范练 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1.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 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家庭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答案:B 解析: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新时期的中国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 B 项正确;家庭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 C 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来的,故 D 项错误。
2 2.1984 年 10 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缴国家的利润按 11 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
)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84 年”“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比,不能说明企业的税收负担减轻,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可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工人待遇的提高,故 D 项错误。
3 3.1984 年,中共中央决定延长农村土地承包的期限,规定一般在 15 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同时还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的,可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这些规定(
)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C.扩大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加强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 答案:A 解析:延长承包期、土地交给集体处理可以推动农民对生产进行更多的投入,故选 A 项;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排除 B 项;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排除 C 项;承包期的延长不能反映出集体对生产管理的加强,排除 D 项。
4 4.1985 年我国决定进行工资改革,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这说明当时(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企业完全实现了经济的自主管理 C.按劳分配原则得到全面贯彻 D.工资改革逐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于 1992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故 B 项错误;“全面”说法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相符,故正确。
5 5.“可以划出一个有明确地域界线的区域,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研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产业。同时,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材料中的“区域”是(
) A.特别行政区 B.民族自治地方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上海浦东新区 答案:C 解析:特别行政区,与材料中“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研项目”不符,故 A项错误;材料涉及经济层面,而非民族自治地方,故 B 项错误;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内地开发,与材料相符,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表明是若干个,故 D 项错误。
6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等《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20 世纪 60 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时又出现了大规模人口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开始吸引流动人口。广东、福建先开放,建设经济特区吸引了几十万人过去。因为
当时开始办的都是“三来一补”的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因此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 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 20 世纪 60 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参考答案:(1)问题:劳动力在农村大量集聚,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
原因:传统的农本政策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2)特点:20 世纪 60 年代,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或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中国迁移到国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20 世纪 60 年代,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向现代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但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和交通负担,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农本观念有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后……建设经济特区吸引了几十万人”“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归纳特点。第二小问,辩证地分析人口流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