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之先秦书法甲骨文(全文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法史之先秦书法甲骨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书法史之先秦书法甲骨文 南溪堂钊哥 2019-12-04 10:54:57 既然写字不一定叫书法,那么我国的书法艺术是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元代的郝经在他的《陵川集》中说:“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夫工拙,而不以为学,是无书法之说焉……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工,后偶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矣。”郝经认为先秦时,写字和射箭、驾车一样,是一种技能,还没有形成书学。也就是说,当时人们还没有明确意识到书法的概念。书法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那是后来才明确提出来的。元代另一位学者刘因,在他的《荆川裨编》中也说:“字画之工拙,先秦不以为事……魏晋以来,其学始盛。自天子、大臣至处士,往往以能书为名,变态百出,法度具备,遂为专门之学。”两人的说法是一致的。要说书法这一说法之始,至少应该不是到魏晋才有的,从秦相李斯起应该就有书法之说了,李斯论“用笔”就是明证,而用笔是书法的根本。李斯的《峄山碑》也被作为临摹小篆的首选,甚至有人认为学书法就要从临摹《峄山碑》开始。至少到了汉代蔡邕得到了传说中的《笔法》,应该是关于书法的专著。
可是流传下来的先秦字迹,当时并没有“计乎工拙”,为什么后世历代书法家却引为楷范呢?为什么标志书法造诣高低的“古意”,就是指先秦文字的艺术性? 我想先秦以前的古人也不缺艺术创造才能和审美观念的,例如在何难渑池仰韶村发现的和在山东济南龙山镇城子崖发现的出土文物,前者代表的文化叫“仰韶文化”,后者代表的文化叫“龙山文化”。代表这两者文化的陶器和石器,都是精致的艺术品。在一些陶器上面绘有击水的鱼,飞翔的鸟,奔驰的鹿,栩栩如生,都有极高的艺术性。古代人民在陶器上的绘画是这样,那么当他们用刀在甲骨上刻(写)字或在金属上铸字或刻字时而且这些甲骨和钟鼎彝器,是帝王公侯们的颇有价值的纪念品,当然也要发挥高度的艺术创造才能了。
另一方面,汉字是方块字,一个字有好多形状,其变化又很大。更重要的是,我国文字的创造是“依(自然万物之)类象形”的。唐代有一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论断仓颉造字时说,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知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一般人都知道,古文字的产生,是借助自然万物之形改造而成的,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博采众美”。
人类开始造字,是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有了深刻的观察,而后才“依类象形”的,在深刻的观察中,就体现出他们的审美观念,所以才能“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艺术,是自然之美和人类生活之美的集中表现。
古代创造的文字,既然是“博采众美”而合成的,自然具有相当的艺术性。
元代的韩性在他的《书则》中说:“三代之时,数百年以计事,未始以点画较工拙也;然而鼎、彝、铭、志之文,俯仰向背,精入芒发,是岂有异于工拙哉?亦尽其理,不能不工耳。”这里韩性所说的“亦尽其理”的“理”和秦相李斯所说的“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的“理”是一致的。这个“理”就是由自然之美创造为艺术之美的“理”,只是古代的人民尽管具有高度的艺术创造才能和审美观念,但还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个“理”罢了。正由于先秦以前的古人,在写和刻字的时候“不计工拙”,“ 字画之工拙……不以为事”,所以写或刻出来的字,才没有矫揉造作,反而淳朴自然,具有后世难以企及的“古意”。
从后世的书法实践和书法评论,也都看出这个“理”的重要性。历代的书法评论,多是以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来形容某一书体或每个人的书法风格特点的。例如李斯的论“用笔”颇能说明问题:“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知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若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这里,他就是以“鹰望鹏逝”、“ 游鱼得水”、“ 景山兴云”来要求“用笔”而见“理”的。当然,还得“善深思之”。历代有不少书法家,就是由于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而使他们的书法起了突变。如唐代的张旭,自言始见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观公孙大娘舞剑俱得其神;怀素观云,随风变化而有所悟;宋代的文同,见道上斗蛇,
遂得其妙;雷简夫听到平羌江的波涛之声,则心中之想尽出笔下,因而发出感慨:“噫!鸟迹之始,乃书法之宗,皆有状也。” 总之,无论古人今人,审美虽有差异,但总是会分辨美丑的。帝王公侯们应该不会“不计工拙”的,有权有势当然要尽量追求最美最好的了,最起码美女是必须的。要不夏商周三代每次改朝换代都要有祸水级的红颜来背锅呢?夏桀有妺[mò]喜,商纣有妲己,亡西周的周幽王则有褒姒[bāo sì],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由于时代和条件的局限,所用于书写或刻画的材料和工具从简朴到精良也需要时间慢慢发展。先秦也许有书写在帛布、兽皮或者竹简上的文字,但年经日久,这些东西能保存下来有多难!所以先秦留存下来的文字多在甲骨、兽骨、石刻和金属金属钟鼎或彝器上,分别称为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在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 年)开始在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以后陆续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万余片,是商朝(约公元前 17 世纪-公元前 11 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 3600 多年的历史。后来又在陕西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甲骨所显示的契刻符号的形成年代,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 4000 多年。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作为书法,在结构、笔法上则是一个独特的体系。它的笔法有方有圆,它的结构长短、大小略无一定,
这是与大小篆显然不同的地方。字体的变化也很大,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的形状;从整体来看,在一片甲骨之中,或疏落错综,或紧密严整;但其刻画的朴劲,较之金文更为古雅宽博,犹存尚质之风。
甲骨文 1
甲骨文 2
甲骨文 3
甲骨文 4 总结甲骨文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其实从整个商代来看,甲骨文的风格多变,或雄放或细瘦,或严整或参差。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的特点涵盖甲骨文的字形特点和构形特点两个方面,字形特点是指它作为文字整体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文字形态(包括其他类型的古文字、今文字,乃至于其他民族的文字)的特点。从字形特点
上说,甲骨文也是块体文字,有别于其他字母文字的线形序列。尽管有的甲骨文字不能像现代汉字一样方方正正,但方块汉字仍适用于甲骨文字。甲骨文的表现形式是古人迷信活动——占卜的记录,它有一定的格式,颠来倒去,问这问那,表面读来却是有些单调枯燥的。
但把甲骨文当作书法历史来研究还行,因为其毕竟是汉字演变过程的重要证据。但要用于临习,确实是别出心裁。甲骨文是在龟甲上用刀刻出来的,说不定就没打什么草稿,古人一手抓住龟甲或兽骨,另一手拿着刻刀就刻画,你现在把宣纸铺好在桌上,用毛笔写出来,那味道能一样吗?再说龟甲和兽骨上刻字也大不了,如同蝇头小楷,写成横幅或对联,不知放大了几倍。只是写出来的作品没几个能看懂,确实也有点“古意”,很高深的样子,也能玩一下下。要说先秦书法,还是以金文和石鼓文靠谱一些。
甲骨文书法 1
甲骨文书法 2
甲骨文书法 3
甲骨文书法 4
甲骨文书法 5
推荐访问:书法史之先秦书法甲骨文 书法 先秦 甲骨文
上一篇:我项目血泪史之频繁需求变更
下一篇:电信个人总结范本合集(精选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