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演讲作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外美术史演讲作业,供大家参考。
中外美术史演讲作业
马艺凡
今天讲的内容是敦煌壁画,上次有幸去过敦煌看过莫高窟壁画,印象深刻。
我讲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敦煌壁画特指中国敦煌石窟内壁的绘画艺术作品,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总面积 5 万多平方米,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 522 个石窟历代壁画,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敦煌壁画描绘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寄托良愿,安抚心灵。
敦煌壁画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源于生活,美赏生活;源于艺术,集成艺术;源于世界,分享世界。
(敦煌壁画中最为知名的琵琶伎乐飞天)
第二个:敦煌壁画中的艺术文化。
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
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
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敦煌壁画中的伎乐飞天)
第三个:壁画风格演变。
大体可以分成五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特征鲜明。
(北朝壁画中菩萨像)
隋唐风格:这一时期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
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
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
净土变相的构图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
这时,壁画色彩的运用也更为绚丽,明亮。
五代和宋时期:这一时期,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越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下降。
上图为五代时期女供养人像,可以看出,图中女性服装还是继续沿用了晚唐风格,服饰华贵。
宋代的壁画很少豪迈壮阔的场面,佛教也逐渐衰微,线描的用笔也比较拘谨。在构图布置和技巧方面比唐代壁画呆板,描写社会生活内容的逐渐减少,许多巨大的画面部是图案化的千佛或成行的菩萨。
第 61 窟又称 “文殊堂”,主要是供奉文殊菩萨而修的,文殊菩萨在佛国世界是无穷的智慧,传说他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五台山自北魏起深为佛教徒所信仰,成为佛教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西夏和元:西夏修窟 77 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元代洞窟只有8 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
右图中,飞天披长巾,乘彩云吹笛奏乐,上方鲜花飘飞,是典型的西夏飞天。
第四个:壁画中唐代的女子服饰。
盛唐时期,都督夫人礼佛图
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的三位主要人物,以王氏的画像最大,身量超过真人。两鬓包面如抛家髻,头顶饰“朵子”、鲜花、小梳、宝钿,穿碧衫红裙,肩披绛地帔子和白罗画帔,脚蹬笏头履,持巾,捧香炉,虔敬向佛。
次为女十一娘,面饰花钿,花子,着朱衫白裙。再次为女十三娘,头戴凤冠,斜插步摇,衫裙帔帛,小头鞋履。她们都是遍身绮罗,满头珠翠,一望便知是豪门贵族眷属。
(此图为《都督夫人礼佛图》真人复原图)
初唐时期,天女像 这是《维摩诘变》中之天女,发高髻,发带飘飞,头饰双凤冠,双凤冠下有步摇,颜面略加晕染,眉间有吉祥式饰品,双目平视,红唇,着绣花红衣。
晚唐时期,供养人像 莫高窟第 375 窟中的女供养人,梳高髻,内穿交领窄袖小衫,外穿半臂高腰宽摆长裙,服饰色彩由粉绿、橘黄和灰褐色组合。而到了唐朝后期,人们对颜色的选择,伴随着国家的没落,百姓生活的苦困,转变为了朴素深沉。
第五个:敦煌壁画中相关的服饰纹样。
第六个:关于敦煌壁画中的秀场。
推荐图样书籍《敦煌壁画复原图》
演讲完毕!谢谢!
下一篇:中国法制史试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