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兴北路—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优秀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兴北路—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1. 本工程为新建道路工程,文兴北路北段规划红线宽 30 米,本次设计文兴北路西侧住宅用地,东侧为规划绿地。排水方案的设计主要原则为按规划形成,为上游管道排水预留出路。
2.排水方案 1)雨水 新建文兴北路北段 d600~800 雨水管,顺道路纵坡,接入现状已经建成 d800 雨水管,经文康路 d1000 雨水管转输进入规划 5m 河道。雨水管距离道路中心线 6.0m,位于西侧。
2)污水 新建文兴北路北段 d500 污水管,顺道路纵坡,接入现状已经按规划形成文兴北路南段 d500 污水管,沿途收集道路两侧地块内用户污水,最终经日月大道 d1200 污水干管进入第八再生水厂。污水管距离道路中心线 6.0m,位于东侧。
3.文兴北路北段管线设计桩号与道路中线桩号一致。
4.设计规范及依据 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 2)《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 203—2016);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 年版); 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5)《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 7)《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9)业主提供 1:500 实测地形、管线探测资料; 10)规划红线图(b2005-0050-04); 11)规划条件(编号:成规设(2020)第 87 号); 12)《成都市中心城区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6~2035 年); 13)业主提供的《文康路、文兴北路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排水施工图(2017 年 03月版); 14)业主提供的《文兴北路北段市政道路工程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2020 年 4 月; 15)《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 版; 16)《文兴北路北段市政道路工程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2020 年 4 月 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
17)《关于文兴北路北段市政道路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批复》成都市青羊区住房建设与交通运输局[2020]215 号。
5.地质概况(引用地勘报告)
据钻探揭露,勘察场地覆盖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粉土、细砂、卵石层。地层结构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 杂填土①-1:杂色,松散,成分以建筑垃圾(砖块、瓦砾)为主,局部夹少量粉质土及粘性土,硬质物含量大于 20%,回填时间小于 3 年,沿线均有分布,钻探揭露层厚1.2~2.6m。
素填土①-2:灰黄色、褐灰色、褐黄色,松散,成分粘性土及粉质土为主,夹卵石、碎石及其他杂物,回填时间小于 3 年。沿线均有分布,钻探揭露层厚 1.6~2.3m。
(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粉土②:褐黄色、褐灰色,稍湿~湿,稍密,以粉粒为主,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含云母,粘粒含量 10.4%~13.5%。底部渐变为细砂,沿线均有分布,钻探揭露层厚 0.9~1.9m。
细砂③:褐灰色,稍湿~湿,松散,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等,颗粒磨圆度较好。沿线部分钻孔揭露,层厚 0.5~2.2m。
卵石④:灰黄、灰白色,湿-饱和,松散~密实。颗粒母岩成分主要为中等风化的花岗
岩,磨圆度较好,亚圆形为主,粒径一般在 2~12cm 之间,充填物以细砂、粘质粉土及圆砾为主。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未揭穿。根据 N120 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按《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可划分为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及密实卵石 4 个亚层:
松散卵石:卵石排列混乱,绝大部分不接触,卵石含量 50~55%,N120=1~ 4 击/10cm; 稍密卵石:卵石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卵石含量 55~60%,N120=4~7 击/10cm; 中密卵石:卵石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卵石含量 60~70%,N120=7~10 击/10cm; 密实卵石:卵石呈交错排列,绝大部分接触,卵石含量大于 70%,N120>10 击/10cm。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设计参数建议值表
表 3.3
力学指标
岩土名称 天然 重度 g (kN/m 3 )
凝聚力 c (Kpa) 内摩擦角 φ(°) 压缩 模量(变形模量)Es(MPa)
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 a 0 (Kpa) 基底摩擦系数 μ 杂植土①-1 19.5 / / / / / 素填土①-2 18.5 10 12 / / / 粉土② 18.5 9 24 5 110 0.25 细砂③ 19 / 18 (6)
90 0.3 松散卵石④-1 20.5 / 20 (15)
180 0.35 稍密卵石④-2 21.0 / 35 (25)
300 0.4 中密卵石④-3 21.5 / 38 (30)
500 0.45 密实卵石④-4 22.0 / 40 (35)
700 0.5 二、设计标准 1.雨水系统采用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即:
i q 167
其中:
) mm/min (346 . 27lg 651 . 0 1 594 . 44017 . 0) (lg 953 . 0PtPi 式中:q-降雨强度( L/s·ha);
t-雨水流行时间,(min);
t=t1+ t2; t1-集水时间:取 10(min);t2-管渠内雨水过流时间,(min)。
2.雨水管道:
本工程按满流设计,设计重现期 P=3.0 年,综合迳流系数ψ=0.7,地面积水时间 t1=10 分钟。
3.污水管道:按单位面积定额法计算。污水流量单位面积定额指标为:1.3 升/秒·公顷。
4.本工程按 7 度设防,抗震类别为乙类。
三、管材及基础 1.雨水进水管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360 度混凝土满包基础。
2.管顶覆土小于 1.0m,或管道过河时,采用 II 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或企口管,360 度混凝土满包基础。
3.管顶覆土 1.0m≤H≤7.0m 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承插管(GB/T11836-2009)或企口管,180 度砂石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 04S516-11。管顶覆土 1.0m≤H≤4.5m 时采用 II 级管,管顶覆土 4.5m<H≤7.0m 时采用 III 级管。
4.管顶覆土 7.0m<H≤9.0m 时,采用Ⅲ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或企口管,180 度混凝土基础,做法见国标图集 04S516-19。
5.管顶覆土 9.0m<H 时,采用Ⅲ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或企口管,360 度混凝土基础, 6.采用混凝土基础的管道,每隔 20~25m 设现浇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360 度混凝土满包基础作法见所附院标图,其柔性接口处混凝土基础分缝,缝内填 2cm 厚沥青木板,柔性接口管道采用的橡胶密封圈应满足 JC/T946-2005 标准要求。
7.管道地基应为未扰动的原状土或经处理后回填密实的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柔性接口管道不小于 0.1MPa(刚性接口管道和雨水方沟不小于 0.15MPa)。若地基为膨胀土,管道(及方沟)、检查井基础见特别说明。
8.现场施工开挖情况与地勘不符合时,由设计人员会同各方进行现场处理。
9. 当管道位于回填土基础上时,采用砂卵石回填,其宽度为沟槽底宽度。先按土基要求检测合格后,再按照管道基础图进行施工。若遇流沙、淤泥、松散杂填土等软弱地基,应采取加固措施(由设计人员现场处理)。
10. 管道基础处理
( (1)
)
根据工程地勘报告,管线以 素填土为地基持力层,地勘单位未提供地基承载力。本次设计采取将 雨 、污 水管底 标高下 以下 0.4m 范围内的杂填土和部分素填土 挖除 ,对挖除范围以下的原素填土碾压密实,压实度≥0.93 ; ( (2 )挖除部分回填 0.4m 厚的级配良好的砂砾石,砾石最大粒径≤2cm, , 压实度≥0.93。
。
四、沟槽 开挖及回填 1.排水管道(渠)沟槽开挖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通常情况下,当采用砂石基础时,基坑宽度按照国标 04S516-11 执行,沟槽宽度为D+2t+2a;当采用砼基础时,基坑宽度按 GB50268-2008 执行,沟槽宽度为 D1+2(b1+b2+b3);基坑工作面宽度及沟槽边坡按《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D 市政工程》取用。对条件特殊的管段,沟槽宽度及开挖边坡由施工方案确定。
2.沟槽回填压实系数按国标 04S516-7《总说明》之 6.12 条执行,并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
3. 管道沟槽回填区域为管顶上(I 区)50cm 以下沟槽采用砂砾石回填压实,压实系数≥0.93,II 区沟槽回填材料与道路路基一般回填材料一致。
五、管道敷设 1.管线设计桩号与道路桩号一致。施工时特别注意转弯处井位桩号与中线桩号的关系。
2.雨、污水预留支管检查井一律设在道路红线外 1m 或绿线以内 1m,相交道路预留支管位置详见平面图。
3.同槽施工处理:
B--雨水基础宽度; x--雨水基底土被扰动的宽度。
3.1 当雨水基底为砂砾石地层时的处理意见:
3.1.1 当雨水主管基础有不足 1/3 宽度位于回填区域时(0≤x≤B/3),该部分回填土可直接采用砂砾石,再做管道基础。
3.1.2 当雨水主管基础有超过 1/3 宽度位于回填区域时(x>B/3),先将不足 2B/3 宽度的原状砂砾石超挖 0.4 米,然后统一用砂砾石分层碾压、"水夯"两遍,经检查密实度达标后,再做管道基础。
3.2 当雨水基底为普通地层时的处理意见:
3.2.1 当雨水主管基础有不足 1/3 宽度位于回填区域时(0≤x≤B/3),该部分管基下 0.4米厚的回填土采用砂砾石回填压实,其宽度以超出管基边缘 0.2 米为宜。先按土基要求检测合格后,再按做管道基础。
3.2.2 当雨水主管基础有超过 1/3 宽度位于回填区域时(x>B/3),先将不足 2B/3 宽度的原状土超挖 0.4 米,然后统一用砂砾石加强,其宽度以双侧超出管基边缘各 0.2 米(即B+2×0.2)为宜。先按土基要求检测合格后,再做管道基础。
六 、构筑物 1.混凝土检查井要求混凝土面浇筑平整,不再抹面。井周 100cm 范围内及雨水口周边50cm 范围内采用 5%水稳加强,自井底至加强井圈下。
2.井盖荷载等级按《检查井盖 GB23858-2009》标准执行,车行道采用 D400,其他采用 B125。井盖直径φ700,采用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含雨水井篦)。井盖应有“污”、“雨”、“给”、“消”及铸造厂名等相关标志,标志内容在满足国标 14S501 有关要求的前提下由业主自定。采用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含雨水井篦)时,还需要求其符合国标《球墨铸铁件》(GB/T1348-2009)、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 203—2016)中的相关要求。
3.雨水口支管采用 d300,i≥0.01,红线宽度 B≤25m 时,井深 H≥1.2m。B>25m 时,井深 H≥1.4m。雨水篦子采用球墨铸铁篦子,雨水口在有路沿的道路上,采用路沿式雨水口,其它采用平地式雨水口,本工程雨水口深度按 1.0 米,有道路透水盲沟接入处加深为1.4 米。
在道路最低点和道路交叉口位置必须设置雨水口,雨水口位置要安装正确,雨水篦子顶部与其相接的道路路面低 3cm,并应与道路路面平顺连接。在新增加道路开口位置,须将雨水口作相应调整。
4、雨水管出水口:
直接排入河道,管径≥500,根据河岸地形采用 20S517 形式。当设计有雨水管下河口结构图时,按设计图作。
5、14S501 检查井盖板适用条件为顶覆土不大于 4m,当盖板覆土大于 4m 时,应对盖板作加强设计或采用多层井室,盖板加强及多层井室作法另请设计人员附设计图或加以说明。
七 、 抗震设计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拟建场地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5s。本场地地形平缓,地层稳定,但存在液化土层,综合判定,本场地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本次设计排水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橡胶圈承插连接,采用 180°砂石基础;检查井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查井,要求钢筋混凝土检查井混凝土标号≥C25;管道与检查井连接之间柔性连接参照 04S516-23;毗邻构筑物及构筑物连接的管道,当处于回填土上时,回填土应严格分层压实,其压实密度应达到该回填土料最大压实密度的 95%-97%;其他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 执行。
八、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 8.1 总体要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的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综上,确定文兴北路北段海绵措施为:人行道透水铺装,对路段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定为不低于 70%。
8.2 设计依据 (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6 年版)
(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4)《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6)《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 50788-2012)
(7)《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4.10)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
(9)《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6)6 号) (10)《成都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编制规定及审查要点(试行)》
(11)《成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8.3 设计原则 (1)考虑到影响海绵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高温、降雨量大、部分区域土壤渗透条件差等,设计时不强调下渗回补地下水,强调以滞、净、蓄、用、排为主。
(2)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景观绿道可采用透水路面。
(3)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
(4)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设计应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与区域整体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
(5)人行道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
(6)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用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下渗雨水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8.4 现状及规划分析 现状蜀西南一路南侧已形成道路未考虑海绵城市措施,按《成都市海绵...
推荐访问:文兴北路—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施工图 北路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