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以“五个模范”引领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思政课】以“五个模范”引领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供大家参考。
【 高校 思政 课 】以“五个模范”引领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
高校思政课面对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思想敏锐、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发展潜能大、可塑性强,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新鲜血液所在,是我们国家展现雄厚实力的生力军所在,是我们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未来希望所在。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新时代青年,是高校思政课必须担当的神圣使命。完成这一神圣使命,首在“铸魂育人”、要在“铸魂育人”、重在“铸魂育人”、难在“铸魂育人”。
何以“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实际上,做“五个模范”的提出,不仅是对新时代广大共青团员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导,也是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遵循,包含了培养新时代青年五个方面的模范导向。
以争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理想信念引领。理想因远大而成其
为理想,信念因坚定而成其为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党的“根”与“魂”。建党一百年来,理想信念的明灯,始终照亮着我们党为民奋斗的风雨历程,指引着我们党和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探索前进的坎坷之路。革命先烈周逸群是湘鄂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他坚守理想信念,满怀革命豪情,立于洪湖之岸,笑对滔滔波浪,直言“小试翻天覆地手,白浪换作红旗扬”,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转战湘鄂西,连战连捷,直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血如春雨,气贯长虹!汪子霞是战功卓著的红军年轻指挥员,他坚守理想信念,对党赤胆忠心,对革命无怨无悔,在被杀害时嘱咐亲人说:“我是要死的,共产党一定要成功,你们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我决不负中国共产党,生何足荣!死何足哀!”由此向党捧出了一颗纯洁赤诚之心。无数先烈之所以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皆源于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远大、信念坚定”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因密码,是宝贵的精神之钙。因此,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就要高度重视并以各种有效方式将其传输给青年大学生,帮助他们补足精神之“钙”。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深刻揭示我们党何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阐明我们国家、我们民族何以从站起来、富起来并必将强起来,讲深、讲透、讲活其中的道理,使之确立“四
个自信”,真懂、真信、真坚守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将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得稳脚跟,在金钱物欲面前抵得住诱惑,在糖衣炮弹下不缴械投降,在矛盾和压力下不退缩逃避,在复杂环境下不迷失方向,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勇往直前。
以争做“刻苦学 习、锐意创新”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学习创新引领。顺应时代潮流、推进事业发展、培养时代新人,迫切要求青年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刻苦学习而不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锐意创新而不止。唯其如此,青年大学生才能做到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新时代踏着知识创造更新的超快节拍,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打通重重科技关隘;才能增长真本领,从容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进步,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才能作为党的坚强后备军,积极接受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洗礼、外部环境的挑战,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出青春和力量。当前,北斗卫星团队、量子科学团队、中国天眼 FAST 研发团队等学习型、创造型新时代青年模范团队大量涌现,既凸显学习创新引领已经取得的实效,也表明学习创新引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就要在培养学习能力与创新素质兼备的新时代青年上用大力、下真功,精雕细琢、善教会导。一方面,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帮助青年大学生养成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努力做到博览群书、鉴古通今、勤学善问、触类旁通,愿学、能学、善学、博学,
坚持不懈、务实精进,扎实、扎深、扎牢学业根基;另一方面,大兴探索研究之风,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以致用、锐意创新,努力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善于、乐于、惯于活用所学,求真务实,以学促研、以研导学、学研结合,不断创造新成果、取得新成就,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以争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斗争精神引领。青年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有生气、最积极的力量,是否“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青年毛泽东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斗争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缔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宏伟大业;青年周恩来面对黑暗的旧中国,高歌“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远渡重洋勤工俭学,为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而斗争,为党为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受到了人民无限的爱戴和尊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求青年具有顽强的斗争精神,能够闯关夺隘、战天斗地,愈挫愈奋、百折不挠,从斗争中学会斗争、从不可能中争取可能,在困境与挫折中实现超越,在奋斗与磨炼中成长提高。当今大批新时代青年正以矫健身姿、勇毅意志、饱满精神奋战在科技前沿、抗疫前列、支教一线、边境哨岗,用青春和生命谱写着祖国的宏伟蓝图,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着中国的传奇和神话。新征程赋予新责任,新时代呼唤新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
代的广大共青团员“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带头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做到不信邪、不怕鬼、骨头硬”,指出“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因此,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就要对青年大学生予以思想洗礼、实践锻造,使之经受严格的政治历练、思想淬炼、专业训练、实践锻炼,激发成长成才的动能、激荡青春蓬勃的力量,鼓足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增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新时代使命感,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展现“弄潮儿”风采,到星辰大海去航天逐梦,到抗疫前线去守护生命,到偏远乡村去支教奉献,到奥运赛场去为国争光,让年轻生命在复杂严峻斗争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以争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奋斗奉献引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绝非空喊口号,而要实践落地。这就要求青年以艰苦奋斗的刚健作风、无私奉献的价值选择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每一项任务完成好、每一份职责履行好。新一批“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的感人事迹就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生动诠释:他们有的十几年如一日研究水稻遗传育种与应用,为全人类的饭碗作出中国贡献;有的甘守清贫驻村扶贫,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有的为祖国巡逻戍边,担负并圆满完成多项重任;有的在科研领域艰苦探索,不断向高尖科技曲折挺进。这些获奖者是新时代青年奋斗奉献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共青团员“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
模范,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明确价值遵循。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就要对青年大学生加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价值引导,教育他们胸怀“两个大局”、勇担时代重任。筚路蓝缕,吃苦耐劳,倾听人民呼声,倾心感应时代脉搏,倾情演绎大美大爱。要在艰苦奋斗中经受打磨、增长才干,在无私奉献中体验幸福、实现自我,让青春在奋斗奉献中闪光。
以争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道德纪律引领。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青年能否行得正、稳得住、走得远,关键要看在道德上是否有追求、在纪律上是否有自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崇德向善、严守纪律,是为人之本、修身之要,“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纪律于己、于人、于社会,具有基础性意义。道德水平高,纪律约束就严,精神风貌就好。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战士们全部露宿风雨之中,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赢得了大别山人民的拥护,铸就了解放战争大转折胜利的辉煌;当年人民解放军进驻上海城区,十万大军严格遵守入城纪律,经受住了灯红酒绿的严峻考验,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大上海牢牢地站稳了脚跟;抗美援朝战争中,邱少云为严守纪律,即使烈火焚身也一动不动,其英雄事迹撼天动地,影响了无数人。守规则、守法纪,化他律为自律,才能真正做到不放纵自我、不跨越道德
底线、不踩踏纪律红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共青团员“做崇德向善、严格守纪的模范,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遵纪守法,严格履行团员义务”,在道德纪律上为新时代青年成人成才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就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其能够在道德浸润下形成美好心灵,在纪律规范下守正一言一行。以德润身、以德善心、以德铸魂,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树立理想信念、明辨大是大非,崇尚忠诚于党的大德;以人民为中心、以天下为己任,崇尚造福于民的公德;做人清白、做事干净,崇尚严于律己的私德,从而拥有更有品位、更有高度、更有境界的精彩人生。